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題圖|《我們的四十年》

 文|風馬牛 (微信公衆號:馮侖風馬牛)

「我選了一條最難的路,但我越做越開心。」

36 年前,溫州「八大王事件」主角之一的「合同大王」李方平,因「投機倒把」入獄;平反後,他被迫遠走異國他鄉,然後回國再創業。如今,這位歷盡千帆的 63 歲草根商人華麗轉身,成爲國內唯一、全球第四個自主研發人工耳蝸的企業的掌舵人。

1955 年,李方平出生於浙江樂清的一個農村家庭,在他念五年級的時候,「十年動盪」就開始了。因此,李方平只能幫着家裏幹農活。

那時候,李方平有個鄰居在柳市鎮公社做供銷員,跑些螺絲釘之類的配件業務,他經常鼓勵李方平同他一起出去走走。恰在此時,一位算命先生告訴他有「貴人來助」。於是,李方平揹着包就跟鄰居一起去了上海。

1973 年的上海,熱鬧非凡,全國各地的供銷員都相聚於此,旅館的大通鋪裏躺着天南地北的人。閒聊中,李方平發現許多工廠都需要產品,而那些產品恰巧在柳市有生產,並且十分廉價。回到家裏後,李方平便決定自己來做供銷員。

「我拿着地圖,坐火車先去標紅星的省會城市,然後就順着火車站和鐵路線,在沿途找工廠談合作。」無論颳風下雪,日曬雨淋,李方平都奔走在謀生的路上。

因爲業績突出,改革開放後,小有名氣的李方平被聘請到樂清防腐器材廠。 3 年時間,他從供銷科長做到副廠長,給廠裏和縣裏其他幾個工廠帶來了大筆訂單生意,通過掛靠或者與個體戶合作的方式將樂清的五金產品銷往全國各地,成爲當地名副其實的「合同大王」。

1981 年,李方平從上海買了第一輛轎車——菲亞特,一時風光無限。

▲ 國務院兩次下發嚴厲文件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民營經濟萌動,在商業局勢並不明朗的當時,一羣迫於生計的溫州人,在舊體制的縫隙中,努力並艱難地尋找商業火種。

然而在 1982 年,全國經濟趨熱,四處亂冒的個體私營經濟對原有的計劃體制造成衝擊,迫使中央發動經濟整肅運動。 1 月 11 日和 4 月 13 日,國務院兩次下發嚴厲文件,「對嚴重破壞經濟的罪犯,不管是什麼人,不管他屬於哪個單位,不論他的職務高低,都要鐵面無私,執法如山,不允許有絲毫例外,更不允許任何人袒護、說情、包庇。如有違反,一律要追究責任。」在風聲鶴唳中,因發展民營經濟而備受爭議的浙江省溫州地區再度成爲重點打擊對象。

當地赫赫有名的「八大王」:「五金大王」胡金林、「礦燈大王」程步青、「螺絲大王」劉大源、「舊貨大王」王邁仟、「目錄大王」葉建華、「線圈大王」鄭祥青、「電器大王」鄭元忠,以及「合同大王」李方平,均因「投機倒把」、「嚴重擾亂經濟秩序」,或進學習班,或被判刑,或被全國通緝。唯一逃脫懲罰的劉大源,在整整三年裏,也像老鼠一樣地四處躲藏,從垃圾箱中撿食。

對柳市「八大王」的高調討伐,令全國民營企業襟若寒蟬,再也不敢公然與國企競爭了。在日後的兩年多時間裏,「八大王事件」一直如烏雲籠罩在溫州上空,溫州市工業在 1980 年的增速爲 31.5% ,到 1982 年卻下滑爲 –1.7% ,其後三年一直徘徊不前。

作爲中國民營企業最早萌芽的地方,爭議與博弈長期在溫州存在。在一些人眼中,它是資本主義的溫牀,而在另一些人的心目中,它是市場經濟的聖地。每一次的觀念交鋒,溫州總是首當其衝,對這座城市的評價,成爲了改革立場的「溫度表」。

1984 年,中央「一號文件」肯定供銷員是流通領域的一支重要力量,對農村商品生產發展起着重要作用。時任溫州市委書記的袁芳烈深感「八大王案不翻,溫州經濟搞活無望」。他組織聯合調查組,對全部案卷進行復查,被捕的幾個人才被取保候審或無罪釋放,而後恢復名譽,歸還已經被沒收的財產。

▲《正陽門下》| 白天做老闆,晚上睡地板

「在牢裏從夏天待到冬天,還以爲要被殺頭,沒想到能活下來。」李方平感慨道。出獄後,他很快便隻身離鄉,前往上海,憑藉積累的生意網,繼續做老本行——電纜買賣。

「白天做老闆,晚上睡地板」。計劃經濟時代,緊俏品都是供不應求,李方平的生意規模也因此越來越大,在上海擁有多個店面,家人都過來幫忙。

「那時候,我們已經能夠自己開訂貨會,把全國各地的客商聚到上海,在和平飯店辦訂貨派對,連老外都覺得這是件夠新潮的事情。」

然而在 80 年代末期,李方平又遇上了中央經濟秩序整頓。已經害怕歷史重演的他到處諮詢這樣掛靠經營到底合不合法,但誰都沒有明確的答案。後來有人建議他最好是出國,爲此,李方平花了 100 萬辦好去泰國的手續,結果很快被沒收了護照。調查組認爲李方平如果不搞資本主義,哪來的錢在和平飯店租辦公室?

最後,結論便是所有在飯店的開銷李方平都必須自掏腰包,不得報銷。補交完這筆錢後,李方平和家人立馬「逃離」到泰國,而後前往加拿大從事國際貿易。「剛到加拿大,語言不通,文化程度也低,只能開小超市、小飯店。過了幾年,覺得很憋屈,待不住,經常回國。」

1996 年,隨着市場經濟步入正軌,國內法制逐漸完善。那一年,中國房地產開始擴展市場,從中看到商機的李方平回國開發建造了杭州慶春路上的嘉德廣場和泰安嘉德現代城。

▲《溫州兩家人》| 李方平決定回國創業

2005 年,李方平和加拿大鄰居的一次聊天中偶然得知以曾凡鋼、付前傑爲代表的旅美的中國科學家掌握着世界先進的人工耳蝸技術。他一下子意識到中國有許多的聾啞人,卻沒有國產人工耳蝸,進口價位又非常高,於是冒險決定進軍人工耳蝸領域,即便虧了也值得。

李方平很快便奔赴美國與曾凡鋼等頂級專家商討此事。一年後,他傾囊而出,投入 300 多萬美元,先後成立美國和杭州的諾爾康公司,專注人工耳蝸研發。

最初跟美國加州大學洽談合作時,李方平前三次上門都被一口拒絕,直到第四次去時,他的誠懇終於打動了對方。

將技術轉化成產品並不像計劃中那麼順利。「我們要把一張桌子大小的電路板集成到硬幣大小再植入體內,還要確保產品的長期生物兼容。單單攻克這個難點,研發中心就花了兩年的時間。」李方平說,「一開始,專家團隊預計 3 年、 300 萬美金拿下。結果 3 年又 3 年,到 2010 年,公司已燒掉了近 1.5 個億。最難熬的時候,連工資都發不出,我抵押房產把資金墊給公司,公司股東也紛紛解囊相助。」

彼時,瀕臨絕望的李方平忍不住給參與項目的兒子李楚打電話:到底能不能成功?如果不行,要不就算了。兒子在電話那頭安慰父親:再堅持一會!就在最艱難的時刻,高盛等資本找到了李方平,諾爾康迅速擴大了產能。

2011 年 8 月,諾爾康拿到了國家藥監局的人工耳蝸三類醫療器械生產證書,成爲國內唯一、全球第四個自主研發人工耳蝸的企業。促使進口人工耳蝸的零售均價由以前的 25 萬元/臺下降到 15 萬元/臺,諾爾康的產品價格約爲 7 萬元/臺。

如今,諾爾康人工耳蝸已佔到國內約 17% 的市場份額,在技術指標、穩定性、可靠性等方面躋身世界先進水平,並銷往印度、哥倫比亞、西班牙等全球 20 多個國家和地區。面對國內這個保守估計就有 6000 億元的人工耳蝸市場,李方平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這只是他佈局神經電子行業的第一步。

「我這輩子夢想做成三件事:讓聽不見的人可以聽見,現在已經基本實現了;讓看不見的人可以看見,這方面的產品已經在研發階段;讓站不起來的人能夠站起來,目前也在研究當中。」

▲ 李方平

除李方平外,昔日的「其他大王們」已在歲月的重疊中逐漸復歸於平靜。他們跌宕起伏的人生反映了溫州的發展,同時,也戲劇性地展現了國家政策在歷史的反覆中對民營企業的調整與變遷。

「八大王」中每人都有自己的個性與自己對挫折的不同的心靈體悟,也因此而選擇了自己的另一種人生。對於這世間苦苦奮鬥、抗爭的人來說,短短的一生,有如此大的挫折,其影響必定是深遠的。

每一個在市場行列中的前行者,才知道迎面而來的逆風有多凌厲而綿延不絕。從上世紀「對資本主義的擔憂」到新千年初的「國進民退」再到現在「鼓勵民營企業發展」,民營經濟曾經發育,又曾被徹底消滅,現在又開始長大。未來,民營企業家們能堅定有力地走多遠?

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大軍  編審|陳潤江  顧問|王淑琪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