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大家都知道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讓他多交朋友,這樣孩子纔會形成開朗的性格。所以小明的媽媽就讓自己的孩子,熱情的與其他小朋友打招呼,可是小明不愛說話,媽媽又是一個急性子,小明不說話媽媽就替他說,不想跟朋友玩兒媽媽就替他參加活動,小明一直跟在媽媽的身後。

小明上幼兒園的時候,通過老師的反應才發現,小明在學校都不知道自己玩兒什麼,而且還特別在乎別人是否把他當朋友,也不願意去上學,因爲沒有好朋友,這個時候小明的媽媽才意識到自己強迫讓孩子交往,已經給他帶來深深的焦慮與不安。所以她現在改正了這個錯誤,慢慢的引導孩子自己出去玩,孩子的情況也慢慢有所改變,後來小明的媽媽就發現自己的改變也引領了孩子的改變,小明也越來越自信了,跟小朋友打招呼也很自然,朋友逐漸多起來,這件事讓小明媽媽深刻的感覺到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需要按照自己的節奏成長,家長只要在旁邊適宜的呵護陪伴就好了,不要過多的去幹涉和包辦他的人生。

每一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才,並開心快樂的成長,而像小明媽媽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比如說彤彤已經到了上小學的年齡,她的媽媽對待孩子的教育也很着急,非常重視彤彤的知識和技能培養,還有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是很關鍵的。

彤彤在學校學習"8"的分解, 因爲這個8有很多種組合方式,而自己的孩子只能寫出兩種方式,這個時候媽媽就覺得她是不是太笨了,上學後應該怎麼辦?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教給彤彤認識鐘錶的時候,教了很多次她都不認識,讓彤彤媽媽就有些懷疑自己孩子的智力。可以說彤彤一直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他的媽媽就經常焦慮不安,而彤彤遇到事情就會趴在桌子上哭,遇上小小的困難就退縮,什麼活動都不願意參加,感覺太難了,而生活在這樣急迫焦慮的環境中,孩子很難形成自信的性格。

這兩種情況發生在大多數的家庭中,孩子的內心是單純而美好的,我們不要把成人世界的每個要求都強加在孩子身上。作爲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這份單純和美好,不要因爲爲了好玩或者表示親密而逗弄孩子,生活中一些對待孩子看似很搞笑的無意之舉,背後卻是對孩子深深的不尊重,喜歡自己的孩子,就將他當成一個平等的人來對待就可以。

其次就是當孩子表現出不符合成人期望的行爲時,成人往往就會以最簡單粗暴的形式加以批評,甚至打罵,這是對孩子極大的不尊重,其實我們應該蹲下身子慢慢的傾聽,孩子爲什麼要這樣做,你會發現孩子這個時候很興奮,也願意與我們分享,慢慢的就會改變很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