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二休師父

01

大部分剛學佛不久的居士寶寶們,都會遇到一些這樣的困惑:如何平衡生活跟信仰的關係?

什神馬意思呢?

二休微信裏,經常收到各類這樣的疑惑,如圖:

還有的,自己發了願,每天誦多少咒,念多少遍經,但有時候工作一忙,沒有完成任務,心裏愧疚的不得了。

然後就萌生了放棄的念頭。

想放棄吧,又慚愧自責;不放棄吧,又堅持不了。

矛盾,糾結,鬱悶,比不學佛的時候更煩惱。

然後就跑來問師父:怎麼破?

02

怎麼破?好破得很。

凡是問這種問題的,一般是因爲有3種狀況沒有處理好,處理好了,萬事大吉。

1、價值觀模糊。

2、沒有擔當精神。

3、找背鍋俠。

先來看第1條:價值觀模糊。

怎麼講呢?

在學佛的羣體當中,至少有兩種價值觀存在。

一種是人間佛教的價值觀,認爲先用佛法和諧生活、和諧工作是主要的,其次再談了脫生死、尋求解脫的事兒。

另一種是勝義佛教的價值觀,認爲學佛就是爲了生脫死,這樣才究竟,生活中的一切事件,都要讓位於了脫生死這個根本目標。

前者是從世俗諦的角度學佛,後者是從勝義諦的角度學佛——到底孰優孰劣?

哪有什麼優劣之分?

佛教就像百貨大樓,衆生進來按需取貨。

你需要用佛法平衡生活,他需要用佛法出離三界,根器不一樣,緣分不一樣,需求不一樣,選擇當然不一樣。

但是這兩種價值觀一直存在爭執,前者認爲後者高冷偏執,不合時宜;後者認爲前者忘宗忘義,脫離根本。

前者是橫向的,以攝受衆生爲本;後者是縱向的,以般若解脫爲根——不在一個片場,有啥爭的?

這兩種價值觀的根本區別就在於:

前者認爲,佛法在今生、在人間更有價值,所以更傾向於人間佛教。

後者認爲,用佛法修來世、修解脫更有價值,也就更傾向於勝義佛教。

所以這兩種價值觀,就出現了“方向之爭”。

其實沒必要爭,你再爭1萬年,你也爭不出個結果來,價值觀不同,路線不同,互相尊重就好,畢竟修行是自己的事,怎麼修是每個人的自由。

事實上,佛教作爲一個“百貨大樓”,人間佛教和勝義佛教,都只是佛教的一部分。

完整的佛教,一定是是人間佛教和勝義佛教的完美結合,兩者如鳥之雙翼、車之雙輪,並排而行,纔是滿分佛教徒。

但是作爲凡夫俗子,很少有人能做到滿分。

這就是爲什麼文章一開始,會有居士有那樣的困惑。

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

沒有弄清自己修的到底是啥佛教,沒有弄清自己的佛教價值觀是什麼,更因不知道如何把兩種“路線”完美結合好而煩惱。

所以當你生病,需要動物入藥的時候,當你孩子想要喫烤魚、烤肉、烤羊肉串的時候,你首先問問自己:你是修人間佛教?還是修勝義佛教?

如果是人間佛教,那你和諧家庭就是第一位的,業患不可避免,及時懺悔就好。

如果修勝義佛教,那你儘可能避免造業、或少造業勤懺悔——就是第一位的。

還有一個原因是,他們把修行的方式,當成了修行的目的,把佛教的局部,當成了佛教的全體。

來看兩個等式:

學佛=喫素——你們覺得這個等式成立嗎?學佛=持咒——你們覺得這個等式成立嗎?

正常人一看,這等式就不成立。

因爲喫素、持咒,只是學佛的一部分,只是一種方式,八萬四千法門,接引萬類衆生,小雞不尿尿,各有各的道兒。

但是因爲修行者,把修行方式當成了修行目的,把佛教局部當成了佛教全體,所以困惑就來了。

解決辦法是:好好問問自己,你喫素、持咒的目的是什麼?你學佛的目的又是爲了什麼?你更傾向於哪種價值觀?

凡事都有根本、有枝節,綱舉才能目張,你的“綱”是什麼?你的“目”又是什麼?

2.1

事有輕重緩急,當你理清了你的價值觀的時候,你還要再問自己一個問題:

你能否做到,把人間佛教和勝義佛教完美結合?

答案是 :不能。

因爲生死凡夫,罪業牽纏,因緣纏縛,生活裹挾,各種無奈,各種被迫,各種不得已,不可能做到“完美結合”。

既想家庭和樂、工作順暢、財源廣進,又想一點不造業,這只是一種完美的空想。

在特殊職業的情況下,或在特定的場景下(比如中醫開動物藥),你根本無法兩邊都照顧到。

既然無法兩邊都照顧到,那麼你就不必過於苛求自己,也不必求全責備,因爲你不是完人。

但你也不要因爲你不是完人,就去故意放縱自己。

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所造的業,仍然是業,佛教這座“百貨大樓”裏,不是還有懺悔法門麼?

懺悔法門,專治各種“不得已”。

理清了價值觀,弄清了自己要走的路線,基本就明確了修行方向。

明確了修行方向,就可以“行於世間,無有障礙”了嗎?

不可能。

因爲這世上,壓根就沒有不造業的人。

即使你願力宏深、持戒精嚴,在修行的路上,你也有必要明確一個大原則:

你的修行背景是:以新時期社會主義價值觀爲主導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

所以請千萬記得,

在我們這個國家現時條件下學佛,

萬不可與社會主義價值觀相牴觸,

必要的時候只能做點讓步,

讓步可能會有過失(甚至犯戒),

但不讓步過失更大。

比如文章開始的截圖裏,

你生的病需要用動物入藥,

由於你發過了願,或受了戒,

堅決不喫,打死不喫,

結果病死了,

你說要傳出去,社會怎麼評論?

你今天剛死,明天就出來個新聞標題:《佛教徒生病,因拒絕喫蜈蚣丸而死:珍惜生命,遠離佛教。》

社會大衆看到之後,會有什麼反應?

他們會用在時代、社會中,所形成的價值觀罵佛教徒。

罵學佛的人偏執、死板,學呆了,學傻了,學成了腦殘弱智,學成了反面教材,結論:大家都不要學佛。

這樣的話,等於斷了更多人的人善根因緣、法身慧命,罪過是不是更大?

對於修行者來說,

有一個大格局比什麼都重要,

大格局者目光宏大,智慧深廣,

必要的時候不懼造點業,

也會做到:

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

沒有大格局,起碼要弄清楚——再次重複一遍:

你的佛教價值觀是什麼?你學佛的目的是什麼?

這纔是你的大方向。

學佛的人迷失了大方向,

只在細枝末節上,

糾糾結結、纏纏繞繞、磨磨蹭蹭,

盲修瞎練,機械執行,

今天擔心喫了一個雞蛋,

會不會有過失?

明天擔心少唸了一遍咒,

會不會有罪過?

這樣下去,會學成神經病的。

大方向,是一種戰略,是統領一切的基礎。

大方向是大本大源,把大方向的問題弄清了,一切小方向纔有了指導。

一切小方向,都應服從於大方向。

03

現在解析第2個問題。

那些有這種困惑的大德,之所以上來問師父,除了價值觀模糊之外,還有一種狀況就是:沒有擔當精神。

神馬意思呢?

比如,孩子要喫烤魚,你覺得我是學佛者,我怎麼能造業?

不想造業,又心疼孩子,想兩全其美,怎麼破?

不可能兩全其美。

你用人間佛教的方式,照顧孩子,那麼你就必須揹負一點兒給他“喫衆生肉”的過患。

你用勝義佛教的方式,

避免自己造業,也避免孩子造業,

那你就得擔當孩子的哭鬧,

或是孩子對你的抱怨,

甚至記恨等不良情緒,以及由此引起的老公不滿、婆婆排斥,等。

選擇一邊,你就要擔當另一邊的因果,反正你一定是要擔當的,騎牆是不行的,逃避也是逃不掉的。

有的人是兩邊的因果都不想擔當,或者在“擔當哪一邊因果”的問題上,不敢選擇,所以跑來問師父。

其實完全沒必要向外尋求答案,你只需要問問你自己:

你的佛教價值觀樹立起來了嗎?

你覺得你能承受哪種因果?

你覺得哪種因果更輕一點?

自己權衡一下,自己去選擇,沒有誰能替代誰,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業果進行擔當。

有的人,無論如何都不去擔當,不僅要問師父,而且還要讓師父給一個明確的、具體的答案。

這就是第3種狀況:找背鍋俠。

04

找背鍋俠,說到底是一種依賴心理。

讓師父給出明確答案,讓師父幫你選擇,其實就是把想“因果”這個球,踢給師父。

你把球踢來了,

師父要是不接,顯得不慈悲;

接得不好,顯得沒智慧;

接得不如法,師父替你被因果,

成了你的VIP專用背鍋俠。

你不覺得這是造更大的業嗎?

小學生都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襪子自己洗,自己的屁股自己擦。

本來是你自己的事,你拒絕擔當因果,把責任推給師父,天塌了讓師父給你擋——

你也不想想,二休師父這麼睿智帥氣、聰明伶俐、才高八斗、洞察幽微,還看不出你那點小心思???

小樣兒,不上你當。

所以港真,這種心態也是一種“巨嬰心理”,不成熟,不獨立,只要有能依賴的人,絕對抓住不放。

從世俗的角度來分析,一個人連自己的行爲都不敢負責,連自己的因果都不敢承擔,那你還能幹什麼?

可以想象一下,

你100多斤的人了,

在社會上混,

永遠沒有自己的判斷,

沒有自己獨立的思想,

永遠都在機械的執行別人的指令,

有這種依賴性,

那你能扮演什麼角色?

只能扮演小角色。

除了生死,都是小事。你連小事都不敢承擔,怎麼能扛起了脫生死的大任?

所以修行佛道的人,你想在這件“修行大業”上有所作爲,一定要像個爺們兒一樣,拿出大丈夫精神,擔當自己的一切行爲後果。

在佛教中,修行無分男女,敢於擔當,就是丈夫。

《大般涅槃經》:

若有女人,能知自身持有如來性,雖是女兒身,我說此人是男子。

……一切男女若具四法則名丈夫,何等爲四?1、善知識。2、能聽法。3、思惟義。4、如說修行。

《佛說轉女身經》:

若有女人發菩提心,則是大善人心,大丈夫心。

《大毗婆沙論》:

汝等諦聽,大生主雖是女人,卻能脫離女人一切過失,作丈夫事,得丈夫所得,我謂此輩爲丈夫。

所以佛教教人的目的之一,就是教你先成爲一個“丈夫”。

而“師父”存在的意義就是:像個父親一樣,教會你成長。

教你成長爲一個能獨立擔當的人,獨立擔當世俗責任,獨立擔當佛教責任,也獨立擔當了脫生死的宏偉大業。

這樣,你才堪稱得上是一個修行者,你才能活成一個大寫的人。

這就是一個師父最深沉的慈悲,最深沉的愛。

師父與徒弟的關係,如同父母子女。

師父對弟子的期望,就如同龍應臺在《目送》裏,寫的那樣: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

只不過意味着,

你和他的緣分就是,

今生今世不斷地,

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

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不必追,你才能長大。

05

以上三種情況:價值觀模糊,沒有擔當精神,找背鍋俠——只是引起困惑的直接原因,並不是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是什麼?

根器。

除了根器這個原因,還有就是:

我們生活在娑婆世界,扮演很多角色,很多事情沒有排練,沒有培訓,沒有彩排,沒人指導,沒經歷過。迫於生活(如被迫工作,被迫結婚,),我們不得不倉促上陣。

生存的壓力,生活的瑣碎,

工作的煩憂,社交的繁雜,

讓我們在猝不及防中,疲於應付,

我們開始變得麻木僵硬——皈於佛教,可能只是一種心靈的、被動的安頓。

正是由於這種麻木、僵硬和被動,所以思想變得無比懶惰。

也甚至早已失去了獨立思維佛法、靈活運用佛法的領悟能力,僵化得再也轉不過彎來,只好凡事都依賴師父。

然後寄希望“師父”千手千眼、神通廣大,不僅能一把抓去所有煩惱困惑,一語解決所有生活難題,最好還能躺在師父懷裏,得一番柔言軟語的撫慰。

佛也做不到這樣——你只要還有這種超強的依賴心理,邪教就有了存在基礎,只有邪教纔會給你兜售“神仙一把抓”的虛假廣告。

佛教只會告訴你真相,只會教你覺醒,只會告訴你回頭是岸。

你要做的,也只是醒來、迴轉的動作。

那麼,如何從千纏萬繞的繁瑣生活裏轉過彎來?

如何從僵硬麻木的思維裏抽離出來?

如何把佛法變成生活的智慧?

如何能學佛學的靈動而活潑?

答案就是:

變被動生活,爲主動生活;

由從屬者,變爲領航者;

由適應這個世界,

轉變爲改造這個世界;

從讓別人來賦予你角色,

變爲你自己想成爲的那個自由的人。

這就是一個覺醒者覺醒的過程。

同時這也是一個極難的轉身回頭、轉彎向後的過程。

極少、極少有人能做到。

除了先天的智商、情商、福德、年齡等條件之外,還需要有現實因緣,供你去鍛造。

其次你還得體力充沛,願力宏深,精神壯闊。只有這樣,生活中的事兒,才都不是事兒。

即使是這三條,也並不容易。

體力充沛,就得好好鍛鍊身體;

願力宏厚,就得像共青團員一樣,

要有“爲共產主義奮鬥的遠大理想”

精神壯闊,就得上交善友,

下覽羣經,如此才能養大道於胸。

只有具備這樣浩瀚的精神能量,你才能不被生活牽着走,你才能從繁瑣、繁雜的困境中抽離出來。

那你說做這些事兒要求太高了,我沒時間做怎麼辦?

怎麼辦?

抽,擠。

沒有任何捷徑。

這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是從一個象限上升到更高一級的象限的過程——喫苦和勤奮,是你必須支付的籌碼。

當你終於上升到,可以心遊洪宇,俯視衆生,悲懷天下,慈濟四方的時候,縱然不是證果聖人,也必已是人間菩薩。

06

修行者多如牛毛,成道者少如牛角。

在你成爲聖人、菩薩之前,你依然在業海里牽纏,依然在惡浪裏打滾兒,你依然在苦海飄溺,六道沉淪。

不管你修人間佛教,還是修勝義佛教,你都不可能做到兩全其美、滿分清淨,你總會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造下少許惡業——哪怕只有一點兒。

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甚或是未來,你總有可能有意無意的,迫不得已的,傷害過、或去傷害一些衆生。

當下次你再遇見蟑螂、蚊子,忍無可忍的時候;

當你的孩子再向你索求肯德基、烤肉串的時候;

當你生了病,必須動物入藥才能治療的時候;

當你的母親生病體弱,你遵醫囑爲她熬製老參雞湯的時候——記住師父一句話:

從此刻起,學會擔當,爲家爲愛擔當,爲因果擔當,爲生死擔當,活成一個大寫的人,活成一個合格的修行者,活成一個大丈夫。

不能滿分,就要時常懺悔,懺悔那些有意、無意、被迫所造的種種過惡。

也向那些曾經被有意殺、誤殺、誤食、不得已食、不得已予他食之所有衆生,懺悔發露,改往修來。

如果發心殊勝,可以爲它們超度,籍三寶之力,憑殊勝功德,願他們早生淨土,蓮臺高坐。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