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名列第四的魏徵,在玄武門之變時,還是李世民政敵李建成的主要謀士,更不能說有半寸功勞。一些人因爲李世民對魏徵生前身後所給予的特殊禮遇與尊寵,很是妒忌,於是拿着杜正倫、侯君集說事,指摘魏徵有朋黨。

向敬之

1

李世民還是一個典型的猜疑型帝王。

貞觀十七年,唐太宗李世民命畫師閻立本繪“煙閣二十四臣”像。胡國公秦瓊(秦叔寶)排在最後。

這是歷史!

秦瓊在《隋唐演義》之類小說中,地位更高,是李淵一家的救命恩公,隋唐第一好漢李元霸視其爲神仙叔叔。秦瓊歸唐後,爲兵馬大元帥,爵封護國公,甚至有影視劇改爲護國王,一雙御賜金鐧更是上打昏君、下打奸臣的利器。無限威風。

小說中的秦瓊如此神奇,義薄雲天,能征慣戰,爲隋唐英雄中最出名的人物。但爲何位居末席,讓很多人抱不平。故而議論紛紛,有說他沒有參加李世民爭奪帝位的玄武門之變,有說他在唐統一後多病而戰功不顯著,有說繪像時他已經死了五年。

這些都不是決定原因:

一、是否參加了玄武門之變?玄武門之變發生在武德六年,老將殷開山死於武德五年,名列中間。而名列第四的魏徵,在玄武門之變時,還是李世民政敵李建成的主要謀士,更不能說有半寸功勞。《後唐書》證明秦瓊參加了玄武門之變:“六月四日,從誅建成、元吉。事寧,拜左武衛大將軍,食實封七百戶。”秦瓊因參戰有功,被加官增祿。

秦瓊畫像

二、秦瓊投唐後,也多次追隨李世民外出征戰。如武德三年征討宋金剛,秦瓊立功最多,李淵賜金瓶,拜爲秦王府右三統軍,又賞黃金百斤、雜彩六千段,封上柱國。同年七月,李世民率軍攻打王世充、竇建德,秦瓊爲先鋒,大敗王世充後,獲封翼國公,又賜黃金百斤、帛七千段。武德五年,竇建德部將劉黑闥起兵造反,秦瓊隨李世民前往征討,有功,又被賞許多物資。論戰功,秦瓊經歷了唐初的幾次主要大戰,也是戰功卓著,只是在貞觀年間毫無建樹。就連同他一起歸唐的程咬金,持節都督多州軍務,在李世民最初要封的世襲刺史之列,其次子還娶了李世民十歲的女兒清河公主。

三、繪製凌煙閣像時,秦瓊是死了五年不假,但殷開山卻死了二十一年,排在殷開山之後的柴紹死了九年,名列第三的萊國公杜如晦也死了十七年。

然而,因常年的戰場拼殺,落下了一身的傷。他對人說:我戎馬一生,大小戰鬥二百餘陣,屢受重傷,前後流的血能有幾斛多,怎麼會不生病!

說的是實話,但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心胸本不寬廣的李世民,未必不忌諱:秦瓊是炫功還是要賞?他知道,秦瓊初爲隋將,先後在來護兒、張須陀、裴仁基帳下任職,後隨裴仁基投奔瓦崗李密,又轉投王世充。你秦瓊一個多姓家奴,總不會把前面的功勞苦勞,都要算到李世民論功行賞的功勞簿上吧?

李世民對秦瓊心懷芥蒂,由來已久。

細心的讀者該發現,凌煙閣二十四臣的爵位稱號,除了秦瓊外,都有實際的封地對應,如趙國公長孫無忌、河間王李孝恭、鄭國公魏徵。而秦瓊初封翼國公,死後改胡國公,都非實指,甚至有貶黜之意。

好在他最後還將秦瓊留名凌煙閣,也算是留了一些懷念的情面。

2

魏徵作爲李世民作爲秦王時的政敵、太子李建成的心腹近臣,能在玄武門之變後,得到李世民的賞識和重用,封公拜相,輔政唐太宗成就了“貞觀之治”,與李世民是極度信任,是分不開的。

貞觀十七年,魏徵病死,李世民非常傷心,廢朝五天,追贈魏徵爲司空、相州都督,諡“文貞”,還親製爲其刻書碑文。

良佐逝去,李世民更感傷於 “爲人君者,驅駕英材,推心待士”,懷念當初一同打天下的諸多功臣,於是在次月,命宮廷畫師閻立本在凌煙閣繪製已死的、在世的二十四位功臣畫像,是爲《二十四功臣圖》。

魏徵位列第四,還排在一代名相房玄齡的前面。

李世民經常對大臣們說:“夫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舊唐書·魏徵傳》)

魏徵和李世民圖

但,作爲一個成熟的帝王,尤其是有着不少人格污點的帝王,李世民要的是臣下對他的絕對忠誠。然而,魏徵生前向李世民極力推薦,說中書侍郎杜正倫及吏部尚書侯君集有宰相之材。

讓他沒想到的是,他死後不久,太子李承乾謀反事發,太子左庶子杜正倫以罪被黜免,侯君集唆使太子謀反被以叛逆受誅。

一些人因爲李世民對魏徵生前身後所給予的特殊禮遇與尊寵,很是妒忌,於是拿着杜正倫、侯君集說事,指摘魏徵有朋黨;又揚言魏徵將前後諫諍之語抄錄給史官褚遂良,太宗信以爲真,很不滿意,遂取消了愛女衡山公主與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事,並下令推倒了自己爲魏徵書寫的紀念碑。

李世民雖是一個傑出的帝王,有“貞觀之治”的好成績,有“天可汗”的好名聲,但心裏還是要大臣們對自己的絕對忠誠,不容許他們對自己的功過是非有獨立的評說。

秦瓊說自己經歷了二百多場仗,傷痕累累。傷痕就是軍功章,是論功行賞的主要憑據,而他的爵位雖爲國公,卻無實際封地,所得封戶,比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及比他在對宋金剛一戰俘虜的尉遲恭都少了六百戶。

3

而名列凌煙閣二十四臣之首的長孫無忌,是唐太宗長孫皇后的親哥哥,在李淵太原起兵前就追隨、輔佐妹夫李世民。

他是李世民決戰玄武門的首席策劃,功勞最大。

貞觀元年,長孫無忌任吏部尚書,並被定爲功臣第一,進封齊國公,食實封一千三百戶。他既是勳臣,又是國戚,深受太宗禮遇,能夠出入太宗臥室。

有人彈劾他受寵過隆,李世民將摺子給他看,毫不忌諱。

長孫無忌自請辭相,長孫皇后極力勸說,李世民只改爲開府儀同三司,還是最高官階。

李世民一再給長孫無忌高官厚祿,長孫一直辭讓,李世民還是堅持,說:我爲秦王時,你就是我的得力心腹,在你的輔佐下,我才得以廓清宇內,君臨天下。

《貞觀長歌》李世民與長孫無忌劇照

以你的功績、才幹、聲望,完全能勝任三公之職,你就不要再推辭了。貞觀十一年,唐太宗封長孫無忌、房玄齡等十四位功臣爲世襲刺史。

長孫無忌被封爲趙州刺史,改封趙國公。他認爲實行分封有害無益,便上表反對,最後使之作罷。

李世民雖然強調“總兵攻戰”非長孫無忌所長,但讚賞他:“善避嫌疑,應物敏速,決斷事理,古人不過。”(《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七)

一切皆在聖心,一切任憑聖裁。

雖然這個聖上,不似上天入地的齊天大聖,但是,神話劇《西遊記》中神奇幻化的背景,與他有着這樣那樣的關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