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認,臺劇已經再次崛起。

告別偶像劇之後,伴隨Netflix資本的注入,犯罪劇懸疑劇層出不窮。

這兩年雖然也不乏撲街之作,但熬到這部《誰是被害者》,總算找到風格。

流出的海報中,以這張背影最是引人遐想。

誰是被害者?似乎是這部探案劇的核心懸念。

一口氣擼完8集之後,內心深處如同翻江倒海,思緒萬千。

最初兩集懸念感十足,每一個細節總能吊人胃口。

第一場命案是從普普通通的旅館開始,從一位涼涼的女歌手開始。

浴缸中被溶液融化的屍體,讓現場的刑警們忍不住嘔吐。

即便是再專業的警察,在如此喪心病狂的毀屍滅跡面前,也很難風輕雲淡。

無監控,房門緊鎖,過氣女歌手也沒什麼恩怨情仇,像是自殺。

可是屍檢報告令人大跌眼鏡,法醫卻說可能是一具男屍。

另一起命案緊隨其後,警方在另一處發現一具燒焦的屍體。

經過法醫鑑定,居然有這位女歌手的痕跡,這讓警方直接懵了,什麼情況?

究竟是自殺還是他殺?似乎已經有了較爲清晰的答案。

實話實話,最初的確懸疑感十足,只是劇情越是往後,越是簡單明瞭。

也就是說,這部探案劇其實並沒有那麼多扣人心絃的懸念。

儘管本劇很容易被定義爲一部懸疑劇,但實際上更傾向於社會劇。

劇名既然叫誰是被害者?其實這是一個疑問句,短短五個字卻擲地有聲。

在我看來,劇中的每一個人,多多少少都是被害者。

我們不妨對比一下誰是殺人者這個劇名,就能發現該劇切入角度不在於破案。

從開頭就能看到結尾,這是不少觀衆深感遺憾之處。

既然不是東野圭吾那種本格推理,自然不會懸念重重。

有個故事其實引起高度關注,即房地產公司銷售員那段戲。

他是銷售冠軍,也曾風光無限,被身邊同事羨慕,並受到公司器重。

但這一切的背後,是對身體經年累月的透支。

當被查出癌症之時,他得到的不是公司的關心,而是一紙辭職勸退。

甚至於辛苦得來的獎金也被公司扣下不發,登時陷入絕望之中。

當面質問時,卻被公司答覆驚呆了,他竟無言以對,只能選擇沉默。

生而爲人,要麼在沉默中滅亡,要麼就在沉默中爆發。

他之後爲什麼鬧出那麼大動靜,動機一目瞭然,不這樣根本沒人關注他。

我們大部分人誰不是社畜呢?一天忙碌下來累成狗,只爲柴米油鹽醬醋茶。

平時根本不會有關注我們的存在,我們便是沉默的大多數。

本劇好就好在,較爲真實並細膩地還原沉默的大多數的深層焦慮。

追劇時也會感到很奇怪,明明是探案劇,尺度還不小,莫名其妙會被治癒到。

尤其是許瑋甯飾演的女主角,她是一名記者,而記者的使命是還原真相。

爲了深入調查背後的故事,她一再涉險,並疲於奔命。

因爲內心深處有一團火焰在熊熊燃燒,它的名字應該就叫做正義。

正義不是請客喫飯,也不是雞湯雞血,而是揭露真相之後勇於去面對它。

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卻依然熱愛生活的人。

劇中許瑋甯多次鼓勵那些輕生的人,活着就有希望,活着比什麼都好。

背後的故事比真相還要重要,比探案破案還要寫實。

就像那些自殺的人,如果能得到哪怕是一點點的人文關懷,也許就不會輕生。

問題是,因爲是弱勢羣體,很多時候沒人知道他們的存在。

就像是被遺忘在世界的角落,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命如草芥,一眼塵埃。

看過這部劇時纔會進一步恍然大悟,原來世界上還有這麼多苦命人啊。

所以說,這部劇的焦點不在劇中,而在劇外紛紛擾擾的衆生相。

這衆生相里,有你,有我,有她,有芸芸衆生,有喜怒哀樂,有悲歡離合。

活着纔有希望啊,許瑋甯這句穿透靈魂的臺詞至今在我腦海迴盪。

腦海裏泛起的層層漣漪托起一朵朵盛開的蓮花,陽光一照充滿希望。

幻滅之後何以絕處逢生?思來想去無非還是兩個字:希望。

只要有點希望,我們就能鼓足勇氣,盡百分之一百的努力。

能爲弱勢羣體發聲,且充滿真誠的人文關懷,得此華語劇,夫復何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