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Science子刊:抑制MSUT2有望保護大腦免受tau蛋白異常堆積引起的損傷

來源:生物谷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和退伍軍人事務部普吉特海灣保健系統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通過抑制一種稱爲MSUT2(mammalian suppressor of tauopathy 2)的基因來靶向異常的tau 蛋白顯示出了希望。他們得出的結論是隻要一種稱爲PABPN1(PolyA Binding Protein Nuclear 1)的RNA結合蛋白並未耗盡,抑制MSUT2就可能保護人們免受阿爾茨海默病。MSUT2和PABPNI通常會密切配合以調節大腦中tau的生物學特性。

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論文標題爲“Activity of the poly(A) binding protein MSUT2 determines susceptibility to pathological tau in the mammalian brain”。

閱讀鏈接:

Science子刊:抑制MSUT2有望保護大腦免受tau蛋白異常堆積引起的損傷

2,Cell | 神經元活動通過誘導轉錄因子實現基因表達調控

來源:BioArt


腦科學日報|科學家研發一種能幫助恢復中風後大腦功能的新方法


無論是昆蟲還是靈長類動物,感知輸入、行爲輸出以及學習等都能誘導大腦中ITF的表達。而在神經元中,細胞膜的去極化(depolarization)是ITF表達的一個常見誘因。目前研究顯示,突觸輸入和動作電位輸出都能引起神經元細胞的去極化。

近日,來自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Brenda L. Bloodgood團隊在Cell雜誌發表了題爲Genomic Decoding of Neuronal Depolarization by Stimulus-Specific NPAS4 Heterodimers的長文,發現了小鼠海馬區中分別由動作電位輸出和突觸輸入引起的,在空間和分子上完全獨立的調控NPAS4表達的兩條不同機制,通過這兩條機制,動作電位輸出和突觸輸入可以通過同一個ITF實現對相關基因的調控。

閱讀鏈接: Cell | 神經元活動通過誘導轉錄因子實現基因表達調控

3,早發性精神病的發育和症狀特徵

來源:大話精神

兒童精神病性疾病的種類比分類診斷更爲複雜。在一個新的兒童和青少年隊列中,研究者評估了發病年齡(AAO)、臨牀症狀和發育障礙之間的關係。

這項研究的目的是使用新的兒童和青少年版精神病量表的終生維度(LDPS-CA),使用維度臨牀評級和發展變量來表徵早發性精神分裂症頻譜性精神病的亞組。臨牀和發育變量的聚類分析確定了與先前研究一致的四個亞組。對來自大型成人精神分裂症隊列的成人LDPS數據進行分析得出了相同的五因素結構,並支持在兒童隊列中發現的更嚴重的奇異陽性症狀。

閱讀鏈接: 早發性精神病的發育和症狀特徵「研究速遞 」

4,華人教授J Neurosci發文:一種能幫助恢復中風後大腦功能的新方法

來源:生物通

埃默裏大學的神經科學家于山平(Shan Ping Yu)說,細胞移植療法爲中風後的恢復提供了一種有希望的途徑,但是移植後的細胞面臨嚴峻的環境,自由基和促炎性細胞因子水平升高,血液供應受損,神經連通性下降。他和他的同事希望能建立一種新方法,幫助幹細胞在植入後與宿主神經迴路整合。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一種發光的蛋白質能讓小鼠的幹細胞幫助中風患者恢復。研究結果公佈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雜誌上。

閱讀鏈接: 華人教授J Neurosci發文:一種能幫助恢復中風後大腦功能的新方法

5,Neurology:中老年自閉症譜系障礙患者的局部腦回指數減少

來源:思影科技

閉症是發展性障礙,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社會交往、行爲和執行功能。以往研究發現學齡期兒童自閉症患者會表現出局部腦區腦回指數(LGI,腦回指數是用來衡量皮層皺褶程度的常見指標,由科學家齊勒斯在1988年提出)的增加,但從兒童期到青少年期腦回指數會逐漸減少。因此,本研究進一步關心的問題是:成年自閉症患者的LGI指數是否會隨着年齡的發展而持續減少。

爲了回答該問題,本研究納入20名中老年ASD患者和21名年齡匹配的控制組。研究者測量了他們的腦結構和行爲測驗的得分。結果發現,ASD患者在一些特定腦區表現出LGI的減少;另外,有一些腦區的LGI會隨着年齡而減少;ASD組在局部腦區LGI指數的減少與其在執行功能測驗中較低的得分有關。這表明中老年ASD患者的皮層摺疊異常,皮層摺疊異常與ASD患者社會功能的變化有關。

該文章發表在著名期刊Neurology上,研究者來自美國聖地亞哥州立大學。

閱讀鏈接:

Neurology:中老年自閉症譜系障礙患者的局部腦回指數減少

6,想知道棒球神投手是如何煉成的?試試這個吧

來源:科技工作者

爲了幫助投球手改進投球技術,運動學家需要分析其肌電圖信息。然而,目前使用的分析設備體積龐大、操作不便,對受試者的自然運動造成了不利影響,測試結果自然也不夠精確。爲此,研究人員Kento Yamagishi等開發了一種基於彈性kirigami佈線系統和導電聚合物納米薄片的超柔性生物電極。這種裝置有望解決人體皮膚與電子設備之間的機械不匹配問題。相關研究成果發佈於《NPG亞洲材料》雜誌。

閱讀鏈接: 想知道棒球神投手是如何煉成的?試試這個吧

7,NEJM:卒中後降脂治療LDL目標水平爭議不斷,今日終於得到解決

來源:醫脈通神經科

在發生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和缺血性卒中後, AHA/ASA指南推薦使用他汀類藥物進行強化降脂治療,但是由於數據有限,降脂治療的低密度脂蛋白(LDL)目標水平在指南中並未明確指出。法國和韓國的研究人員關於這一問題進行了研究,於1月2日在權威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NEJM,影響因子70.670)發表。

閱讀鏈接:

NEJM:卒中後降脂治療LDL目標水平爭議不斷,今日終於得到解決丨前沿進展

8,BMJ連發兩篇中國數據:空氣污染對中風、心臟疾病影響有多大?

來源:醫學新視點

近日,《英國醫學雜誌》再次連發兩篇中國證據,分別來自阜外醫院顧東風院士團隊和北京大學胡永華教授團隊,進一步揭示空氣污染與中風、心臟疾病風險的關聯。

近12萬人研究:長期暴露於PM2.5與中風發病率:來自阜外醫院顧東風院士團隊的這項研究,把目光投向了長期暴露於高濃度PM2.5與中風的關聯。數據表明,長期PM2.5暴露和中風發生幾乎呈線性相關,也就是說,長期污染程度越高,中風風險呈正比增加。

184城市調查:PM2.5污染與特定心血管疾病住院率:北京大學胡永華教授團隊開展的研究則分析了PM2.5污染和更多主要心血管疾病的關聯,包括缺血性心臟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的住院風險。數據表明,短期暴露於PM2.5與大多數主要心血管疾病的住院人數增加有關。當PM2.5控制在較低範圍之後,單位濃度的降低才能帶來更多健康益處。

閱讀鏈接:

BMJ連發兩篇中國數據:空氣污染對中風、心臟疾病影響有多大?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母體高溫會影響胎兒大腦發育;癌症放療損害大腦健康

2,腦科學日報|即使進行了早期治療,HIV病毒仍然會攻擊年輕的大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