原標題:平仄 傳統技藝的當代表達

平仄幾何動態雕塑,將實木與幾何體相結合,能夠適用於各種家居場景,既將西方美學理念運用到東方居飾的設計中,又賦予其一種別樣的生活趣味。

近些年來,以傳統工藝融合當代設計的探索嘗試在設計界形成了一種風潮,並由此引領了當下一股新的審美與生活風尚,傳統藝術、工藝與當代設計的各類跨界合作使二者之間的界限逐漸被模糊,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更高層次的表現形式和對傳統文化多重維度的詮釋與表達。在這背後,是許多設計師、設計機構進行的探索。他們以“出新意於法度之中”的態度,從傳統文化、工藝中提取相關元素,通過解構與演變,在當代藝術與當代設計的共通、碰撞中尋找設計的靈感。這些有價值的個案體現着大設計的文化視野與當代格局,爲創新設計思維、可持續設計理念,推動傳統文化與藝術融入當代生活提供了重要啓示。

平仄,本是中國詩句中字的聲調,平仄相替產生節奏,進而產生語言的音韻之美。在文學家眼中,平仄是詩;在中式家居品牌平仄創始人、設計師傅軍民眼中,平仄則是基於線條的曲折有致,是基於生活方式的哲學思辨。

2018北京國際設計周“非遺設計”板塊,呈現傳統工藝走進現代生活的意義,並以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串起整個場館佈局。在代表“驚蟄”的展位旁,平仄以場景化的佈置勾勒出一幅當代人的宋明生活場景,無論是對傳統木作的改良,還是對景泰藍、榫卯、竹嵌的重新演繹,無一不是以設計意識改變着傳統形態。 “春雷響,萬物長”,就像驚蟄所意味着的萬物復甦,而理解中國傳統東方美學的新氣象,也從這裏開始。

平仄創始人兼主創設計師傅軍民。

重新定義榫卯之美

傅軍民出身浙江東陽木雕傳統手作世家,卻沒有拘束於傳統的控制,反其道而行之,從手作出發,以簡素致精的審美格調尋找傳統手工的現代轉化方式。傅軍民非常清楚自己的方向:傳統工藝融合創意和精工細作,纔能有未來。

榫卯起源於7000年前,河姆渡文化就已經有榫卯結構,起先用於建築,後來也用於傢俱製作。不需要用到釘子等固定方式,就能創作出堅固耐用的物品。外表看似極簡的中式傢俱下其實暗含着極其複雜的木作結構,可以說,榫卯不僅是傳統木作之魂,也是傳統文化智慧的內核。

平仄設計的一系列創新中式傢俱對“榫卯”這一元素進行重新挖掘。在這裏,榫卯不僅是木質結構的聯結,更被設計師作爲一種語言運用於現代傢俱的設計中。

《榫卯扶手椅》是平仄榫卯系列作品的代表,其最突出的設計,是將傳統傢俱隱藏的榫卯工藝凸顯出來,變成顯而易見的結構;榫卯本身是古代木結構建築的重要部件,由立柱、橫樑和順檁構成。

而這件椅子在造型上,扶手與搭腦的處理別出心裁。扶手恰似建築的出廈,搭腦類似建築的橫樑,包括各連接部位的處理,都體現出建築特有的承受關係,並且與透出的榫卯構成呼應,使整體的工藝與結構協調一致。

平仄榫卯作品套組:一件榫卯扶手椅,一件斗拱三色桌。

這種奇特的造型和工藝嘗試,脫離了傳統傢俱的審美範疇,盡顯當代藝術的創造性和實驗性。表達了設計者的跨界思考和大膽借用,以及腦洞大開的設計思維。

榫卯扶手椅將傳統內在的看不見的榫卯結構外化,讓榫卯結構與椅子的造型既渾然一體,又獨立表達,使榫卯的構和、嵌接、交插、借勢關係呈現在人們眼前。這種變化之美,隱喻出人生、社會、自然的複雜關係,詮釋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樸素思想。

斗拱從榫卯演變而來。潘德華先生的專著《斗拱》(序言)裏寫道:“在這一神奇的榫卯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種十分奇特的集榫卯技術大成的組合結構“斗拱”。

長期以來,人們對斗拱的認識,主要停留在功能上。斗拱作爲結構,充當建築的承重構件。平仄的《斗拱三色茶桌》設計作品,卻讓人發現了斗拱的另一個天地。

茶桌通體橫平曲直,以直線爲主宰,表達簡潔;斗拱造型的設計靈感來自傳統傢俱的一腿三牙,爲此桌的點睛之處。不僅起着承上啓下、傳遞荷載的作用,更是因其堆疊渾厚的結構,有着獨特的審美意趣。在茶桌的整體設計和關係處理中,斗拱的造型、色彩、質感等美學元素,呈現出視覺和空間和諧統一,帶來既古老又現代的觀賞體驗。

平仄飲月酒櫃。該酒櫃採用上等紫檀作爲原材料,對傳統酒櫃進行革新設計。酒櫃由櫃身和承重的案桌構成。酒櫃上的門板圖案以《海內十洲記》中所描述的月宮圖景爲原型,用分隔的鏤空線條勾勒出亭臺、桂樹、雲月等月宮景象。下部案桌霸王棖的設計與月宮的形態產生呼應,壺門的邊緣則以白色的大漆作爲點綴,使整個設計更加現代摩登。

在古代,大漆傢俱也曾是中國傳統傢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古人很早就發現了漆的妙處,將這種產自漆樹上的漆塗在器具表面,具有耐潮、耐高溫、耐腐蝕等特殊功效。

現代生活中漆藝逐漸淡出人們視野,平仄大漆系列中的茶桌與鼓凳單品,將傳統雕漆技藝做了改良,借用雕漆技藝,將天然漆料在胎上塗抹出一定厚度之後,空而不雕,既剝離了雕飾的繁複,又有別於推光大漆的亮度,使漆面更爲柔韌而有質感。在現代設計語言的表達下,漆藝又重新融入當下的生活。

極簡造型的大漆茶桌源於案的形制,但做了榫卯上的革新之後,整體形制更爲現代簡約。而在鼓凳的凳面上,微凹的處理更符合人體工程學,但也增加了打磨的難度。

東方傳統審美的虛實之境與西方現代藝術的幾何美學在傢俱設計中相遇並融匯,一桌一椅、一牀一櫃皆具靈性,組合如畫、流動如詩。平仄通過別具一格的設計,在東西方審美情感上找到了碰撞點。

方圓系列《布藝休閒椅》,將紅木架構與羊毛面料相結合,體現了西式傢俱的舒適性和中式傢俱的精氣神,既實現了剛與柔的平衡,也將生活的禪意融入了傢俱。

景泰藍,是工藝,更是藝術

一個表面泛着“抽象水墨”的景泰藍提盒,是平仄自誕生之日起在一些公開場合展出時格外引人注目的“吸睛利器”。那漸變的山水寫意,根植東方文化,傳古而不泥古。嵌邊的金銅,讓飄逸的漸變藍多了一絲雍容華貴,提手圓潤與洗練的線條,賦予器具一氣呵成的優雅,既古典又現代,既東方又世界。

傅軍民一直對老的器皿有着濃厚的興趣,“容易被傳統工藝的東西感染,從而推動我去嘗試做一些設計。傳統的器皿和現代人的生活有一些距離。我會利用我們的設計做一些符合當下人審美需要、生活需要的新東西。”傅軍民認爲,當下人在物質基礎到達一定階段的時候就會追求另一種精神享受,人們對物質也好,對自己內心的思考也好,在這個節點上都會有一些新的需求。

從硬木作到景泰藍,設計意識改變着傳統形態,而敢於突破自己更是傅軍民的一種設計意志。傅軍民選擇使用提盒這一古代頗有煙火氣息的器物作爲景泰藍的載體,使得它更適合現代人的家居環境。

大漆鼓凳單品,將雕漆技藝進行改良,與傳統的傢俱相比,去掉了外緣的面方,隱藏了局部的結構,造型更加簡約大方,突出了整體性的美。

景泰藍作爲著名的傳統手工藝品,已有600多年曆史,用柔軟的扁銅絲在銅質胎型上掐成各種花紋焊上,然後把琺琅質色釉填充在花紋內燒製而成。景泰藍工藝也被叫作“燒青”,具體操作中圖案複雜反倒便於製作,因爲越複雜用到的銅絲間隔越多,越易於着色,燒製起來成功率相對也高。因此,通常大家見到的景泰藍工藝品都是色彩斑斕,花團錦簇。但來自平仄的景泰藍提盒,就跟一張白紙一樣,非常簡潔,沒有任何裝飾去掩飾和覆蓋,在沒有掐絲的前提下,採用簡素的景泰藍表達水墨意境,直接通過點藍、燒藍等工藝製成具有寫意之美的山水景緻。這個設計看似簡單,但是工藝難度極大,在生產過程中也需要一些特殊的要求。

據傅軍民介紹,傳統工藝中景泰藍底胎洗淨後便開始掐絲填釉,而平仄的景泰藍工藝則在底胎洗盡後還要做特殊處理,目的是爲了保證釉的顏色,和控制砂眼的大小。同時,還要調節燒窯溫度,以便控制胎體的內應力釋放。另外,上釉的工序也不一樣。例如,傳統景泰藍作品燒釉5~6次就能完成,而平仄的作品由於釉料上得特別薄,需要20次燒釉才能完成。在釉料上也有改進:傳統景泰藍用金屬氧化物來着色,平仄的景泰藍都是用天然礦物質原料着色,如青金石、綠松石、孔雀石、瑪瑙石、和田玉、石英等將他們粉碎後進行調和,來保證釉料不發生氧化。

《景泰藍托盤》。藍如湖水,紅若煙霞,純淨雅緻,使傳統的手工藝煥發出了當代的藝術格調。

經過前後百餘次的試驗,這款提盒實現了釉面顏色的流動感,避免了過往景泰藍圖案的侷促與刻板,表現出現代簡約內斂的美學格調,展現了傳統工藝再創造的價值取向。可以說它不光是一件家居陳設,更是一件令人賞心悅目的藝術佳品。該作品因爲對傳統景泰藍技術所作出的突破性貢獻,使其入選2018年佳士得拍賣名錄。同時,在2018北京國際設計週上,景泰藍提盒從209件提名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傳統工藝設計獎”。

景泰藍托盤玩的是青花瓷元素。青花瓷在中國風裏已然是標配,司空見慣。可是傅軍民神來兩筆,便化平常爲神奇。哪兩筆?一是給青花瓷托盤嵌上金銅邊,二是盤中用不規則的冰裂紋肌理填滿,一件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清麗脫俗的作品便出爐了。

《景泰藍提盒》,石綠畫山,如影隨形;青出於藍,翩若驚鴻。

竹嵌,寧靜而致遠

中國人的內心對於竹子有着特殊的情感,蘇軾曾在詩中寫過:“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出生於南方的傅軍民,對凳子、席子等竹器早已耳濡目染,“它們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中國竹編蘊涵着傳統藝人的智慧與審美,雖然現代人居住環境發生了改變,但竹子本身所體現出的浩然之氣仍可爲家居環境平添雅緻。如何將君子之境表達得含蓄而又深遠?這也正是傅軍民《竹嵌幾何屏風》的設計原點。不同於傳統各式屏風,巧妙借用竹嵌工藝,既於細節之處體現傳統技藝,又使這組屏風具有了審美想象,實現形神兼備。

要使傳統的技藝符合當下人的生活環境,設計、工藝上都會存在碰撞,必然需要突破一些技術問題。

平仄沙發組合。人們對於傳統中式傢俱的詬病,主要在於堅硬方正,不符合人體坐姿需要。“平仄”運用了人體工程學,又結合現代美學,在傢俱的處理上剛柔並濟,是舒適與美結合的範例。

東陽竹編曾作爲宮廷貢品,而竹嵌比竹編更爲獨特,縫隙均勻具有層次,不會像竹編一樣經久鬆懈,更適合作爲屏風介質。但竹嵌多用於局部或是小物件,要拼接出大面積屏芯,無疑是一大技術難題,傅軍民請來東陽著名竹編老匠人,老師傅在技藝上做到了極致,細看竹嵌工藝,竹片相嵌,紋理清晰,密而不實,似是而非。歷經反覆調整與改進,竹嵌屏風終得以呈現。

這款屏面採用矩形邊框,七扇不同尺寸屏面相排列,呈現幾何視覺效果。七扇屏風可以自由組合成具象的山字,或者是寫意的羣山,高低錯落、虛實相生,彷彿可以感受到屏風背後的徐徐微風。

細觀屏芯,紋理清晰,質感精巧,密而不實,營造出似是而非的意境。縱觀屏面,幾何山形錯落,有如層巒疊嶂之妙。竹片整齊拼嵌,七扇屏面錯落有致,雖僅用“線條”一種設計語言,但“有序”與“無序”在這裏相映成趣。看似無奇,實則趣致於形制之外,足以寧靜致遠。

而另一款多彩竹嵌掛畫,抽離於《千里江山圖》中一景,以精湛的竹嵌技藝呈現油畫的色彩和筆法,傳遞出中國山水的唯美意境。

《多彩竹嵌捧盒》。盒蓋採用東陽竹嵌工藝,製作精巧,紅與黑,配合協調,竹與木,相互契合。

縱觀屏面,數千條長度不一、間隙不同的彩色線條穿插其間,設計師僅採用“線條”這一藝術語彙,專注於形式的純潔性,讓我們不禁感到,簡約的外表下其實是智慧、深思、現代性和精密性的象徵。

爲了配合該作品的創作,匠人對傳統竹嵌工藝作出開創性的改良。原本竹嵌做工規整細密,每個小格尺寸均保持相同,而在傅軍民的設計中,每一片竹嵌不僅顏色不同,就連長短,所間隔的間隙也各有不同。製作難度要比常規高出十幾倍有餘。

在傅軍民的多次說服下,匠人決定接受挑戰,使傳統竹嵌工藝呈現出一種隨性疏離之美,該作品不僅標示了傳統手工藝所能達到的最新藝術高度,也爲中國人自古青睞的竹材賦予一種現代的設計生命。

傅軍民說,設計的意義就是要改善人們的生活以及引導和服務於人們生活的方式。如果脫離了家居用品和人的關係,而大談所謂的形式美,設計是蒼白的,沒有內容的支撐,僅僅外形的改變沒有任何意義。它與傳統文化、傳統技藝沒有太多的關聯性。

經過改良、融合、再創造,傳統工藝以自然而然的方式融入現代家居,既被賦予了審美韻味,又兼具實用的功能意義。沒有生搬硬套,不再是孤獨的被欣賞者,通過平仄,傳統工藝全新演繹了東方設計之美。

《中國週刊》2018年第11期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