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製品和痛風的關係是一個老問題了。如果大家對待飲酒能和關心豆製品一樣,痛風的複發率肯定要比現在低很多。

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從1949到1958年,全國僅有20多例的痛風病例報道),豆製品是人們獲取蛋白質的主要食物來源,從這點來看,痛風和豆製品不存在對立的關係;後來,隨着物質水平的豐富,人們的飲食結構發生了改變,痛風的遺傳易感性變得越來越強,豆製品的嘌呤含量相對偏高,也有可能成爲少部分人痛風發作的誘因。因此,豆製品和痛風之間的關係,最好放在不同的環境下來評估。

總的來說,如果您不是痛風的易感人羣(一碰就着的那種),我們認爲豆製品應該還是安全的。和普通的患者相比,痛風易感人羣的尿酸清除能力更差,很容易因飲食中嘌呤的攝入而導致血尿酸升高。儘管如此,醫學界的認識還是偏向保守(可能的原因是很難區分普通的痛風患者和痛風易感人羣),亞太地區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48%的醫務工作者認爲攝入大豆或豆製品會導致痛風。

但是,新證據的不斷出現,有可能會改變這種認識現狀。

來自天津的一項社區居民調查發現,大豆食品的攝入和高尿酸血癥的患病率呈負相關,每日大豆食品攝入量小於50克的男性,患病率是每日大豆食品攝入量大於150克的男性的1.347倍。另外一項來自廣東的社區居民調查結果顯示,在消除年齡、吸菸狀態、酒精攝入、能量攝入、蔬果攝入、BMI等因素後,發現女性人羣中大豆食品攝入和高尿酸血癥發生呈顯著負相關,但在男性人羣中沒有發現相關關係。

從以上研究結果來看,至少對健康人羣來說,豆製品的攝入對痛風的發病風險有積極作用。這可能和我國居民主要以豆製品的形式攝入大豆有關,經過加工之後,原來大豆中的嘌呤含量已經大幅下降。比如,大豆本身的嘌呤含量是166毫克每百克,但加工成含水量更高的豆腐和豆漿之後,它的嘌呤含量就分別下降爲55.5毫克每百克和27.7毫克每百克。因此,用豆腐等豆製品代替部分魚肉類作爲蛋白質來補充,並不會引起嘌呤攝入量的明顯增加。

就算進食大豆食品引起了血尿酸的升高,它升高的幅度也不大,而且尿酸的清除率會因爲進食大豆食品而出現升高。日本的研究人員在30到50歲的10名痛風患者中進行試驗,測定進食前1小時和進食後1小時、2小時、3小時的尿酸水平。結果顯示,痛風患者進食豆製品後(嘌呤含量爲23毫克每百克),尿酸水平僅上升5%,且各時間點尿酸水平沒有明顯差異。進食2小時後,痛風患者的尿酸清除率明顯增加。

還有研究表明,飲食因素對高尿酸血癥的發生影響比較複雜,食物的嘌呤含量不是影響尿酸代謝的唯一因素,還和食物的嘌呤種類、生物利用度等因素有關,特別是嘌呤的種類。在食物含同樣數量嘌呤的情況下,次黃嘌呤和腺嘌呤的比例越大,升高血尿酸的作用就越明顯。研究人員測定了大豆中的嘌呤種類及含量,其中腺嘌呤69.1毫克,次黃嘌呤1.7毫克,二者佔大豆嘌呤總量的42.7%。與之對比的是,魚類中腺嘌呤和次黃嘌呤佔其嘌呤總量的58.7%到71.4%。很明顯,當進食同樣嘌呤含量的大豆食品和魚類時,後者升高血尿酸的能力更強。

小結一下:因爲飲食習慣的原因,國外對豆製品和痛風之間關係的研究較少,缺乏可供參考的資料。從亞州各地的研究結果來看,是傾向於豆製品無害論的。只要你不把豆製品當飯喫(我國膳食指南推薦每日可攝入相當於30克大豆的豆製品),基本不需要太擔心會痛風。當然,痛風是一個常常不按理出牌的傢伙,如果您已經被頻繁的急性發作嚇成驚弓之鳥,那就遠離大豆食品吧。還有,如果您愛魚頭豆腐湯的鮮美,痛風的時候可別把氣撒在豆腐上,魚頭纔可能是真正的兇手。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