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於目前人們的經濟條件普遍提高,能夠讓孩子產生快樂的因素也發生了改變,許多的孩子出現了"佔有式快樂",只有不斷的佔有某些東西,纔會讓自己更加開心,這種"佔有慾"主要表現在喜歡買東西、喜歡拿別人東西、喜歡撿東西等等,其根本就是"獲得",而相對來說,這些孩子對於價值觀的瞭解也並不是那麼的深刻。另外,在緩解和改正孩子錯誤佔有慾的時候,我們可以使用"交換分享"(和別的小朋友互換玩具、文具等)的方法,讓孩子從"佔有",變爲分享,不但解決了孩子的壞習慣,還能夠培養孩子的集體觀念。

現在大部分的家庭,在經濟方面都還是比較富足的。雖說有些家庭達不到買東西不看價格的地步,但是大部分的家庭,在面對孩子特別喜歡某一樣東西的時候,也是能夠滿足孩子的願望的。不過,進來很多家庭都出現了一種特別異常的情況,那就是本身孩子所希望得到的東西,大部分都已經給孩子買了,但是孩子在和別人一起玩耍的時候,卻還是喜歡玩別人的東西,甚至有時候直接拿走別人的東西。

陌生的玩具和文具

貝殼家裏面的經濟條件就是比較好的,而貝殼這個孩子,其實性格各方面都還是比較好的,在同齡人中也算是比較懂事的孩子。貝殼的爸爸媽媽也對貝殼施以很大的愛意,如果貝殼喜歡上什麼東西了,一般爸爸媽媽在合理的範圍內都會爲貝殼購買,而剛買到手的時候,貝殼也是十分的高興,但是這種高興的熱度只有不到一小時。而媽媽爸爸看到貝殼的這種情況,也是頭疼。不過,不久之後,爸爸媽媽就發現了貝殼的另外一個問題,因爲他們經常能夠在貝殼的書包裏看到一些陌生的東西,有玩具,也有一些文具之類的小東西,而爸爸媽媽也很肯定,自己並未給貝殼買過這些。

孩子的"偷竊"和"撿垃圾"行爲

出於對貝殼的關心,於是爸爸媽媽就向貝殼詢問了關於那些陌生的東西的來源,而貝殼的回答讓爸爸媽媽十分的驚訝,因爲這些東西中,一部分是"拿"別的小朋友的,一部分是撿的。這樣的來源讓爸爸媽媽十分不滿,因爲"拿別的小朋友的",根本就是"偷竊",而撿的,說白了就是"收集垃圾",媽媽對於貝殼的這種行爲十分的不解,而爸爸,似乎明白了什麼。

原來是"佔有慾"作祟

爸爸之前在參加家長學校的時候,其實當時的心理輔導員已經介紹過這種情況,這就是典型的"佔有慾"。由於目前人們的經濟條件普遍提高,能夠讓孩子產生快樂的因素也發生了改變,許多的孩子出現了"佔有式快樂",只有不斷的佔有某些東西,纔會讓自己更加開心,這種"佔有慾"主要表現在喜歡買東西、喜歡拿別人東西、喜歡撿東西等等,其根本就是"獲得",而相對來說,這些孩子對於價值觀的瞭解也並不是那麼的深刻。擁有這種"佔有慾"的孩子是需要及時進行性格行爲糾正的,否則養成習慣的話,大家都明白會變成什麼樣子。

合理對待孩子的"佔有慾"

對於孩子的這種錯誤觀念,家長是不可以直接用訓斥來解決的,因爲訓斥教育將很有可能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導致佔有慾加重、出現代溝、不利於溝通等不良。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要適時的引導孩子擁有正確的價值觀,什麼東西是有價值的,什麼東西是沒有價值的,什麼行爲是可以進行的,什麼行爲是不道德的等等。另外,在緩解和改正孩子錯誤佔有慾的時候,我們可以使用"交換分享"(和別的小朋友互換玩具、文具等)的方法,讓孩子從"佔有",變爲分享,不但解決了孩子的壞習慣,還能夠培養孩子的集體觀念。

當然,家長在平時,也需要加強孩子的價值觀培養,讓孩子從根本上明白"佔有慾"這種心理的錯誤性。最後再強調一下,家長如果發現孩子"偷"了別人的東西,萬不可不分青紅皁白直接訓斥,一定要問清原因,對症下藥,才能糾正孩子的錯誤,因爲在孩子的心中,很可能根本不明白這樣的行爲比較嚴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