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週末記者 於冬 特約撰稿 李華敏 石斌欣

現代特種作戰不僅是體能和裝備的較量,更是“專家”作戰,是戰爭理念的拼殺。

“一個最簡單的動作重複幾千次,練到了極致,就是絕招。”

“中國軍人到底能不能打仗?”十八大期間,被問到這個問題,讓33歲的劉珪,廣州軍區的“明星”特戰連長憋上了一股勁兒。

平靜下來後,劉珪也想通了。三十多年的和平,中國軍人戰力如何,社會並不瞭解。

傳遞爆炸物訓練,劉珪和戰友們總要等到引信即將燃盡的一瞬

纔將手中嗤嗤冒煙的TNT藥塊拋入深坑(李三紅/圖)

“專家”作戰

2011年5月2日,美軍“海豹突擊隊”發起“海王星之矛”行動,一舉擊斃本·拉丹。

消息傳來,一場沙盤模擬作戰隨即在中國南方展開。

設定作戰環境,按照海豹突擊隊的戰鬥編組,挑選戰鬥隊員,從組織準備、戰鬥實施到戰鬥撤離……

一切完全模擬“海豹”——“黑鷹直升機機降失敗”,行動指揮員劉珪緊急啓動備用方案:連隊“通信專家”李朝軍迅速報告行動情況,請求增援;

“爆破專家”黃吉嫺熟安裝塑性炸藥,爆破圍牆;突擊小組攻入內院,搜索房屋,擊斃本·拉丹;“衛勤專家”曾慶銀抽取目標DNA……

這其實只是劉珪“專家訓練法”的一場日常行動。

大部分信息都來自公開渠道,連隊的“情報專家”梁越飛、吳文榮通過報紙、雜誌、書籍、網絡等,全面蒐集海豹突擊隊擊斃本·拉丹行動的資料,去僞存真,確定行動骨架。

其間,軍區一位首長送給劉珪一本書,《艱難一日:海豹突擊隊擊斃本·拉丹親歷》——這本書由海豹突擊隊員根據親身經歷所寫——幫了大忙。

“行動專家”龔擁政、陶琴則根據情報資料,製作本·拉丹藏身處的建築模型,擬製行動方案,組織臨戰演練。

劉珪深信,現代特種作戰不僅是體能和裝備的較量,更是“專家”作戰,是戰爭理念的拼殺。因此,“特種兵必須實現由體能、技能型向知識、智能型轉變。”中國特種兵必須擁有自己的各種專家。

劉珪在連隊成立了“國際軍情研究小組”,收集全球重大軍事要聞和世界特種部隊動態,每月組織一次整理彙總。

如今,“專家訓練法”已在全旅推廣。他還制訂了一套嚴格的“晉級標準”:戰士每年可以申請一次考覈,合格後頒發“專家證書”,直接與立功受獎、士官選改等切身利益掛鉤。

要做新型特種兵,必須掌握信息化裝備。 (李三紅/圖)

每次訓練都當成打仗

一有機會,劉珪很用心地揣摩、觀察國外同行。劉珪一度收集了許多國外特種兵“喫”的訣竅。

“看看泰國陸軍特種隊員,有鑽芭蕉樹取水等七八種取水的方法,他們能自帶魚鉤、魚網捕魚捉鳥,每名隊員都能徒手捕捉各種毒蛇,還能以準確辨別野果是否有毒,只需一個塑料袋就能煮飯。”

特戰隊員在戰場上講究隱蔽、靈活和機動,不可能有充足的補給線。戰場上,如果不能填飽肚子,還談什麼戰鬥力?

於是,戰士們漸漸覺得連長越來越“苛刻”起來。

“戰備出動,攜帶的物資中,一根火柴、一個魚鉤、一塊刀片都不能少;偵察訓練,裝具不能發出一點聲音,僅一個隱蔽動作就要細化成6種時機、14種模式;潛伏訓練,偵、喫、住、藏的範圍不許超過5平方米,糞便、尿液不能留下任何痕跡。”副班長凌名忠說。

在劉珪連隊,南方週末記者發現,特戰隊員的鞋帶藏在鞋舌內,還纏上了一層黑膠布。這源於劉珪的“留學”經歷。

2009年9月,劉珪和13名戰友被派往土耳其安卡拉特種作戰學校學習。對抗演練中,劉珪所在分隊朝預定點快速奔襲,突然,一名隊員的揹帶掛在了樹枝上,人摔倒在地。“啊”,一聲驚叫被“敵人”捕捉到行蹤。

安卡拉特種作戰學校素有“魔鬼訓練營”之稱,每年吸引全球的特戰精英切磋學藝。“中國特種兵不過是訓練比賽中的巨人,實戰行動中的矮子!”美軍學員馬特偏頗的評價,劉珪一直如芒刺在背。

其實,中國特種兵軍事素質很強,只是缺乏實戰考驗。

2011年8月15日,連隊進行構築掩體的訓練,滿頭大汗的排長湯勇報告說,“掩體僞裝效果良好!掩體內部通視良好!火力點設置合理!”

劉珪抄起一把工兵鍬,向掩體擋牆捅去,擋牆立即被捅倒了一大塊。“擋牆不是裝飾!裏面有沒有裝石頭、樹樁?有沒有澆水加固?馬上重新構設!”

湯勇嘴上不敢說,心裏很不服氣:不就是一堂課嘛,又不是真打仗?

一個月後,特戰旅再次組織演練,湯勇率領的小組全軍覆沒。

這一次,一叢“不合羣”的草讓全排搭上了性命。湯勇爲了掩體美觀,從別處挖了一叢葉長莖粗的草,僞裝在掩體上,而附近的草長勢根本沒那麼良好。這一畫蛇添足之舉被敵方偵察人員鎖定。

從此,連隊把每次訓練都當打仗,不放過每個微小的細節。

劉珪生於湖南安化革命老區,對戰爭有着最樸實的理解,戰爭可不比種田,中國軍人只能在訓練中模擬實戰,但他更喜歡通過訓練驗證實戰。劉珪常說,特種作戰不是花拳繡腿,戰場上更是拒絕任何表面文章。

“敵人不會總在正前方等着捱揍”,打靶時,劉珪設置的目標很難被找到,它們隨機分佈在靶壕任意方向的灌木叢中。

正是得益於這種實戰化的訓練,在“突擊-2010”中泰陸軍特種部隊聯合訓練中,連隊執行街區圍殲任務,比泰軍特戰隊員提前30秒救出人質。“幸虧對手不是你們。”泰方隊員說。

泰國特種部隊師從美軍,講究武器裝備優勢,強調實戰和隊友之間的信任與協同。劉珪的“專家訓練法”正學自泰國特種部隊。

在運動中苦練射擊技能。 (李三紅/圖)

“戰友就是你的後背”

2010年3月,劉珪連隊接受“信任射擊”訓練的任務,這是全軍特種作戰的試點。在中國軍隊,這屬於絕對的“新鮮事物”。

這頗似影視劇中,神槍手分毫不差地擊落目標頭頂上的氣球或靶標。訓練要求是:模擬擊斃劫持人質的歹徒,要求一人在無任何防護措施的情況下,舉起靶子,而特戰隊員在25米外精確射擊。

這是在挑戰戰友之間的信任、默契與靈犀。反覆模擬訓練之後,戰士們在實彈射擊時依然不敢舉靶,更不敢射擊。

“看我的,跟我上!”劉珪第一個上前舉靶。

射手一班長龔擁政瞄了很久,遲遲不敢扣動扳機。“我相信你。”劉珪的平靜,讓龔擁政穩住心神,準確命中目標。

早在2009年11月,連隊就開始組織“傳遞爆炸物”課目訓練,6名隊員以一深坑爲中心,面對面圍成一圈,傳遞引燃的TNT炸藥塊,要求在爆炸前1秒內將它拋入深坑。

TNT爆炸的一剎那,劉珪和戰友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臥倒

身體毫髮無損(李三紅/圖)

“在戰場上,信任訓練的目標就是,敢把你一側的安全交給我。”劉珪說,特種兵都是各個部隊挑選出來的精英,互不服氣。在劉珪連隊,只要一句“戰場上戰友就是你的後背”,矛盾就會化解,戰友之間,已經產生了生死相依的情感。

劉珪所在的特戰旅,前身是1988年組建的特種作戰大隊,該旅所在的某集團軍可追溯到紅軍時期,曾首批赴朝作戰,屢立戰功,誕生了“大渡河連”、 “狼牙山五壯士連”等先進集體。

近年,特種旅湧現出一批陸戰精英,包括“陸軍傘王”喻秋華、“全軍優秀士官”宗道輝。同時,也有多名戰友在軍事鬥爭準備和執行重大任務中犧牲,200多人受傷致殘。

特種作戰,就是要挑戰極限。劉珪當排長不久,就目睹一名戰士在傘降訓練中犧牲。劉珪自己也曾與死神擦肩而過。

2010年6月21日,粵東某傘降訓練場晴空萬里,劉珪帶領20名戰士做傘降前的最後準備。

最後跳傘的是新戰士陳波,劉珪拍了拍他的肩膀,“嗖”,緊隨其後跳下了直升機。一陣強氣流襲來,陳波連人帶傘捲進劉珪的傘中。這是傘降中最可怕的情況,出現概率是0.01%。

“壞了!”陳波迅速控制操縱棒,欲飛離劉珪,可傘在強氣流中已失去控制。

“別慌!我來!”劉珪調整傘衣,希望纏在一起的傘衣能分開。然而,隨着氣流的湧動,兩個傘衣卻交叉纏繞,傘繩越繞越緊,傘衣越收越小。縮小了的傘衣已不足以支撐兩個人的重量,兩人在400米空中急速下墜。

“不要動,我來!”劉珪抽出傘刀,相繼割斷七根傘繩。在400米高度,割斷傘繩,就等於把自己推到鬼門關。

掉落到300米空中,兩具傘仍然纏繞在一起。劉珪一把拉開飛傘手柄,徹底拋掉自己的主傘,人就像落石一樣砸向地面。“嘭”,備份傘打開了,劉珪幸運地着陸在一處水草地上。

那一晚,劉珪在睡夢中不斷重複,“注意隱蔽!”“當心氣流!”接着這位硬漢哭了。

劉珪給戰士示範用腳後跟踢擊手槍上膛(林山傑/圖)

“這小夥子,有世界眼光”

劉珪從軍緣於1999年5月8日,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被炸。當時,正在備戰高考的劉珪心懷憤慨。

“除了憤慨,我又能幹點啥?上網發帖憤青一把?組織同學到街上游行?抵制美貨?這些都起不到根本作用。”數月後,已考入湖南汽車機械工程學院的劉珪提出要求——參軍,連續兩年報名應徵,終於如願。

“小夥子,想當什麼兵?”“報告首長,偵察兵,當兵就要當最優秀的!”2000年12月12日,前往海南島的運兵船靠岸,一名軍官捏了捏劉珪的胳膊,接着拍了拍他的胸脯,“挺結實。

你出列!”劉珪加入了訓練最苦的兵種——偵察兵。5年後,劉珪又從南京國際關係學院畢業,分配到廣州軍區某特戰部隊。

2009年4月,美國成功解救被索馬里海盜劫持的船長,美軍特種部隊悄悄接近被劫持船隻,狙擊手在起伏的海面上獵殺3名海盜,是行動中最關鍵的部分。

這一戰例讓劉珪開始修正自己特戰觀念,進一步認識到現代特種作戰是“人的戰爭”,戰鬥員的素質、理念至關重要。

一切爲了實戰,一切爲了生存。以手槍射擊訓練爲例,通常,手槍必須雙手協力才能拉槍機上膛。在實戰中,隊員在手臂負傷或者攀爬懸崖、樓房時,如何單手持槍上膛?

肩膀擦槍上膛?抬腳擦槍上膛?劉珪和戰友們最初研究出的戰法並不奏效:手槍套筒目標小,不容易受力,無果而終。能不能用腳後跟往上勾,踢槍上膛?一天晚上,劉珪躺在牀上苦思冥想。

爲掌握手和腳後跟的距離,睡覺時,劉珪請戰友把自己的右手和右腳跟綁在一起趴着睡;劉珪還向上級請示,在營區內隨身攜帶手槍,充分訓練,把握腳後跟踢擊的方向和力度。

五千多次踢槍上膛,劉珪的靴底磨出了缺口,上膛的聲音也越來越清脆悅耳。

每當有戰士向劉珪請教“絕招”時,都會聽到這一句——“哪有什麼絕招!一個最簡單的動作重複幾千次,練到了極致,就是絕招。”

2010年11月,劉珪帶領連隊執行廣州亞運安保任務,爲練好房間突入的破門動作,他分解爲破門時機、毀門技巧、突入方式3個步驟。一個踹門動作,反覆練習2000多次,踹爛了60多扇門。

2009年10月,營裏組織攀登考覈,剛當上連長的劉珪卻排在全營幹部的後面。一天上樓時,劉珪萌生想法:幹嘛要走樓梯呢?攀上來不行嗎?還可以鍛鍊提高訓練成績。

劉珪找來兩根繩子綁在三樓的樓梯口,下樓就沿着繩子一下滑到底。上樓則把繩子系在腰上,雙手攀上去。

“誰這麼大膽,給我下來!”營長檢查部隊時發現有人在爬牆。劉珪開始耍賴,“我訓練上不去,營裏也沒光。就讓我練吧。”

劉珪也曾被人質疑“譁衆取寵”,他坦然一笑,不去爭辯別人怎麼說。

只有放眼世界,才能把部隊帶到高山之巔,特種作戰已經超越了傳統的偵察和破襲層面,而更強調高度的專業化和嚴密的組織性。

短時間內進行全球部署、聯合作戰、千里奔襲解救人質……非常規作戰行爲愈加依賴特種兵。“這小夥子,有知識,有個性,愛思考,有世界眼光”,旅政委劉玉成如此評價劉珪。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