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聞網南充11月23日訊(李同周 文/圖)11月22日,位於西充縣義興鎮店子山村的金科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內,蔬菜大棚一字排開,大棚內的農作物生機勃勃,空氣中瀰漫着蔬果清香……

譚嵩是該基地的負責人。這位新農人堅持有機種植,運用科技種地,讓西充的有機蔬菜成爲重慶市民餐桌上的最愛。

當過廚師、開過飯館、辦過酒樓……回鄉搞有機農業,這是在重慶、浙江等地餐飲界浸染多年的譚嵩嗅到商機後作出的果斷選擇。

2012年,譚嵩回鄉,投資1000萬元,流轉土地2000餘畝,一個集種植、養殖、體驗、觀光旅遊及農業電子商務爲一體的有機農業生產基地在店子山村從無到有。

“搞有機農業不是單純的包塊地種上農作物後,不施化肥、不打農藥、不除雜草、任其自然生長。”譚嵩認爲,做有機農業並不是刀耕火種,而要藉助科技力量進行創新。

金科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便是譚嵩創新的試驗田。

基地裏建設了智慧農業園,園區內包括智慧農業總控制中心、智能玻璃溫室大棚,以及新品種示範區和農業物聯網工程等。

記者跟隨譚嵩進入一個智能玻璃溫室大棚,大棚內暖氣洋洋,各種蔬菜瓜果長勢正旺,蔬果的藤蔓間分佈着各種感應儀器和噴灌系統,實時監控着大棚裏的溫度、溼度。

譚嵩說,有機蔬菜對生長環境十分挑剔,需要優良的土壤、水源、空氣和肥料等。爲此,基地大棚內安裝了自動施肥機、淨水機等設備,給蔬菜澆的水要先經過淨化去雜。何時施肥、何時澆水,都由電腦“計算”。

大棚內的在線監測設施和土壤傳感器,能夠24小時自動監測大棚的溫度、空氣質量、水質、風向,以及土壤PH值、溼度、含水率等。只要設定好適合蔬菜、瓜果生長的環境指標,利用物聯網技術,只需一部手機就能把蔬菜大棚管起來,極大地節省了人力和物力,更節約了生產成本。

譚嵩坦言,科學技術的運用不僅實現了農業生產智能化,還實現了生產流通的透明化,這樣生產出來的有機農產品,消費者纔會放心,產品才更具備市場競爭力。

發展有機農業要比一般農業付出更多時間,生產成本相對較高。只有產生效益,產業發展之路才能夠繼續。如何避免有機農產品曲高和寡?

譚嵩把有機農產品的目標客戶羣鎖定爲大城市的中產階層。這部分客戶羣不僅有消費有機農產品的需求,更有消費有機農產品的意識和能力。

於是,一家西充有機農產品體驗展示中心在重慶應運而生。該中心推行會員制,入會會員可享受免費配送到家、保姆廚藝培訓等服務。

“會員在網上下單,蔬菜直接配送到家。目前,重慶展示中心的VIP會員已達300多個,手機商城的註冊用戶達到3000餘個。”爲了讓會員放心消費,譚嵩在有機農業園的大棚、加工車間以及每道生產環節都安裝了視頻監控設備,消費者打開網頁,蔬菜生產所有環節都一目瞭然。

此外,譚嵩還在種植模式上進行了創新,專門爲會員精選一塊土質良好、陽光充足的蔬菜基地,一畝地開10廂,每廂種植一個品種的蔬菜。這樣一來,種植基地在任何時節都能向會員供應30餘個品種的新鮮蔬菜。

自駕遊和體驗採摘等會員活動也是譚嵩的創新探索。譚嵩認爲,讓用戶到西充體驗、採摘和參觀,可以讓他們親身感受西充有機農業的氛圍,消除他們心中的疑慮。如今,通過免費體驗、基地自駕遊採摘等活動,譚嵩的會員越來越多。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