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人遇到過這種情況,孩子喜歡比得兔、小豬佩奇這些卡通人物,要是讓他們看這些故事的視頻,看一整天完全沒問題,但如果換成對應繪本給他看,明明是同一個故事,卻很難能夠提起興趣。

還有,我們經常都會給孩子放故事音頻聽,聽久了他也能記住故事情節甚至能夠複述出來,可是一旦讓他讀這本書,興致還是不高。

一般來說,如果讓孩子去了解一個新的故事,我們會發現他們對視頻的接受程度最高,其次是音頻,最後纔是書本閱讀。

其實就故事情節來說是一樣的,只不過孩子通過不同的媒介來了解了這個故事,那麼獲得的效果是不是一樣的呢?是不是可以按照孩子喜歡的方式來給他聽故事呢?

看視頻VS聽音頻VS看繪本

我們可以來看看一個實驗:美國的一位兒科醫生和研究人員約翰.赫頓博士曾選擇了27位4歲的兒童,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掃描孩子們特定的大腦網絡的激活情況和視覺感知、語言、圖像等網絡的連通性,來觀察孩子在看視頻、聽音頻、看繪本時大腦的反應。

結果顯示:

看視頻時,音像和視覺感知網絡等有很多活動,但都無法和大腦連接上。

聽音頻時,語言網絡被激活,但整體連接性較差。

看繪本時,語言的網絡活動有所下降,但大腦通過圖像、語言等網絡可以連接上。

研究指出:大腦和網絡之間的連接性,直接影響到孩子對故事的理解能力。從實驗中可以看出孩子在聽音頻和看視頻時,對故事的理解能力是很差的,而看繪本理解效果則比較好。

看視頻的時候,畫面、聲音都是已經設定好的,並且按照一定的節奏進行着,相當於所有的東西都已經給孩子設定好了,孩子根本來不及理解。

聽音頻也是同理,聲音的節奏也已經設定了,孩子無法有效地進行思考,只能緊張地理解。

而在繪本閱讀中,繪本的畫面能夠給孩子一個理解的緩衝,他們有足夠的時間思考,可以調整自己去理解內容。

在看視頻和聽音頻這兩種模式下,孩子無法反覆地練習將聽到的內容轉化爲圖像,他們一直都是處於被動閱讀的狀態,無法從故事中獲得較大的效益。

看繪本能夠由孩子自己把握理解的速度,以及調動大腦中處理視覺、聲音的腦區,獲得較高的效益。

因此,雖然故事內容一致,但不同媒介下孩子對故事的理解程度也有很大區別,想要達到最有效的理解的話還是首選繪本閱讀。當然,其它兩種方式也不用全部砍掉,看視頻和聽音頻對於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有一定益處,但需要注意頻率。

看書不等於閱讀

教育家李希貴曾說:

“看書不等於閱讀。閱讀要質疑,要思考,甚至可以猜測、假想,然後纔能有感悟、體驗,僅僅靠“看書”是無法達到的。”

孩子看書,僅是內容的一次“輸入”,但要轉化爲輸出,即達到有效閱讀,這就需要加入思考

經常有孩子看視頻的時候好像很專注,能夠一動不動堅持好久,但到了閱讀這件本應該是安靜的事情,卻始終靜不下來。因爲視頻的時候根本不用思考,不僅閱讀沒有效益,大腦懶惰了,看書時也自然拒絕去思考了,

這也是爲什麼我們一直鼓勵孩子要堅持書本閱讀的原因,想要真正理解一個故事,最好的方式還是迴歸書本,一頁一頁讀過去。

迴歸書本 邊翻邊讀

悅閱智能閱讀機器人,一直是堅持着“讓孩子從屏幕迴歸書本”的初心。

它雖然會給你閱讀繪本,但同時也要求孩子要看着繪本來讀,翻一頁讀一頁,由孩子自己掌握閱讀的進度和節奏。

智能問答 互動閱讀

閱讀最好是能夠帶着問題來展開,當閱讀有明確的目標時,就從被動的輸入變成了主動的思考。

悅閱的智多星功能,根據孩子當前讀的繪本內容提出相應的問題。孩子帶着問題來看書,在閱讀的時候能夠更加專注,對繪本的印象也會更加深刻。回答對了,可以獲得獎勵;回答錯了,也會受到鼓勵;既增加了閱讀樂趣,孩子也就更加願意主動閱讀。

其實上面講到的實驗,由於身體的限制沒辦法測試孩子和父母一起閱讀時的反應,實際上,最佳的閱讀方式,是讓孩子坐在爸媽的腿上,聽爸爸媽媽以互動的方式來講繪本故事,也就是我們提倡的親子閱讀。

早期要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親子閱讀是最有效的。即使因爲客觀原因而不得不求助於電子設備,也應該優先選擇悅閱這樣能夠由孩子自主掌握閱讀節奏,實現有效閱讀的設備。

不過父母應該更加積極地參與到親子閱讀的這個過程當中,父母與孩子有身體的接觸、情感的聯結,還有思想與語言的互動,這份經歷無論對父母還是對孩子來說都是無法代替的。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