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顏書結構寬博的同時,作品更體現線條運動時的豐潤感與彈性的力量美,環繞連帶頓挫分明、肯定果斷。足慰海隅之心耳。

從帖的內容看,講的是討伐安祿山叛亂取得了勝利,顏真卿聞訊感到十分欣慰。據考,這段史事約發生在大曆十年(775)或十一年(776),當時顏真卿是六十七或六十八歲。顏真卿曾是堅決反對安祿山叛亂、維護國家統一的盟主。

後因反對權相元載弄權蔽主而遭排擠,大曆元年(766)被貶至湖北、浙江、江西等地作地方官。儘管有這樣的遭遇,從此帖看,這位“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老臣,仍時刻繫心於唐王朝的安危。

《劉中使帖》,顏真卿行草書墨跡,縱28.5釐米,橫43.1釐米,8行,行41字。藏臺灣故宮博物院。此帖又名《瀛州帖》,是著名的顏書墨跡之一。

釋文:近聞劉中使至瀛州,吳希光已降。足慰海隅之心耳。又聞磁州爲盧子期所圍,舍利將軍擒獲之。籲足慰也。

此篇筆畫縱橫奔放,蒼勁矯健、用筆飛動圓活,富於虛實變化。元鮮于樞稱此帖與《祭侄文稿》都是“英風烈氣,見於筆端”。

《劉中使帖》字體結構寬博,線條豐滿而又極富彈性。作品中用筆提按頓挫的起伏與律動,體現出顏書強筋的特徵。宋朱長文《續書斷》)所評:“點如墜石,畫如夏雲,鉤如屈金,戈如發駑。”《劉中使帖》足以當之。

特別是“屈金髮駑”之比喻,用以揭示帖中的線條彈性之美可謂一語中的。在顏書結構寬博的同時,作品更體現線條運動時的豐潤感與彈性的力量美,環繞連帶頓挫分明、肯定果斷。此外作品還有飄逸灑脫的一面,如“耳”字的長筆直下,其勢迅疾,其意遒勁,如錐畫沙。

這件作品,歷來爲書家們所重。元代鮮于樞評論說:“英風烈氣見於筆端”。張宴也稱讚說:“觀其運筆點畫,端有聞捷慷慨效忠之態”。

明代文徵明認爲在顏書存世墨跡中“此帖爲最”。

全帖氣勢磅礴, 筆力縱橫矯健,呈現出一股英氣豪爽之風度,運筆強勁秀拔,字與字之間的轉筆處,時有牽絲實連,時有筆斷意不斷,運筆流暢,一氣呵成。董其昌稱其“鬱屈瑰奇,於二王法外別有異趣”。

- end -—版權聲明—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繫書法屋

總監丨馮錯

主編 | 凌晨

編輯 | 土曾 小君 祁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