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俄军的苏-57频繁亮相,一方面展示弹舱和发动机,另一方面还展示了叙利亚作战的情况。这让人怀疑,俄军究竟要对外传递什么信号呢?

  

  歼-20的发动机 受人诟病了

  《俄罗斯卫星新闻通讯社》曾在11月18日发表专家评论文章称,歼-20拥有第五(俄标)代战机的全部特征,仅发动机除外。但事实上,第四代大推力发动机对于歼-20来说仅仅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我们甚至可以说,即使歼-20连AL-31F都没有的用,只能用两台涡喷发动机来代替,也是不折不扣的四代机。而且哪怕真的使用了两台涡喷发动机,歼-20的作战性能也未必会逊于苏-57。

  产品-30发动机

  这也解释了为何歼-20已经开始大批量列装,而俄罗斯还只能对那5架原型机修修补补:平行来看,歼-20的AL-31F发动机确实逊于F-22A采用的F-119、F-35采用的F-135和苏57采用的117。但既然AL-31F已经足以满足现阶段歼-20的需求了,为何还要苦等刚刚在歼-10B上试验成功不久的新矢量发动机,或者还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的涡扇-15呢?反之,在俄罗斯的作战体系中,产品30发动机对于苏-57战斗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要产品30一天不能大规模量产,苏-57就不能算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产品”。

  苏-57生产线

  此前也有人认为,苏-57迟迟不能量产,是因为俄罗斯“太穷了”。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也没有触及问题的核心。我们不妨来算这样一笔账:像歼10C这样的三代半战机,几乎三分之一的成本在雷达上,加上发动机和航电系统的其他部分,总计成本大致为整机采购价的一半,剩下的一半则主要是材料和人工。结合中、美两国的经验来看,生产第四代战斗机的工时也不会比三代半战机高出太多。也就是说,如果三代半战机和四代战机的航电系统、发动机均没有太大差别的话,这两种飞机的造价差别,更多是由两种飞机的材料费用差别决定的。

  苏-35 生产线

  这一情形恰好适用于苏-35S和苏-57这对同一条生产线上走下来的孪生兄弟。两者都装备了雪豹-E无源相控阵雷达,在产品-30发展成熟之前,苏-57采用的117发动机和苏-35S采用的117S发动机大致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苏-57的单机造价不会高出苏-35S太多,即使尽力放大两者材料费用之间的差别,苏-57也很难比苏-35贵一倍以上。我们知道,中国引进的苏-35S战斗机裸机价格约为8000万美元。那么苏-57的实际采购价格最高也不过1.6亿美元。对于俄罗斯近500亿美元的军费预算而言,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

  产品-30

  此外,由于目前苏-57原型机与苏-35S战斗机为共线生产,如果俄罗斯真的下决心“现在开始”大规模量产苏-57,完全可以使用现有生产线转产,而不需要去为新建厂房和生产线而“破费”。上文我们之所以说“俄罗斯穷的造不起苏-57”有一定道理,是因为俄罗斯确实没有足够雄厚的财力在短时间内实现产品30的成熟和大规模量产。归根结底,苏-57的发展可能还要向当年像苏-27“15年磨一剑”那样,目前其还是个需要我们悉心等待其成长“婴儿”。

  歼-20产量增长迅猛

  作为对比,歼-20更像是一个“蛮横生长”的“小巨人”。根据推测,歼-20战斗机目前服役数量已经达到了3X架,预计今年年底还会再接收一批,达到4X架。这意味着,自2017年3月,首批歼-20量产机进入服役以来,至今年年底不到2年的时间里,歼-20的年产量已经达到了约4~5个飞行中队的水平。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美国F-22A战斗机的平均年产量。虽然还不能与F-35战斗机月66架的年产量相比,但作为一款刚刚量产两年的最新锐战斗机来说,这个成绩已经相当不错了。此外,早在2016年就有消息称,新战斗机生产线厂房已经建设完毕,相信未来歼-20战斗机的产量还能更上一层楼。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