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燕京八絕,即景泰藍、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鑲嵌、花絲鑲嵌、宮毯、京繡八大工藝門類,它們充分汲取了各地民間工藝的精華,在清代均開創了中華傳統工藝新的高峯,並逐漸形成了“京作”特色的宮廷藝術。北京景泰藍以典雅雄渾的造型、繁富的紋樣、清麗莊重的色彩著稱,給人以圓潤堅實、細膩工整、金碧輝煌、繁花似錦的藝術感受,成爲馳名世界的傳統手工藝品。

燕京八絕,即景泰藍、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鑲嵌、花絲鑲嵌、宮毯、京繡八大工藝門類,它們充分汲取了各地民間工藝的精華,在清代均開創了中華傳統工藝新的高峯,並逐漸形成了“京作”特色的宮廷藝術。

景泰藍

北京是中國景泰藍的發祥地,也是最爲重要的產地。北京景泰藍以典雅雄渾的造型、繁富的紋樣、清麗莊重的色彩著稱,給人以圓潤堅實、細膩工整、金碧輝煌、繁花似錦的藝術感受,成爲馳名世界的傳統手工藝品。景泰藍工藝的藝術特點可用形、紋、色、光四字來概括。一件精美的景泰藍器皿,首先要有良好的造型,這取決於制胎;還要有優美的裝飾花紋,這決定於掐絲;華麗的色彩決定於藍料的配製;輝煌的光澤完成於打磨和鍍金。

玉雕

北京玉雕的技藝源遠流長,深厚精湛,在製作上量料取材,因材施藝,尤以俏色見長。我們在識別北京玉雕時,一般從玉雕的質地、色澤、雕工和紋理入手。首先北京玉雕的質地堅硬、晶瑩細膩,而南派玉雕用的一般是軟玉;其次北京玉雕色彩絢麗,玲瓏剔透,南派的玉雕色彩柔和,第三,北京玉雕的雕刻十分注重造型,具有宮廷藝術的風格,而南派玉雕一般造型比較隨意,風格比較粗獷。總之北京玉雕不僅色潤形美,還能保存千年萬載,因此深受到收藏愛好者的喜愛。

牙雕

中國的象牙雕刻藝術有着極其悠久的歷史,始於新石器時代。在北京黃土坡出土的戰國墓中發現過象牙梳子。遼、金、元、明、清歷代帝王都把象牙作爲皇家供品,明代的果園廠和清代的造辦處都有爲皇宮做象牙製品的作坊。牙爲大象身上最堅固的部分,其光潔如玉、耐用、珍貴能與寶玉石媲美,因此象牙又有有機寶石之美譽。而象牙雕刻藝術品,以堅實細密,色澤柔潤光滑的質地,精美的雕刻藝術,倍受收藏家珍愛,成爲古玩中獨具特色的品種之一。

雕漆

雕漆是把天然漆料在胎上塗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雕刻花紋的技法。由於色彩的不同,亦有“剔紅”“剔黑”、“剔彩”及“剔犀”名目。北京雕漆造型古樸莊重,紋飾精美考究,色澤光潤,形態典雅,並有防潮、抗熱、耐酸鹼、不變形、不變質的特點。雕漆工藝是中國漆工藝的一個重要門類,也是北京傳統工藝美術的精華之一。它體現了我國工藝美術家的高超技藝和聰明才智,是中華民族傳統工藝的瑰寶。

金漆鑲嵌

金漆鑲嵌是中國傳統漆器的重要門類,已有七千年曆史。歷史上北京是重要的漆器產區,如元代的“油漆局”、明代的“果園廠”、清代的“造辦處”,都爲北京漆器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雖說漆器爲歷代官家所經營,但清代也有民間的漆器作坊,皇家也在民間徵集精品。漆藝最早出現和應用最廣的是漆繪,這就自然離不開漆與顏料的結合。除了顏料之外,便是漆與金的結合。金漆”與“鑲嵌”工藝的結合稱之爲“金漆鑲嵌”。

花絲鑲嵌

花絲鑲嵌,又叫細金工藝,是一門傳承久遠的漢族傳統手工技藝,主要用於皇家飾品的製作。爲“花絲”和“鑲嵌”兩種製作技藝的結合。花絲鑲嵌工藝早在春秋時就已有雛形,戰國時期的金銀錯、唐代的金銀平脫是它的前身,現藏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唐代'羽人飛鳳花鳥紋金銀平脫漆背銅鏡' 爲代表。元、明、清三代在北京形成了全國最大的花絲製作中心。明代達到高超的藝術水平,清代有了更大的發展,名品不斷湧現,很多成爲宮廷貢品。

宮毯

宮毯,是富有北京地域特色和宮廷特色的手工藝製品,起源於寧夏,因其織結堅牢,毯面柔軟,深得皇家權貴的青睞,自元代起,就成爲皇宮的御用品,宮毯也就由此得名。編織地毯在我國已有兩幹多年的歷史,新中國成立後,1956年1月,公私合營成立了北京第一地毯廠。2008年,“宮毯”技藝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2010年,國務院又將其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京繡

京繡又稱宮繡,是一門古老的漢族傳統刺繡工藝,以北京爲中心的刺繡產品的總稱。明清時期開始大爲興盛,多用於宮廷裝飾、服飾,用料講究、技術精湛、格調風雅,民間高檔的宮繡大都與皇宮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是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智慧和藝術創造力的結晶。京繡中最好爲針工中的“平金打籽”繡。這種繡,是以真金捻線盤成圖案,或結籽於其上,十分精緻,華貴。

公務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