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女坟秦行宫遗址

姜女坟秦行宫遗址饕飸纹大瓦当

公元前二世纪二十年代,秦王嬴政以非凡胆略和摧枯拉朽的磅礴气势横扫六合;数年之间就将关东六国悉数扫灭,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统一中国之后,这位伟大君主在中央集权的政治环境下,进一步推行了多项巩固统一的政策措施:称“皇帝”,自为“始皇帝”;取消因袭已久的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修筑驰道和万里长城。

看中华2000年封建帝王政治成就,真没有几个能与嬴政相提并论者。但就是这样堪称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也有其愚蠢犯糊涂的一面。秦始皇修万里长城自然有其深层次的想法,但事情的直接促成原因竟是与方士的谎言和一幅怪诞的“图书”有关联。

秦始皇嬴政怀有强烈的求长生不死欲望。这种欲望在统一中国特别是到其晚年越发迫切,以至达到了一种近似痴狂的程度。他信任方士,不惜花费大量人力和资财入海求取根本不存在的不死仙药,最终被心怀叵测的方士们大大地欺骗和戏弄了一番。

所谓的方士,是一批搞阴阳方术之人,这是一些中国古代以神秘视角解释自然世界的专业人士。方士的活动,早在春秋战国之际就开始了。史籍记载:齐人邹衍“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史记•封禅书》)邹衍旅行至燕国,喜好神仙方术的燕昭王专门为他建筑了碣石宫,推崇备至,事以师礼。如此的尊崇和待遇刺激助长了方士队伍的进一步壮大,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评论道:“然则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兴,不可胜数也。”

到了秦代,方士的活动更加活跃,秦代史籍中列有名字的著名方士有齐人徐市(或称“徐福”),燕人卢生、侯公、石生,韩终、宋无忌、正伯侨、充尚、羡门高等。司马迁说这些人“为方仙道,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史记•封禅书》)这是一批专门从事此道的职业人。

秦代的方士群体有一个重要而富有诱惑力的说法,即认为海中存有所谓的仙山及令人向往的神仙世界。神仙世界中,又有着不死的仙人和食后令人不死的长生不死之药。而所谓的长生不死之药,恰恰是秦始皇梦寐以求的。

秦始皇迷信方士,重视方士们的工作,“尊赐之甚厚”,先后遣徐市(福)、韩终、卢生等方士率众入海求仙人,“费以巨万计”。为考察和督促方士的工作,还假以“巡狩”为名,亲自到方士聚集的“碣石”(今河北秦皇岛、辽宁绥中临海地域)与他们见面做现场考察,并且在这里修筑了叹为观止、规模宏大的碣石行宫。

方士的求仙药活动注定是无结果的。所谓的“求仙药”,实质是方士求宠和骗人的伎俩,因而也就常是满载而去,空手而回。骗术终究不能长久。长此以往,方士们心中惶惶,秦朝的严刑酷法是人所共知的。当方士屡屡兴师动众下海求仙药而不得,恐朝廷怪罪,便动起了心思,进而编造了蛊惑人心的“图书”,想以此来哄骗皇帝蒙混过关。

所谓之“图书”,即写画在布帛之上、正常人看不明白的图画及谶言。方士们拿这种无稽的东西云山雾罩地忽悠皇帝。史载:“燕人卢生使入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史记·秦始皇本纪》)

居然有图谋灭我大秦者!欲传帝位于万世的秦始皇犯了思量。“亡秦者胡也”?“胡”者为谁?此次东巡,他身边确有名字中带“胡”字的人,这是他爱子胡亥。但始皇帝并没往爱子身上想,身边的人也不敢提及。思来想去,秦始皇想到了被称作“胡”的“老邻居”——北方的匈奴人身上。

据说匈奴是夏王朝的苗裔,他们以游牧为社会生产方式,食肉衣皮,逐水草迁徙,没有固定的住地和城郭,流动性强,生活受自然界因素影响较大。匈奴注重骑马射猎,尊重强悍勇武的青壮年,轻视老弱,好征战抢掠。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前,就经常侵扰秦国的西北边境。后来,匈奴人趁秦征服六国、将沿边的赵、燕打得焦头烂额的时机,进占了原属于赵国的阴山、河套一带。

这时的匈奴首领是头曼单于。头曼单于是个掠夺狂,对中原地区的物资财富梦寐以求,经常率军入侵掳掠,对建立未久的秦帝国边境地区造成了很大的军事威胁。

当得到方士这样一个搪塞罪责的“图书”之后,曾经被忽略的老邻居便进入始皇帝脑海,始皇帝决定要军事解决。“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史记·秦始皇本纪》)同时,多疑的秦始皇还把身边或朝中凡名字中带“胡”的人统统杀掉,即便是身边最受宠幸的嫔妃也不放过。

蒙恬是秦朝最有能力的军事将领之一。他文武双全,相传古代书写用工具毛笔就是他发明的。

蒙恬祖先是齐国人,自祖父蒙骜起世代为秦国重臣。秦国是个不讲论资排辈、靠军功挣身份地位的国度。蒙恬从狱官做起,公元前221年进入军界,领兵攻灭故乡齐国,因功擢升内史。这次蒙恬率30万大军攻伐匈奴,始皇还派了太子扶苏做监军,足见始皇帝的期待和重视。

蒙恬将军果然不负众望。始皇三十二年(前315年),他亲自从东到西视察了整个的西北边境地区,制定了大举进攻夺取河套地区的战略方针。第二年,又指挥大军开始了驱逐匈奴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并取得了整个战略行动第一阶段胜利。一场大战,迫使头曼单于的匈奴集团退出河套及阴山地区,向北方大漠方向退避700余里。而且十多年时间内不敢、也无力再南下掳掠,基本上解除了“胡”对秦帝国的军事威胁。

蒙恬随即建议朝廷实行长远的第二阶段战略目标:在军队就地屯戍保障安全的情况下迁内地民众去新占领区定居,设立了34个县的行政建制和九原郡;沿边修筑长城,以此加强该地区的军事占领。蒙恬的建议得到批准,由此秦帝国北部出现了一道西起临洮、东至辽水以东,长约10000华里的“万里长城”。

蒙恬监修的万里长城是中国历代长城中第一道万里长城。修筑这道万里长城当时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长城的修筑因循了许多战国时期的长城地段,是在原秦、赵、燕三国旧长城基础上补缀扩建而成的。

秦代万里长城工程浩大,蜿蜒曲折。长城循陇西山地,穿河套毛乌素沙漠,沿涛涛黄河,依峻峭阴山,经蒙古草地,过东北平原,最后到达鸭绿江外,成为了屹立在秦王朝北方的一道军事屏障。

秦代长城的修筑就地取材,平地则土筑,山地则石垒,形式多样但构造简单。现今我国保存最完好的一段秦代长城在“九分子”。

“九分子”是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固阳县秦长城的一个地段,位于绵延起伏的色尔腾山腹地。这里的长城遗存历2000余年风刀霜剑,基本还保存着当年模样,有些地段甚至可见长城顶面的封顶石结构。

九分子秦长城一色石砌,是用所在山体的混合岩化片麻岩垒筑。这段秦长城石墙的垒砌不用灰泥,也不象明长城那样墙中夹填泥土碎石,完全由大小不一的石块干垒,建在临敌一面的山坡上部,墙面平整,临敌一面高约3——4米,内面随山势,高矮不一。墙宽约1.5——2米,无墙台、马面、敌楼等长城附属部分,只是一道石墙随山势逶迤蜿蜒。

这道长城所在的高处山顶有烽燧遗址,遗址的清理中曾出有汉代文物铁矛、雷石等,说明这段秦长城汉代时期曾经被加以利用。

工程浩大的秦代万里长城,在保障中原地区人民安定的生活及生产方面起到过巨大作用,也留下一个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历史建筑。人们感慨之余,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世界上第一道万里长城修筑的直接推手,竟是起自于方士们搪塞罪责的一句无稽谎言呢?

摘自王老师的《长城漫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