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清史故事丨清朝中葉的忠直之臣 宰相說要提攜他 卻被一口回絕

《清史故事》118

王鼎,字定九,陝西蒲城人。道光五年(1825年),授軍機大臣;道光十八年(1837年),拜東閣大學士,其資歷僅次於武英殿大學士潘世恩,地位僅次於文華殿大學士穆彰阿。

潘世恩性格柔懦,是個不怎麼管事的太平宰相,平常也不得罪人,所以一生歷經四朝,始終屹立不倒。而王鼎則不一樣,他打從步入官場的第一天,就對朝廷中的夤緣攀附表示出強烈的不屑,對自己處事原則的立場非常堅定,從不隨波逐流,與前面提到的羅惇衍相比尚有過之。

《清史稿·王鼎傳》記載,王鼎年輕時,到京城參加會試。當時在朝的東閣大學士叫做王傑,與王鼎是同族。王傑見這個年輕人有才氣,和自己也算遠親,便主動拋出橄欖枝,希望將他延攬到自己門下。

在職業生涯的起步階段,能得到這樣一位宰輔級別的貴人垂青,是全天下士子夢寐以求的機遇,攀上了這層關係,未來仕途上不知道能少走多少彎路。但王鼎就是一根筋,堅持自己絕不結黨的原則,一口把王傑給回絕了。

幸運的是,王傑不像後來的穆彰阿那樣小肚雞腸,遭到王鼎拒絕後,不以爲忤,反而嘉許王鼎說:“觀子品概,他日名位必繼吾後。”結果此言一語成讖。不過,王鼎清操絕俗的個性,也確實讓他在仕途上比同輩人走得更加艱辛。

王鼎自嘉慶元年(1796年)登第,在官場摸爬滾打了近廿載,直到嘉慶十九年(1814年),才終於走到卿貳的位置,出任工部侍郎。嘉慶在任命王鼎時,還用略帶心疼的口氣對他說:“朕向不知汝,亦無人保薦。因閱大考考差文字,知汝學問。屢次召見奏對,知汝品行。汝是朕特達之知。”

滿朝卿相,恐怕只有王鼎一個人敢說自己沒有靠關係,完全是憑藉自身努力一步一個腳印爬上來的。

王鼎的前半生無疑是幸運的。在那個時代,官場風氣因循疲玩,但王鼎不肯阿附權貴的性格,還沒有被當作異類而受打壓。在位的嘉慶皇帝,也還能留意到這種不懂包裝自己,只會埋頭苦幹,但確實有能力的人。如果王鼎是在道光朝出仕,遇上另一班君臣,恐怕此生絕無出頭的機會。

瞭解王鼎的品性後,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爲何他與穆彰阿二人水火不容。王鼎作爲道光朝碩果僅存的幾位有見識的重臣之一,對穆彰阿的結黨營私和鉗制言論深惡痛絕,故一直與穆不協。他也是在當時輿論壓制下,少數還敢侃侃力爭,直言君過的大臣。

不過可惜,王鼎素來不結黨援,雖然他與穆彰阿同居宰輔,也同列軍機,但孤軍奮戰,始終無法與門生遍佈的穆彰阿相抗衡。

穆彰阿善於揣摩上意,又有滿朝穆黨配合他盡力表演,自然受到道光的深度信任。而王鼎講話直來直去,說的內容又不合道光心意,導致每次御前辯論總是喫虧。

由於王鼎的資歷和地位擺在那裏,道光皇帝也不好直接去斥責他,所以長期以敷衍的態度來搪塞王鼎的諫言。要是換做其他人,時間長了,可能也會漸漸閉上嘴巴,來保全自己的名祿。

但王鼎恰是不撞南牆不回頭的倔脾氣,萬般無奈之下,最終選擇了歷史上諫官所採用過最極端的手段,殺身成仁,以死諫君。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