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內容

人只要活着,就會有大大小小的焦慮。甚至還有這樣一種說法,“無焦慮,不人生”。有什麼辦法能夠不被焦慮牽着走呢?答案就在這本書《控制焦慮》裏。本書是20世紀美國著名心理學大師阿爾伯特.埃利斯的代表性作品。埃利斯通過克服焦慮和社交恐懼的親身經歷,總結出心理學界大名鼎鼎的情緒治療體系,幫助你走出焦慮的人生泥潭,找回對生活的掌控力。

1.焦慮分哪兩種類型?不健康的焦慮是怎麼產生的?

本書把焦慮分爲健康的焦慮和不健康的焦慮兩種類型。健康的焦慮,包含了擔憂、警惕、慎重等情緒。不健康的焦慮就是過度的焦慮,包括恐慌、恐懼、戰慄、憤怒、麻木等情緒。舉個例子,你要過馬路,你會謹慎留意有可能闖紅燈的電動車,因爲你知道,稍微一不留神,就可能造成事故。這就是健康的焦慮,它們提醒我們小心面對風險,爲我們的生命保駕護航。與健康的焦慮相對應的,是不健康的焦慮。比如同樣是過馬路,你老是擔心後面有一輛汽車衝到人行道上撞到你,或是當你聽說某架飛機墜毀後,你坐飛機時就會手心出汗,雙腿發抖,甚至再也不敢坐飛機了。這些不必要的杞人憂天,屬於不健康的焦慮。

本書指出,健康的焦慮是有必要的,它讓我們對危險有一定的防範感。但是,不健康的焦慮是有害的,它嚴重干擾了我們正常的生活。人們對事情的非理性看法引發了不健康的焦慮情緒。非理性看法有三個特點:第一個特點是絕對化的要求。這是說,人們常常以自己的意願爲出發點,對自己、對別人報有絕對化的期望。舉個例子,我們常常這樣給自己快馬加鞭,“我必須成功”,“必須拿第一”。這種無條件的“必須”就像緊箍咒一樣,讓人喘不過氣,自然也就難逃焦慮。非理性看法的第二個特點是過分化的評價,也就是以偏概全的思維。舉個例子,有些人遭到一些失敗和挫折後,就把自己貶低的一無是處。這種過分化的片面思維,往往導致憤怒、自卑等不健康的焦慮情緒。非理性看法的第三個特點是糟糕化的結果。認爲隨隨便便一個小挫折,都會帶來糟糕透頂的結果。舉個例子,一次競聘沒有成功,就認爲自己這一輩子徹底完蛋了。

2.控制焦慮的理論基礎是“理性情緒行爲療法”。

理性情緒行爲療法有三個關鍵詞,“理性”“情緒”“行爲”,這三個關鍵詞組成了一個穩定的三角形,它們之間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理性的看法會導致理性的行爲和良好的情緒。理性的行爲也會加強理性的看法,產生良好的情緒。所以,控制焦慮的核心有兩個,分別是建立自己的理性看法,訓練自己的理性行爲。

本書指出,非理性看法通常都不合邏輯,也不現實。通過擺事實,靈活運用現實辯論法、邏輯辯論法、務實辯論法這三種辯論方法,跟腦子裏的非理性看法辯論,就能建立理性的看法,從而控制住焦慮情緒。訓練自己的理性行爲的方法有六個,分別是:分散注意力法、建立幽默感、角色扮演法、成本效益分析法、問題解決法、暴露療法。當人們爲某件事焦慮時,可以先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上,暫時緩解一下,也可以用幽默的觀點、樂觀的態度來看待不順,或者模仿那些不焦慮的人的一舉一動。人們還可以分析讓人焦慮的事的成本和收益,看看到底值不值得。實在不行,就硬着頭皮去做讓人很畏懼的事,不斷暴露自己的弱點,直到克服恐懼。

總而言之,並非所有的焦慮情緒都有害,我們要控制的是不健康的焦慮。很多時候,我們不是頭疼糟糕的事情本身,而是被對這些事件的非理性看法搞得心煩意亂。當我們按照理性去思考、去行動時,我們就能走出焦慮的泥潭,擁抱更加開闊和幸福的人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