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中網-魯中晨報11月22日訊(記者 王莉莉 通訊員 遲佔福) 今日,記者從淄博市規劃部門獲悉,《淄川博山統籌發展規劃(2018-2021年)》方案已編制完成。根據相關規定,該規劃方案主要內容將自即日起至12月21日進行公示。

據悉,該規劃期限爲2018年至2021年。規劃分爲研究範圍、規劃範圍和統籌先行區範圍三個層次。研究範圍爲淄川區、博山區的行政轄區範圍及周邊聯繫密切的張店區和文昌湖區的行政轄區範圍,面積約2109平方公里。規劃範圍爲淄川區、博山區的行政轄區範圍,面積約1658平方公里。統籌先行區範圍爲淄川區、博山區的集中建設區範圍,主要指102省道、規劃沾沂高速、濱博高速和博山南過境路圍合的範圍,面積約477平方公里。

有序推進兩區全面統籌

結合淄川博山兩區現狀統籌分析,依據城市發展戰略規劃的遠期城市目標定位,堅持“一個目標定位、四個着力建設、十個率先突破”的總體思路,推動“四位一體、組羣統籌、全域融合”城市工作思路和“建設現代化組羣式大城市”奮鬥目標,提出近期統籌目標爲打造組羣統籌的先行樣板,釐清統籌發展的路徑,推動城市工作思路落地落實。

首先放眼“全域融合”,通過淄川加強博山與新“四位一體”區的聯繫,同時通過博山帶動沂源的融合發展,推動淄博全域融合。其次做好“全區統籌”,兩區的統籌是覆蓋行政轄區的統籌,是城、鎮、鄉的統籌,是建設用地和非建設用地的全面統籌。再次謀劃好近期重點,兩區統籌是系統工程,非一蹴而就,規劃好統籌路徑,找準牛鼻子,謀劃好近期重點項目是有序推進兩區全面統籌的關鍵。

選好統籌支撐節點。崑崙鎮腹地廣闊,位於兩區城區之間,同時處於城市南北向和東西向發展軸線交會處,發展條件優越,建議打造成淄川博山統籌發展重要支撐節點;打破行政區劃的界限,爲博山的北拓發展提供空間。

明確重點區域統籌重點。兩區的未來城市拓展區、現狀建成區及兩區相接區域是近期統籌重點,未來城市拓展區統籌重點是產業統籌、基礎設施統籌。現狀建成區結合“城市雙修”項目,重點推進孝婦河生態廊道構建及道路的互聯互通。兩區相接區中的城區相接部分,重點劃定好三生空間,控制好組羣生態廊道,防止城市建設無序蔓延;鄉鎮相接區部分,重點依託兩河一城做好文旅統籌、生態統籌,通過“旅遊+”帶動鄉村振興。

產城融合 打造“人本園區”

在產業統籌方面,整合工業園區佈局,形成產業功能單元+特色產業簇羣的產業格局,同時爲未來生態新城的建設打好基礎,結合產業佈局建設物流中心。產城融合,打造“人本園區”,以2-5個平方公里的規模組織單元,每個單元內部均佈置獨立的服務設施,以滿足產業人羣特別是創新人羣對於公共空間、公共設施的需求。統籌推進能源供應、污水處理、危廢處置等設施建設,實現共建共享。近期工作建議:統籌好崑崙、博山經開區(含白塔)的產業發展;在淄川經濟開發區建設1處經濟開發區的能源中心統籌能源供應。

在生態空間統籌方面,嚴守基本農田和生態紅線底線,進一步落實生態廊道和通風廊道,城市發展底線達成共識,共同塑造,明確管控要素和重點,在管理過程中強化分級管控與剛性傳導,逐級細化落實。近期工作建議:開展淄河、孝婦河和范陽河治理工作;進一步落實生態廊道範圍、明確管控措施,啓動生態廊道的立法保護工作;進一步細化落實通風廊道,嚴控通風廊道寬度及建設情況等。

在文旅統籌方面,緊扣“泱泱齊風、陶韻淄博”主題,立足淄川、博山兩區的文化旅遊資源,發展全域旅遊,打破行政區劃界限,整合資源,串珠成鏈,推動兩區旅遊產品聯合營銷,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增強旅遊景點吸引力和競爭力。近期工作建議:以齊長城生態旅遊帶開發建設作爲核心引領,統籌兩區文旅資源,綜合考慮現狀服務設施情況,近期以一二級服務中心建設、14條道路的改造提升爲主。

提升兩區互聯互通水平

對外交通方面,加快推進沾臨高速淄博段項目、濱萊高速改擴建工程和濱淄萊臨高鐵建設,並爭取在淄川——博山區域設立高速出入口和高鐵站,提高淄川博山直接對外聯繫能力。

在博山與新“四位一體”之間,實施張博鐵路電氣化改造、天津路南延、北京路南延、南京路南延、張博路城市化改造、張南路南延、東四路南延、湖南路改線等一批道路工程,加強博山與新“四位一體”間的聯繫。

在兩區之間,南北向包括雙山路北延工程、五嶺路北延工程、孝婦河水河路—吉祥路段沿河路工程、西域城路工程,南北向道路建設重點增強兩區南北向聯通;東西向包括北山路東延工程、博山區東過境北延工程、博山北外環路工程、龍泉路改造工程、慶淄路東延工程、魯泰文化路南延工程,着力提升兩區互聯互通水平。東西向道路建設除貫通東西外,還將過境交通及貨運交通快速分解到城區的東西兩側。

電力方面提出統籌考慮優化電網結構,解決電網薄弱環節,在兩區重點區域推進實施直供電,建設統一的區域電網。熱力方面提出開展區域供熱資源整合,規劃建設統一的供熱系統。燃氣方面提出開展淄川門站選址論證、建設儲氣設施,應對用氣高峯。給水方面提出統籌技術經濟及兩區水資源情況,近期不建議兩區跨區供水。排水方面提出統籌推進兩區污水處理設施,實現污水低成本、集中式處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