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還有不到一週的時間,即將走向尾聲。

這一年,不知爲何,也成了諸多電影系列走向告別的一年。

可能是最後一部的《終結者》系列,似乎不可避免的走向終結了。

同樣是最後一部的《葉問》系列更是直接,片名就叫做《葉問4:完結篇》。

這是鐵了心不會再有續集了,簡單、乾脆、直接,告別之情一目瞭然。

該來的總會來的,正如該去的也總是會去的,問題是,誰又會記得呢?

觀衆會還是會記得的。

記得第一部的驚豔,第二部的騰飛,第三部的掙扎,以及第四部的謝幕。

這《葉問》系列四部曲,如此走過匆匆十年,回頭再看,只道當時已惘然。

身爲一代宗師的葉問,人生本就傳奇,還有李小龍這個響噹噹的徒弟。

以詠春爲標杆的動作戲,利落爽快,視覺衝擊不小,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此厲害的宗師,怎麼敬佩似乎也不爲過呀。

但我們會發現,導演葉偉信在拍的時候,顯然是把葉問當做一個活生生的人去拍。

英雄固然是英雄,但英雄也要結婚生子啊,英雄也要喫喝拉撒。

就算是頂天立地的大英雄,不也一樣一日三餐、食人間煙火嗎?

系列前三部裏,我們看到葉問爲了打拳一度忽略了家人。

而後爲了家人又一度忽略了打拳,最後兩者之間做了妥協,爲了家人去打拳。

什麼意思?開武館,教別人打拳,這纔有了後來與李小龍的一段師徒佳話。

打拳再厲害,也是要喫飯的,特別是結婚生子之後,葉問也要養家餬口。

沒錯,葉問的動作戲是很精彩,這一點沒得說。

日本的空手道、泰拳、同道中人的形意拳等等,葉問幾乎都打了一遍。

但是在功夫的背後,依然是一個怕老婆怕到要命的葉問。

天大地大,老婆最大,也許這就是葉問祕而不宣的座右銘。

謙卑,低調,老好人,這是生活中的葉問給人的諸多印象。

出手的背後也能夠體會到,那種被逼無奈的感覺。

真正的大宗師,是對挑事兒毫無興趣的,什麼天下第一,往往是談笑一揮間。

而被逼無奈,纔是葉問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導火索。

武俠文學宗師溫瑞安說過,俠之小者,爲友爲鄰。

爲了自己的朋友,爲了自己的鄰居,同時也是爲了自己的家人,這也是英雄。

相對於爲國爲民的俠之大者,這樣的葉問似乎更爲接地氣一些。

原來,他和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一樣,也要爲了生計,來來回回的奔波。

打拳是爲了生計,而不是爲了耍酷。

第四部,爲了兒子的學業,葉問遠渡重洋,來到美利堅的舊金山。

他得了癌症,命不久矣,更顯得英雄悲歌,卻也無可奈何。

如果可以的話,葉問絕不會出拳,凡事息事寧人,而後快快回家。

其習武之人的背後,不過一位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父親角色。

這裏,成了葉問功夫人生的最後一個擂臺。

有人會說《葉問》系列很套路,爲了打拳而打拳。

打拳本身是功夫派必備的元素,這無可避免,打的好看,觀衆自然喝彩。

但自古以來我們都講究一個師出有名,爲什麼打拳纔是至關重要的。

葉問出手從來不是爲了自己的私慾,而是爲了生存。

葉問不是大英雄,他是小英雄,落點很低,刻畫的細膩,小人物的掙扎也很多。

儘管是習武之人,名氣也不小,但總是很低調,剋制着自己的力量。

影片之中有個細節,唐人街武館會長的女兒遭遇家園欺凌,葉問實在看不過。

但出手也只是揪揪耳朵就了事,十分克制。

而作爲系列的最後一部,更重要的是什麼呢?兩個字:情懷。

一說起情懷,也許有人會忍不住吐槽。

但作爲一個動作片迷,我不得不說,《葉問》這樣地道的動作片,屈指可數。

而且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只少不多,也會越來越少了。

理由很簡單,動作巨星們正在一個個老去,成龍、李連杰、甄子丹,皆如是。

就連吳京、吳樾都是奔50歲的人,至於後繼者,依然不曾出現。

典型的青黃不接。

再者,伴隨着電影特效技術的發達,以後的動作片基本也就只能靠特效加工了。

這就是如今的武俠片越來越審美疲勞的原因,一看就是假的,太假了。

英雄謝幕,再見再也不見。

此間的再見已經不只是一個電影系列的問題,而是一個時代的遠去。

漸行漸遠漸無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