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拍打肩井穴

肩井穴是足少陽膽經的常用腧穴之一,刺激肩井穴,經常拍打這個穴位不僅能降壓,對心、肺疾病以及便祕均有良好效果

【取穴方法】位於大椎與肩峯端連線的中點上,前直對乳中。

【功效】對肩背痹痛、上肢不遂、頸項強痛等肩頸上肢部病證起到很好的緩解症狀的作用。

2.揉拍打腹部

刺激我們腹部神闕、氣海、關元等保健要穴,這些穴位能調節胃腸功能,尤其適於糖尿病患者。

【取穴及功效】神闕,人體穴位名,位於臍正中,屬於任脈的穴位。有治腹痛、久泄、脫肛、痢疾、水腫、 虛脫。禁刺,宜灸。

氣海在下腹部。當臍中下1.5寸。輔助治療虛脫,厥逆,腹痛,泄瀉,月經不調,痛經,崩漏,帶下,遺精,陽痿,遺尿,疝氣及尿瀦留,尿路感染,腸梗阻等,具有強壯作用。

關元穴位於臍下三寸處,主要是通過調節內分泌,從而達到輔助治療生殖系統疾病的目的。

3.拍擊腎俞穴

腎俞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常用腧穴之一,刺激我們後腰的腎俞、三焦俞等膀胱經穴位,這些穴位適合泌尿系疾病的預防和緩解治療,能強腎固本。

【取穴方法】腎俞穴位於人體的腰部,當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寬處

【功效】緩解治療疾病爲:腰痛、腎臟病、高血壓、低血壓、耳鳴、精力減退等。

4.腳跟踢然谷

腎經的滎穴,“然”,就是燃燒的意思;“谷”表示這個穴的位置在足內踝前起大骨間,這個位置精氣埋藏得特別深。

這個穴名意指有火在人體深深的溪谷中燃燒的意思。

所以說,滎穴屬火,而腎經屬水,然谷穴的作用就是升清降濁、平衡水火,專治陰虛火旺。

然谷穴的去火效果是非常好的,尤其對老年人更適合,因爲老年人就仗着這點火氣來維持生命呢,如果用中藥祛火會適得其反,所以用然谷穴來滅虛火就行了。通過刺激足少陰腎經的然谷穴,起到排腎毒、預防腦血管疾病的作用。

【取穴方法】位於在內踝前下方,足舟骨粗隆下方凹陷中

【功效】輔助治療:1月經不調,帶下,陰挺;2遺精,陽痿,小便不利;3咯血,咽喉腫痛;4消渴;5小兒臍風,口噤不開;6下肢痿痹,足足跗痛。

5.拍腿部膽經

大腿外側的四個穴位點,用力敲打,由於大腿肌肉和脂肪都很厚,因此必需用力,而且以每秒大約兩下的節奏敲,纔能有效刺激穴位。

強迫膽汁的分泌,提升人體的吸收能力,提供人體造血系統所需的充足材料。

按摩敲打可以舒經通絡、活血排毒,血液循環快了,身體就會有足夠的能量來排除垃圾,體內的水腫、毒素自然就會去除,按摩敲打的部位就會瘦下去。

【取穴方法】膽經在下肢的巡行路線是沿股、下肢外側中線下行至小趾、次趾之間。

有個很容易找到的標誌,就是沿着褲子中間的那條線至膝蓋側面處,主要是環跳、風市、中瀆、膝陽關四個穴位。

【功效】本經腧穴輔助治療側頭、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熱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

6.曲池

[位置]曲肘成直角,在肘橫紋頭與肱骨外上髁連線的中點處。

[主治]上肢關節疼痛、癱瘓、麻木、高血壓、高燒、過敏性疾病、皮膚病等。

7.合谷

[位置]第一、二掌骨之中點。

[主治]感冒、五官科疾病、面神經麻痹、神經科疾病、各種疼痛等。

8.尺澤

[位置]在上肢肘窩橫紋上,肱二頭肌腱外側處。

[主治]咳嗽、哮喘、咽喉腫痛、臂痛、肘關節疼痛、皮膚病等。

9.內關

[位置]伸臂、仰掌,前臂內側,腕橫紋上2寸,兩筋之間。

[主治]心臟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精神障礙、胃痛、嘔吐、各種疼痛等。

10.勞宮

[位置]手掌中心,握掌時,中指尖所點處。

[主治]中風昏迷、心絞痛、癔病、手指麻、掌痛等症。

11.神門

[位置]腕橫紡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中。

[主治]心痛、心煩、驚悸、善忘、不寐。

12.外關

[位置]腕背橫紋上2寸,心煩骨與橈骨之間。

[主治]熱病、頭痛、耳聾、耳鳴、肘臂屈伸不利。

13.扭傷穴

[位置]屈肘,掌心向內,曲池穴與腕背側橫紋中央連線的上1/4與下3/4交界處。

[主治]急性腰扭傷。

14.裏內庭穴

【圖解裏內庭穴的位置】

裏內庭穴位於腳底部,在第二趾根部,腳趾彎曲時趾尖碰到處,約第二趾趾根下約三釐米處。

【取穴方法】在足底,當足掌面第2與第3趾的夾縫之中,(即:第二、三蹠趾關節前方凹陷中),與足背胃經內庭穴相對處,俯臥或仰臥、蹺足的姿勢取之。

【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膚、皮下組織和趾腱膜。分佈有足底內側神經的趾足底總神經。。

【裏內庭穴位的作用功效】

1、緩解治療牙痛、齒齦炎、扁桃體炎、去除口臭等;

2、抑制食慾、緩解治療瀉胃火、胃痙攣、急慢性腸炎、小兒消化不良、胃痛等;

3、緩解治療小兒驚風、抽搦、癲癇等;

4、緩解治療食物中毒、三叉神經痛、蕁麻疹、五趾疼痛等。

【作用功效】鎮驚安神,消食導滯。

15.印堂穴

[印堂穴的準確位置]

兩眉頭連線的中點(就像印度婦女點吉祥痣的地方)

印堂穴又名曲眉穴,位於兩眉頭連線的中點。取穴時用左手拇,食兩指將印堂穴局部皮膚捏起,右手持針快速由上向下(鼻尖)方向平刺0.5寸左右。施捻轉提插手法,針感以局部酸脹或向鼻部放散者爲佳。可用艾灸、埋針、透刺、三棱針點刺出血等法。本穴有安神定驚、醒腦開竅、寧心益智、疏風止痛、通經活絡之功。

印堂穴是人體三大經絡的彙集之地。分別是:起於內眼角的足太陽膀胱經;起於鼻旁的足陽明胃經;從印堂正中穿過的任脈。膀胱經主宰人體的陽氣,胃經主宰血氣,任脈則主宰人一身之陰。印堂彙集了人的陽氣、血氣、陰氣所以它的狀況好壞與我們的健康有莫大的關聯。

【印堂穴位的作用功效】

1、治療頭痛、頭暈、前頭痛、目眩、目赤腫痛、三叉神經痛、眼部疾病等

2、治療鼻塞、流鼻水、鼻炎、鼻部疾病等

3、治療高血壓、失眠、精神乏力等

【作用功效】清頭明目,通鼻開竅。

16.俞府穴

【俞府穴的準確位置圖】

【俞府穴的位置】位於人體的胸部,當鎖骨下緣,前正中線旁開2寸。即:胸正中線(璇璣)旁開2寸凹陷處。

【取穴方法】取穴時,可採用正坐或仰臥的姿勢,俞府穴位於上胸部,人體正面中線左右三指寬,鎖骨正下方。

【俞府穴位的作用功效】

【主治病症】咳嗽氣喘、嘔吐、胸痛、不嗜食等。

【作用功效】俞府穴,止咳平喘、和胃降逆。

【臨牀應用】現代用於治療胸膜炎,支氣管炎,哮喘,呼吸困難。

【穴位配伍】俞府穴配足三里穴、合谷穴緩解治療胃氣上逆之嘔吐、呃逆;俞府穴配天突穴、肺俞穴、魚際穴緩解治療咳嗽、咽痛。氣喘風痰:俞府、乳根。

下面帶來常用的64個穴位定位口訣

定穴位是每一位中醫必學的項目,但是人身體穴位衆多切複雜,想要準確的找到穴位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各個穴位的分佈更是讓學中醫的焦頭爛額,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是常用穴位定穴的口訣,幫助你準確找到常用穴位!

肺經

孔最穴:太淵與曲池連線上,腕橫紋上7寸。

曲池穴: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少商穴:拇指橈側,距離指甲角約0.1寸。

合谷穴:第一二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手三里: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肘橫紋下2寸。

胃經

頰車穴:咀嚼時咬肌隆起處,按之凹陷處。

下關:顴弓與下頜角切跡行成的凹陷中。

頭維穴:頭側部。額角髮際上0.5寸,頭正中線旁開4.5寸。

梁門穴:上腹部,肚臍上4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天樞穴:腹中部,肚臍旁開2寸。

大巨穴:下腹部,肚臍中下2寸,旁開2寸。

水道穴:下腹部,肚臍中下3寸,旁開2寸。

歸來穴:下腹部,肚臍中下4寸,旁開2寸。

梁丘穴:大腿前面,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連線上,髕底上3寸。

足三里:犢鼻(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緣1橫指。

上巨虛:犢鼻(外膝眼)下6寸,脛骨前緣1橫指。

條口穴:犢鼻(外膝眼)下8寸,脛骨前緣1橫指。

下巨虛穴:犢鼻(外膝眼)下9寸,脛骨前緣1橫指。

豐隆穴:犢鼻(外膝眼)下8寸,脛骨前緣2橫指。

解溪穴:足背橫紋中央。

內庭穴:足背,2、3足趾間,趾蹼後方赤白肉際處。

脾經

隱白穴:足大趾末節內側,距離指甲角約0.1寸

三陰交: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漏谷穴:內踝尖與陰陵泉連線上,內踝尖上6寸。

地機穴:內踝尖與陰陵泉連線上,陰陵泉穴下3寸。

陰陵泉: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

血海穴: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

大橫穴:中腹部醫學教育`網蒐集整理,肚臍旁開4寸。

心經

靈道穴:前臂掌側,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腕橫紋上1.5寸。

陰郄穴:前臂掌側,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腕橫紋上0.5寸。

神門穴: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凹陷處。

小腸經

後溪穴:手掌尺側,微微握拳,第五掌指關節後的遠側端橫紋頭處。

養老穴:見上取穴法處。

肩貞穴:肩關節後下方。上臂內收時,腋後紋頭上1寸。

肩外俞穴: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肩中俞穴:第7頸椎棘突下,旁開2寸。

顴穴:目外眥直下,顴骨下緣凹陷處。

膀胱經

攢竹穴:眉頭凹陷中。

承扶穴:臀橫紋中點。

委中穴:膕橫紋中央。

合陽穴:委中與承山連線上,委中下2寸。

承山穴:腓腸肌尖端凹陷處。

崑崙穴: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至陰穴:足小趾末節外側,距離指甲角0.1寸。

腎經

太溪穴: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照海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

橫骨穴:下腹部,肚臍中下5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氣穴:肚臍中下3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心包經

內關穴:腕橫紋上2寸。

液門穴:第4、5指間,指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

中渚穴:手背部醫學教|育網蒐集整理,掌指關節的後方,第4、5掌骨凹陷處。

外關穴:腕背橫紋上2寸。

支溝穴:腕背橫紋上3寸。

膽經

帶脈穴:章門下1.8寸,平肚臍。

陽陵泉:小腿外側,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

懸鐘穴:外踝尖上3寸。

肝經:經、帶、胎、產病,少用。

任脈

中脘穴:肚臍上4寸。 下脘穴:肚臍上2寸。

水分穴:肚臍上1寸。 氣海穴:肚臍下1.5寸。

關元穴:肚臍下3寸。 中極穴:肚臍下4寸。

督脈

腰陽關:後正中線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命門穴: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大椎: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人中穴:人中溝的上三分之一與中三分之一的交點。

好了,今天的穴位康復知識就到這裏,我是健康養生醫師,每天分享中醫養生知識,喜歡的話,可以點擊右上角的紅色關注!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