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白羽肉雞行業的豐收年,雞苗和肉雞價格一路走高,行情一片大好。但正是如此,更容易讓家禽生產者忽視最近幾年飼料價格的不斷上漲;

11月16日,北方白羽肉雞全方位營養技術論壇在山東泰安順利召開。本次會議圍繞“白羽肉雞的營養升級”這一主題,邀請了國內外多位家禽營養及養殖領域的專家作主題報告,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160多位家禽從業者參加。

羅正:THIS IS KEMIN

建明中國技術服務總監羅正博士介紹了建明工業的背景資料,以及近年來建明工業在國內所開展的一系列開拓性工作。建明工業創建於1961年,擁有超過200項專利,生產基地遍佈全球,服務於9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明工業的願景是:改善生活質量,讓全世界“半數以上”的人每天受益於建明的產品與服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一願景已經提前實現。

據羅正博士透露,動物營養與健康在建明工業的五大核心業務板塊中,佔據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每年都會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研發和生產,其核心技術就是全方位營養,藉助積極有效的營養手段,充分調動動物自身的免疫和生長性能。目前,公司已通過一系列國際標準認證體系,打造了一支值得信賴的團隊,與聯合國世界食品計劃署等機構達成戰略合作伙伴關係,爲客戶提供安全、健康、高效的產品與動物營養解決方案。

袁建敏:我國肉禽發展方向和飼料制配技術

中國農業大學袁建敏教授作了題爲“我國肉禽發展方向和飼料制配技術”的專題報告,涵蓋了我國肉禽發展方向、高密度肉雞籠養的營養調控方案、飼料原料的選擇與高效利用等內容。

袁教授指出:近幾年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嚴格的防污條例,對畜禽的退出、禁養作出了明確的規定,這是當前養殖企業面臨的重要問題。未來,高密度籠養將成爲比較符合環保的一種養殖方式。而籠養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都可以通過營養手段來解決。與此同時,從2020年開始飼料中將全面禁止添加抗生素,成爲未來行業關注的重點。

在高密度肉雞籠養的營養技術方案裏,袁教授重點提及四個領域:蛋氨酸、色氨酸、丁酸鈉和纖維素。(本文作者中國禽業導刊記者張晶鑫。)

在飼料原料的選擇與高效利用方面,需要重點關注小麥和魚粉導致的肉雞壞死性腸炎、生豆餅引起的腹瀉、新玉米帶來的腹瀉、飼料黴變以及油脂氧化帶來的腹瀉等方面。

James Bentley:哈伯德肉雞特點及營養配方關鍵

來自益生股份的詹姆斯·本特利博士的演講主要圍繞了下面幾個話題展開:一是需要從產品和體系角度出發,優化營養配方,達到成本最佳的狀態;二是在北歐穀物比較昂貴,需要在配方時進行考慮;三是大豆的供應和其他蛋白替代品的供給,需要在配方時進行考慮;四是墊料潮溼對肉雞生產性能的影響,被很多公司所忽略;五是足墊炎要引起重視;六是無抗生產是全球肉雞營養中都面臨的問題;七是可以通過添加劑的使用,來替代抗生素;八是酶製劑對肉雞生產的影響;九是胸肌肉品質的一系列問題。

在詹姆斯·本特利博士看來,家禽營養最關鍵的影響因素是採食量,尤其是在前7天,早期生長很重要。另外,飼料形態也很重要,應當根據雞隻大小來動態調整飼料形態。

王忠:“無抗雞肉”生產的營養調控新方案

中國農業大學的王忠副教授對肉雞無抗生產的營養調控有着獨到的見解。他認爲無抗雞肉生產是目前肉雞產業發展追求的最高目標,應用健康營養的理論和技術來實現無抗雞肉的生產,需要重點關注肉雞產業鏈的多個環節。

一是改善飼養環境,特別是禽舍溫度均勻度、空氣質量和衛生;二是肉種雞場應建立重要疾病定期檢測和生物安全預警體系;三是科學免疫接種,提高商品肉雞羣整體特異性抗病力;四是通過科學的飼養管理手段,減少藥物使用;五是科學合理使用抗生素生長促進劑;六是科學配置營養平衡、安全衛生的全價日糧。

張嵩:CVB最新數據庫對比和肉雞營養推薦

據建明中國技術服務經理張嵩博士介紹,家禽營養方面最經典的NRC是1994年發佈的,距今已經20多年,在這期間也發生了諸多變化。

2018年9月,CVB更新了一套最新的數據庫和營養推薦。一方面,調高了可消化蛋白的能量係數;另一方面,將可消化浸出物細分到了澱粉和糖。需要注意的是,CVB推薦的營養方案可能會與育種公司推薦的方案存在較大的差異,這就需要養殖企業對比分析自身的原料來源,選擇最優方案。

宋志剛:營養因素對雞肉品質的影響

山東農業大學的宋志剛教授詳細分析了各種營養因素對雞肉品質的影響,首先是能量,包括能量原料和能量水平;其次是蛋白,包括蛋白原料、蛋白水平和氨基酸;再次是微量元素,包括鉻、硒及其他微量元素。

研究表明,慢生型雞種對於日糧應激的耐受程度強於快生型雞種,飼餵低營養濃度日糧,可減弱兩個雞種的生產性能差異;飼餵高營養濃度日糧,可降低兩個雞種的胴體組成差異。

Andrew Yersin:美國現代肉雞產業的一條龍發展

建明工業全球副總裁Andrew Yersin博士分享了美國肉雞一條龍業務的發展歷程。

據Yersin博士介紹,美國在上世紀40年代後期開始了發展肉雞一條龍,彼時主要是飼料廠購買孵化場,並通過訂購合同實現種雞和肉雞的飼養,以確保其肉雞料的銷路;50年代,養殖企業逐步併購加工廠以實現進一步的整合;從70年代起,全行業的整合開始;到了80年代,美國的人均雞肉消費量快速增長;2010年以後,產品組合日益多樣化,以滿足不斷變化的消費者需求。

目前,美國共有35家經美國農業部審覈通過的“垂直一體化”肉雞公司,約有2.5萬農戶與這些企業簽訂了生產合同。這些一條龍企業的肉雞有95%是通過合作農場生產的,僅有5%屬於自產。

2017年美國商品肉雞出欄量接近90億隻,排名前五的生產州是:喬治亞州、阿肯色州、阿拉巴馬州、北卡羅來納州和密西西比州。其中出口約佔總量的16.5%,三大出口目的地是墨西哥、加拿大和中國香港。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