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人遇到过这种情况,孩子喜欢比得兔、小猪佩奇这些卡通人物,要是让他们看这些故事的视频,看一整天完全没问题,但如果换成对应绘本给他看,明明是同一个故事,却很难能够提起兴趣。

还有,我们经常都会给孩子放故事音频听,听久了他也能记住故事情节甚至能够复述出来,可是一旦让他读这本书,兴致还是不高。

一般来说,如果让孩子去了解一个新的故事,我们会发现他们对视频的接受程度最高,其次是音频,最后才是书本阅读。

其实就故事情节来说是一样的,只不过孩子通过不同的媒介来了解了这个故事,那么获得的效果是不是一样的呢?是不是可以按照孩子喜欢的方式来给他听故事呢?

看视频VS听音频VS看绘本

我们可以来看看一个实验:美国的一位儿科医生和研究人员约翰.赫顿博士曾选择了27位4岁的儿童,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扫描孩子们特定的大脑网络的激活情况和视觉感知、语言、图像等网络的连通性,来观察孩子在看视频、听音频、看绘本时大脑的反应。

结果显示:

看视频时,音像和视觉感知网络等有很多活动,但都无法和大脑连接上。

听音频时,语言网络被激活,但整体连接性较差。

看绘本时,语言的网络活动有所下降,但大脑通过图像、语言等网络可以连接上。

研究指出:大脑和网络之间的连接性,直接影响到孩子对故事的理解能力。从实验中可以看出孩子在听音频和看视频时,对故事的理解能力是很差的,而看绘本理解效果则比较好。

看视频的时候,画面、声音都是已经设定好的,并且按照一定的节奏进行着,相当于所有的东西都已经给孩子设定好了,孩子根本来不及理解。

听音频也是同理,声音的节奏也已经设定了,孩子无法有效地进行思考,只能紧张地理解。

而在绘本阅读中,绘本的画面能够给孩子一个理解的缓冲,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可以调整自己去理解内容。

在看视频和听音频这两种模式下,孩子无法反复地练习将听到的内容转化为图像,他们一直都是处于被动阅读的状态,无法从故事中获得较大的效益。

看绘本能够由孩子自己把握理解的速度,以及调动大脑中处理视觉、声音的脑区,获得较高的效益。

因此,虽然故事内容一致,但不同媒介下孩子对故事的理解程度也有很大区别,想要达到最有效的理解的话还是首选绘本阅读。当然,其它两种方式也不用全部砍掉,看视频和听音频对于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有一定益处,但需要注意频率。

看书不等于阅读

教育家李希贵曾说:

“看书不等于阅读。阅读要质疑,要思考,甚至可以猜测、假想,然后才能有感悟、体验,仅仅靠“看书”是无法达到的。”

孩子看书,仅是内容的一次“输入”,但要转化为输出,即达到有效阅读,这就需要加入思考

经常有孩子看视频的时候好像很专注,能够一动不动坚持好久,但到了阅读这件本应该是安静的事情,却始终静不下来。因为视频的时候根本不用思考,不仅阅读没有效益,大脑懒惰了,看书时也自然拒绝去思考了,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直鼓励孩子要坚持书本阅读的原因,想要真正理解一个故事,最好的方式还是回归书本,一页一页读过去。

回归书本 边翻边读

悦阅智能阅读机器人,一直是坚持着“让孩子从屏幕回归书本”的初心。

它虽然会给你阅读绘本,但同时也要求孩子要看着绘本来读,翻一页读一页,由孩子自己掌握阅读的进度和节奏。

智能问答 互动阅读

阅读最好是能够带着问题来展开,当阅读有明确的目标时,就从被动的输入变成了主动的思考。

悦阅的智多星功能,根据孩子当前读的绘本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孩子带着问题来看书,在阅读的时候能够更加专注,对绘本的印象也会更加深刻。回答对了,可以获得奖励;回答错了,也会受到鼓励;既增加了阅读乐趣,孩子也就更加愿意主动阅读。

其实上面讲到的实验,由于身体的限制没办法测试孩子和父母一起阅读时的反应,实际上,最佳的阅读方式,是让孩子坐在爸妈的腿上,听爸爸妈妈以互动的方式来讲绘本故事,也就是我们提倡的亲子阅读。

早期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亲子阅读是最有效的。即使因为客观原因而不得不求助于电子设备,也应该优先选择悦阅这样能够由孩子自主掌握阅读节奏,实现有效阅读的设备。

不过父母应该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亲子阅读的这个过程当中,父母与孩子有身体的接触、情感的联结,还有思想与语言的互动,这份经历无论对父母还是对孩子来说都是无法代替的。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