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1979—2018)》編後記及目錄

編後記

學術期刊的繁榮是社會穩定和富有創造力的一個表徵。世界上歷史最長的學術刊物《哲學彙刊》(英國)和《學者雜誌》(法國)均創辦於1665年,迄今已逾350年。我國早期的學術期刊普遍存續時間短暫,像《東方雜誌》這樣出版了45年的刊物(中間有短暫停頓)實爲鳳毛麟角,僅出版一兩年甚至一兩期的刊物則不勝枚舉。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創辦的學術期刊,大多至今生機盎然。我們相信,只要繼續保持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文化寬容,包括《近代史研究》在內的學術期刊不但必將長期出版,而且必將保持旺盛的學術創造力,爲學術事業和國家的整體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近代史研究》創刊於改革開放初期的1979年,生逢其時。40年中,刊物的開本、版式、裝幀,文章的選題、關懷、格式,編輯作業的規範程度和精細程度,都已經有了不小的變化,但刊物的學術精神一以貫之,並逐漸形成一種受學界認可和尊重的“風格”。從這套《文存》中,讀者可以大概看見這種變與不變,並從一個側面體會學術和時代的深切關聯。

這套《文存》的首要選稿標準是學術水平,尤甚是發表當時的創新度和在學術史上的影響力。當然這也只是相對而言。有些作者在本刊發表了多篇富有創見、影響重大的文章,然而我們的另外一條選稿標準是每位作者只選一篇;限於我們的認知水平和其他原因,難免遺珠之憾;我們還有儘量兼顧年份平衡之類考慮,也會對學術性造成一定影響。

初期發表的文章不那麼講究形式,也不“統一”;後來逐漸“規範化”,內容提要、關鍵詞、作者簡介、學術史漸成“標配”,註釋則嚴格遵循格式。這大概是學術演進的一種自然而且必然的要求。《文存》統一刪除了內容提要、關鍵詞、作者簡介,把註釋統一成了腳註。早期刊物錯亂較多,我們儘可能做了彌補,包括覈對引文,糾正錯別字等,但因有的作者無法取得聯繫,有些引文資料難以確定版本或者難以找到,舛誤恐仍難免。

40年雖然並不太久,但大時代中也蘊含了曲折的變化,作者的表述難免時代印痕。我們本考慮讓需要說明背景的作者以附言的方式略爲陳說,後來覺得這其實並不是作者個人的問題,何況這部《文存》的讀者大致將是史學同行,對歷史背景和歷史進程具有職業敏感和理解,也就不多此一舉了。編輯過程中做了適應當前出版要求的少量技術性改動,以不損害文意爲原則。

《文存》由近代史研究編輯部集體選編,參加具體工作的同仁包括以下各位:徐秀麗、謝維、楊宏、胡永恆、潘曉霞、薛剛、鄭晴蕾、賈亞娟。選編工作得到《近代史研究》編輯委員會的指導,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對篇目進行了審覈。

借《文存》出版之機,我們對《近代史研究》的所有作者、讀者、編者、審稿人、出版者,對史學界衆多前輩和同行,對刊物所在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全體同仁,對本書的出版方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表達真誠的敬意和感謝。

編者

2019年10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