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沒有孝莊的同意,四輔臣斷然不敢少寫這一個“章”字,也不敢不將已被追諡爲皇后的皇帝生母的神位升祔太廟及奉先殿。沒有孝莊的首肯,四輔臣沒有將被順治帝生前尊諡爲孝獻皇后的董鄂妃,加諡爲章皇后,升祔太廟及奉先殿,畢竟她受寵時,孝莊孃家來的廢后榮辱鉅變,孝惠皇后也險些被廢。

向敬之

1

當巴泰舉報鰲拜等給康熙生母慈和皇太后佟佳氏上尊徽號輕微、未配享太廟及奉先殿一事,鰲拜是承認的。

如此欺君輕慢生母,斯爲藐視皇帝的大不敬之罪,真的是鰲拜獨力完成的嗎?

佟佳氏(當時還是“佟氏”,順治遺詔中也是寫着“佟氏妃”)死於康熙二年二月,五月諡曰孝康慈和莊懿恭惠崇天育聖皇后。她的諡號中,少了一個關鍵的字眼,即先帝順治的廟諡“章”。

按例,兩年前,順治駕崩,四輔臣爲之上尊諡章皇帝,那麼康熙之母作爲聖母皇太后去世,也該諡爲“章皇后”,但是,四輔臣偏偏少了這個最要緊的字眼。也就是說,她死了,被追諡爲皇后,但不能將牌位升祔太廟及奉先殿,與世祖章皇帝的牌位放在一起。

《康熙王朝》孝莊與四輔臣劇照

這是一個政治性問題。此等大事,按規定,四輔臣共同商議後,報孝莊太皇太后審批,卻被疏忽、輕慢,也沒人發現。直至康熙六年七月,康熙帝親政後,內國史院大學士巴泰按照鰲拜等吩咐,查閱封賞“上母”詔書,才發現這些。巴泰向鰲拜回報,鰲拜沒有當回事。

康熙後來稱“孝康章皇后升遐時,朕方十歲,皆系輔臣辦理,典禮恐有未備”(光緒《大清會典則例》卷四百七十七),是四輔臣議定孝康皇后的尊諡,但康熙卻爲尊者諱,沒有提及此等大事,四輔臣是必須要報告當時實際的最高領導人孝莊太皇太后批准的。

沒有孝莊的同意,四輔臣斷然不敢少寫這一個“章”字,也不敢不將已被追諡爲皇后的皇帝生母的神位升祔太廟及奉先殿。

2

世祖生前,有過兩任皇后,即廢后與孝惠皇后,還曾將董鄂妃追諡爲孝獻皇后。世祖駕崩,升祔太廟,立廟諡章皇帝,孝惠皇后博爾濟吉特氏還在世,尊爲仁憲皇太后。

《清聖祖實錄》卷七記載,康熙元年八月庚午,諭禮部尊祖母皇太后爲昭聖太皇太后(即孝莊)的同時,尊“母后皇后尊號曰仁憲皇太后,母后尊號曰慈和皇太后”。

慈和皇太后,即康熙生母佟氏。她因爲兒子即位,與順治帝后孝惠皇后,並稱兩宮皇太后。

佟氏出身漢軍正藍旗,爲固山額真佟圖賴之女,順治十年入宮爲庶妃。雖然她在十五歲時誕下皇三子玄燁(康熙帝)。順治朝冊封皇后、皇貴妃,董鄂妃入宮不久還被立爲賢妃。佟妃服侍順治帝八年,卻始終未獲未獲正式的位號,久受順治帝冷落。

故而有傳聞,她在入宮前,曾嫁他人,本順治帝看中,逼死其夫而納入後宮(也有點像湯若望所說另一個版本,董鄂妃原爲滿洲某軍官的妻子,順治帝爲了得到董鄂氏,而對其夫軍官大打出手,導致這個不幸的男人自殺,繼而順治帝將董鄂氏收納後宮)。佟氏妃原爲他人婦之說,見於朝鮮金昌業《燕行日記》,順治朝來華的耶穌會傳教士安文思手稿中,也曾提及。後來也有電視劇極盡能事,稱佟氏妃耐不住寂寞,爲了爭取利益,而不惜委身於順治的大太監吳良輔,導致康熙即位後不得不殺了淫穢宮闈的吳良輔。

《少年天子》吳良輔與佟妃劇照

佟氏妃作爲漢軍庶妃,不得聖寵,地位卑微如小福晉。太宗以降,爲拉攏蒙古爲臂助,強化滿蒙政治聯姻關係,後宮首重蒙古后妃。佟氏在宮中地位自是不及蒙古后妃和滿洲妃子,屈居爲第三等。而今卻因母憑子貴,一躍而上,與來自蒙古科爾沁部的孝惠皇后並駕稱尊,少不了使扶持其子爲嗣皇帝但又不得不抬舉她的孝莊爲難與尷尬。

孝莊既要提升慈和皇太后的地位,以堵塞恪守漢儒家禮教觀念的漢官悠悠之口,又要尊崇其堂侄孫女孝惠皇后作爲第一皇太后的頂級殊榮。於是乎,她很可能會授意四輔臣在佟氏太后儀注上打些折扣。

沒有孝莊的首肯,四輔臣沒有將被順治帝生前尊諡爲孝獻皇后的董鄂妃,加諡爲章皇后,升祔太廟及奉先殿,畢竟她受寵時,孝莊孃家來的廢后榮辱鉅變,孝惠皇后也險些被廢。她同她的政治盟友輔臣團隊,自然不會給董鄂妃最大的榮光。

待到孝康皇后死後,四輔臣所以在尊諡上做文章,仰承孝莊鼻息,或者是將此事留於後來。

兒子成爲皇帝,生母卻芳華早逝。其中雖不存在陷害與毒殺,而心情抑鬱也總是難免的。

3

孝康皇后梓宮出殯時,作爲嫡親孝子的康熙帝卻沒有送葬。康熙被孝莊、孝惠制止了,她們的理由是:皇帝太小了。《清史稿》卷九十二《禮志·凶禮一·皇帝喪儀皇后喪儀貴妃等喪儀》有記載:“梓宮移壩上,帝祭酒行禮攀號,太皇太后、皇太后念帝沖齡,止親送。”

雖然《清史稿》中,這句話前面還有一句“上尊諡曰孝康章皇后”,那是綜合後事籠統而言,隱沒了四輔臣沒給孝康皇后加世祖廟諡一事。

孝惠皇后還在,她是母后皇太后,是嫡母,理應位在孝康皇后之前。故而是否將孝康皇后的神位升祔太廟及奉先殿,也就成了擺在四輔臣面前的政治難題。

放入,則是對母后皇太后孝惠的不尊。

不放,只要孝莊太皇太后與孝惠太后還在,還有轉圜的餘地。

《康熙王朝》斯琴高娃版孝莊與陳道明版康熙

故而,當巴泰向鰲拜與遏必隆奏報此事時,他們仍是置若罔聞。

讓鰲拜沒有想到時,對其向來不附的巴泰在其案發時,來了一招狠厲的舉報:“皇上親政,尊崇聖母孝康皇后,查取從前詔款。鰲拜不將配享太廟、奉先殿典禮奏請施行,此係欺君輕慢聖母之處。”(《清聖祖實錄》卷二十九,康熙八年五月庚申)

此事因爲鰲拜案而被公開化,並昭告天下。康熙帝打出孝治天下這張牌,將其母孝康皇后抬旗入滿,並將其神位升祔太廟及奉先殿。孝莊太皇太后與孝惠皇太后也只好順勢而爲,得到了康熙更大的尊重和感恩。

但從孝康皇后的神位,於康熙八年十一月奉入奉先殿,九年閏二月才加上尊諡爲章皇后的事情來看,也不是一次性到位的。這其中,也有一個爭取和妥協的過程。

當然,在有清一代,皇帝生母皇太后先於嫡母皇太極,升祔太廟,配享奉先殿,僅此一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