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每天一味藥】土茯苓(清熱解毒藥9)|彭鑫博士帶您瞭解傳統中草藥

土茯苓 Tufuling

《本草綱目》

爲百合科植物光葉菝葜(Smilax  glabra  Roxb.)的乾燥塊莖。長江流域及南部各省均有分佈。夏、秋二季採收,除去殘莖和鬚根,洗淨,曬乾;或趁鮮切成薄片,乾燥,生用。

性能:甘、淡,平。歸肝、胃經。

功效:解毒,除溼,通利關節。

應用:

1. 楊梅毒瘡,肢體拘攣。

本品甘淡,解毒利溼,通利關節,又兼解汞毒,故對梅毒或因梅毒服汞劑中毒而致肢體拘攣、筋骨疼痛者療效尤佳,爲治梅毒的要藥。可單用 本品水煎服,如土萆薢湯(《景嶽全書》);也可與金銀花、白鮮皮、威靈仙、甘草同用;若因服汞劑中毒而致肢體拘攣者,常與薏苡仁、防風、木瓜等配伍治之, 如搜風解毒湯(《本草綱目》)。

2.淋濁帶下,溼疹瘙癢。

本品甘淡滲利,解毒利溼,故可用於溼熱引起的熱淋、帶下、溼疹溼瘡等證。常與木通、萹蓄、蒲公英、車前子同用,治療熱淋;《滇南本草》單用本品水煎服,治療陰癢帶下;若與生地、赤芍、地膚子、白鮮皮、茵陳等配伍,又可用於溼熱皮膚瘙癢。

3.癰腫瘡毒。

本品清熱解毒,兼可消腫散結,如《滇南本草》以本品研爲細末,好醋調敷,治療癰瘡紅腫潰爛;《積德堂經驗方》將本品切片或爲末,水煎服或入粥內食之,治療瘰癧潰爛;亦常與蒼朮、黃柏、苦蔘等藥配伍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15~60g。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肝腎陰虛者慎服。服藥時忌茶。

古籍摘要:

1.《本草綱目》:“健脾胃,強筋骨,去風溼,利關節,止泄瀉。治拘攣骨痛,惡瘡癰腫。解汞粉、銀硃毒。”

2.《本草備要》:“治楊梅瘡毒,瘰癧瘡腫。”

3.《本草正義》:“土茯苓,利溼去熱,能入絡,搜剔溼熱之蘊毒。其解水銀、輕粉毒者,彼以升提收毒上行,而此以滲利下導爲務,故專治楊梅毒瘡,深入百絡,關節疼痛,甚至腐爛,又毒火上行,咽喉痛潰,一切惡症。”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  本品含落新婦苷、異黃杞苷、胡蘿蔔苷、3,5,4’-三羥基芪、(-)表兒茶精L、琥珀酸、β-谷甾醇等皁苷、鞣質、黃酮、樹脂類等,還含有揮發油、多糖、澱粉等。

2.藥理作用:本品所含落新婦苷有明顯的利尿、鎮痛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傷寒桿菌、福氏痢疾桿菌、白喉桿菌和炭疽桿菌均有抑制作用;對大鼠肝癌及移植性腫瘤有一定抑制作用;經動物試驗推斷:本品可通過影響T淋巴細胞釋放淋巴因子的炎症過程而選擇性地抑制細胞免疫反應;此外尚能緩解汞中毒;明顯拮抗棉酚毒性。

3.臨牀研究:土茯苓及其製劑,在臨牀上常用於梅毒和淋病,無論是改善臨牀症狀或血清變化均取得了較好的療效。近年土茯苓又用於治療多種疾病,如:用土茯苓30g,配伍野菊花、忍冬藤、虎杖、透骨草,水煎浸泡燻洗患處,治療類丹毒79例(從事魚、肉類加工人員由於豬丹毒桿菌經皮損侵入所引起的如丹毒樣皮膚急性感染性疾病),痊癒72例,好轉6例(《中醫雜誌》2001,11:649);用土茯苓研末與仙人掌按2:1比例搗爛加少許雞蛋清混勻爲膏狀敷患處,用於急性睾丸炎紅、腫、熱、痛而無膿液者,治療26例,均獲痊癒(《中醫雜誌》2001,11:64);用土茯苓合劑(土茯苓、薏苡仁、麥芽、谷芽、烏梅、瓜蔞等),治療食道賁門癌28例,能改善症狀延長存活期,療效顯著(《基層中藥雜誌》2000,1:57)。

此外,土茯苓尚可用於心律失常、痛風症、銀屑病、扁平疣、滴蟲性陰道炎、腎盂腎炎、乙型肝炎、急性扁桃體炎、鉤端螺旋體病以及治療慢性鉛中毒,緩解激素撤減困難和鴉片依賴症狀等。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