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謂溝通?

什麼是溝通,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因爲大家每天都在與外界溝通,可是卻發現未必能夠達到自己預期的效果。特別是在每天和別人的接觸過程中,都會希望彼此的意思都能傳遞到位,甚至是自己的一些觀念和想法能夠得到對方的認同。

但是,一味地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甚至當別人未必同意自己的時候還要“逼”對方,試圖說服對方,這種方式往往難以達到溝通的目的。

注意,怎麼樣才能讓自己說出來的話能夠得到對方的認同,或者去影響別人,這是非常需要技術的。在這裏跟大家分享一個鬼谷子的小故事。

當初,這位道學大師爲了看看自己的徒弟張儀能力如何,就設計將他帶到雲蒙山下,問他是否有本事讓他自願走到雲蒙山上。他這個徒弟想了一下,很直接地師父說自己根本就沒有這個本領。但是如果鬼谷子願意上山的話,他這個做徒弟的倒是有辦法讓他自願下山。

結果鬼谷子不信,就跟着徒弟上山了。

結果到了山地,張儀就對師父說:“師父,你現在不是已經上了山嗎?”

說完這句話,鬼谷子明白自己的徒弟果然厲害,看來自己低估了他了。

這個小故事在說明一個什麼道理呢?實際上它是在說當人在他人溝通的過程中,實際上是需要掌握一個技巧,這就是順應。意思是說,想要說服對方做某件事情的時候,可以順着對方的意思去走。領悟了這一條說話之道,一星期就能讓你變成老狐狸。

二、學着順應對方

乍一聽大家都會覺得有點不能接受,溝通明明是要讓對方接受自己的信息和要求,怎麼變成是要順着對方呢?

其實換個角度想想,如果一個人本來就聽不進自己的話,甚至還會否定不認同,難道就要因此而放棄嗎?這萬萬不可,那麼要如何讓對方聽從自己的話呢,順着對方的意思來表達反而能取得不錯的效果。

順着對方說話並不是要我們完全違背自己的初衷,或者是保持沉默,實際上它的出發點僅僅就是爲了避免衝突,防止在矛盾中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只有順着對方的意思去表述,才能讓對方放下防備,從而注意對方的反應,根據這些表現來說出對方聽得進去的話,這樣才能達到溝通的效果和目的。

如果一個人一開始就非常要強,不願意委屈自己,覺得自己就是需要向對方表明自己的立場和態度,不然就會喫虧。那麼別人是很難和他進行有效的溝通和對話的。

很多時候,說好聽的話並不是一味地附和別人,它不是沒有原則地聽從別人的話,而是給足對方表達自我想法的空間,從而找準溝通的關鍵點,這時候再來傳遞自己的意思別人就不會那麼拒絕和排斥了。

所以順着別人說話就是一種溝通的技巧,只不過真正能做的人的確不多,但如果你在表達的過程中,讓對方感覺到你能理解他的話,那麼他也會更願意去聆聽你所傳達出來的信息。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