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光影| 機耕路、砂石路、瀝青路...義烏鄉村公路的“鳳凰涅槃”!

空中俯瞰建成後的義武公路

11月中旬,初冬時節。開車行駛在赤岸至尚陽區段的義武公路上,沿途處處是收穫的場景。來來往往的車輛在寬敞平坦的六車道瀝青公路上奔馳,平穩、舒適,令人心曠神怡。

這條於2017年10月20日建成通車的一級公路,由市交投集團投資建設,設計時速爲80公里。據瞭解,義烏至武義公路是義烏市公路網主骨架“二環、一縱、七射”中的“七射”之一,是義烏、武義兩縣市公路網主骨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金華三條廊道建設中的重要一環。

原先義烏到武義行車裏程75公里左右,義武公路開通後,里程縮短至60公里,用時縮短至1小時,不僅大大減輕了330國道的通行壓力,還將義烏佛赤公路、金義東公路、武義境內S220、330國道相連,形成較爲完善的交通網絡。

上世紀90年代,義烏至尚陽的兩車道鄉村道路

改革開放40年,義烏城鄉公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改革開放前,赤岸往毛店、尚陽方向的鄉村公路基本都是機耕路,後來路面鋪了層砂石,也叫砂石路。當時的路況,對出行的村民們來說可謂苦不堪言。晴天,車輛過後,道路沿途漫天灰塵。雨天,路面到處坑坑窪窪,行人路過時,身上常常會被濺一身泥。

當時的鄉村道路,寬度只有兩車道,行人車輛都在路上趕。每到逢年過節,時常會出現擁堵。尤其在鎮區等一些路段,大量村民行走在路上,商販、車輛、人流構成了鄉村道路“混合曲”。

改革開放後,義烏交通事業迎來大發展時期。在“興商建市”戰略的指導下,按照“大市場、大交通、大流通、大發展”的工作思路,注重城鄉發展,遵循“交通優先、服務經濟、城鄉協調”的理念,改善交通基礎設施,改善農村通行條件。義烏鄉村的通達力、成網率大大提高,城鄉交通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1998年實現了行政村村村通公路,2005年行政村等級公路通村率和硬化率達到100%。

寬敞漂亮的義烏鄉村公路

其中赤岸往毛店、尚陽方向的鄉村公路也從過去的機耕路、砂石路,改建成了水泥路、瀝青路。但由於地理條件等因素,路面寬度一直維持在兩車道。該道路的徹底鉅變,是從義武公路的建設開始。從開建到通車,從兩車道到雙向六車道的大變遷,赤岸至尚陽區段鄉村公路鉅變見證了義烏鄉村公路的鳳凰涅槃。

文字| 呂斌 

圖片| 呂斌 金福根

編輯| 張丹娟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