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庙山东南而望,沿庙山西南侧山梁蜿蜒远去有一道东南走向的古代长城遗迹,这道处在石河西岸低矮山丘地带的古长城,依山丘顶部构筑,现存遗址损毁严重,许多地段今为道路,或呈带状堆积,但当年的基础及散落在遗址上的筑墙石块清晰可辨。根据以上分析,这道存在于山海关境内及其邻近地区的长城遗迹,应该是一道先于明代修筑的古长城。

原标题:北朝长城啥模样?——东部遗迹的调查|王雪农

(上)

1998年5、6月间,山海关文物局、秦皇岛市文物处、山海关文物保管所、山海关长城博物馆及中国长城学会部分会员,在山海关及其邻近地区进行了古长城调查活动。近40天的时间内,对抚宁县鸭水河西山、铁阙关、老龙台、山海关区里峪、暖泉、黄崖、老边沿、长寿山景区石门南侧横岭、剪子口南北山、馒头山等地段作了专业调查。另外,还调查了辽宁省绥中县九门口以东的一些地段。在这次调查中,确认了一些过去鲜为人知的古代长城遗迹和遗址,取得了一些新的资料和认识,特别是北朝时期长城遗迹的发现和认定。以下,将这次调查与考证的情况介绍如下。

一、古长城遗迹的调查情况

1、南刁部落至老龙台古长城遗迹

南刁部落至老龙台一线古长城遗迹,坐落于与山海关毗邻的今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镇境内,西北、东南走向。这次考察的地段从南刁部落村南庙山开始,经鸭水河西山、铁阙关遗址,直至鸭水河村东老龙台山巅之下,全长约8华里。

登上南刁村南庙山,见山顶有古代建筑遗址,据当地群众讲,这个遗址是古代的一座庙宇,庙山因而得名。由庙山四眺,东面和北面是大石河开阔的河滩,农田似锦;西面和西北是柳江盆地的边缘地带,丘陵梯田,果树成林。

自庙山东南而望,沿庙山西南侧山梁蜿蜒远去有一道东南走向的古代长城遗迹,这道处在石河西岸低矮山丘地带的古长城,依山丘顶部构筑,现存遗址损毁严重,许多地段今为道路,或呈带状堆积,但当年的基础及散落在遗址上的筑墙石块清晰可辨。

鸭水河西山地段的古长城则保存的较完好,这段修筑在荒瘠山梁上的古长城,由于附近无农田及道路而得以保存,现存部分为土筑外面砌石或里面碎石堆筑外面砌石,墙体底宽3——4米不等,顶宽约1.5——2米,收分很大,墙面角度约在70°——60°之间,现存高度约2——3米。

这段古长城有几个显著特点:

(1)土石为就地所取,砌墙石块的颜色质地均与长城所在位置之山石相同;

(2)砌墙石块大小不一,并无一定规格;

(3)这些由不规则之自然毛石垒砌的墙体多利用地势构筑,如有山石便借山石,如遇山崖则借崖为墙。

在这段古长城上,还见有许多似近代战争掩体的圆坑和壕沟,这些坑壕有的挖在古长城墙体上,有的挖在古长城内侧,在一些山顶部位,还挖有环壕,上述坑壕与古长城有一种打破关系,不是同时代之物。

铁阙关遗址是这道古长城上的一座关隘,地处今抚宁县鸭水河村西南山谷口之南侧,东北控扼开阔的石河谷地,西南可达山海关的西部户远寨、安民寨一带,西北、东南而来的古长城横贯遗址。铁阙关遗址当地群众呼作“四方城”,选址极佳,此遗址东西北三面低,南面连接老龙台山麓,为一处利用自然地势略加修整而成的高台城址。此城堡可居高临下,控制谷口,而且谷底四季清流,可供汲饮。

古城堡经实地测量,东西36米,南北47米,基本上为一长方形,墙体石砌内填土石,底部宽达6米,现残高1米左右,(内视),如今城址内无人居住,耕耘为农田,地面甚平,但当年的一些建筑基址仍清晰可见。

在这座城址上,绝不见砖瓦遗存,也见不到古代的生活遗物,可见当年此城及建筑物完全为土石构筑,而且利用的时间似不长。

从铁阙关遗址,自南刁庙山而来的古长城顺山坡直上海拨300多米的老龙台,老龙台高坡和高山之上的古长城墙体较鸭水河西山一带为窄,构筑方式特点则相同。铁阙关在老龙台主峰下,临近城堡的一段外侧有一道古长城复线,内外两道相距约20米,并行延伸至老龙台峰巅之下汇合为一。古长城登老龙台山巅后,顺山脊继续向里峪方向的石河西岸延伸,关于这道西起抚宁县张赵庄东至老龙台的古长城,国家出版的秦皇岛地区卫星测绘地图上已有标出,过去也有人对此做出过考察(见康群:《秦皇岛市境内古长城考》刊《山海关首届中国长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是这次古长城考察中较为明确的一段。

2、里峪附近古长城遗迹

山海关区里峪村今称新建庄,地处石河水库后部西北隅。其村北山西北面连接老龙台方向,东北方向为险峻的石河峡谷,峡谷西北方向陡峭的山坡上,有一道清晰的石筑长城顺坡而下,其底部一直延伸到今石河水库的水中。在水面的对过,可见有临水的城台一座,亦为石块砌筑,据当地群众讲,在水库淹没的峡谷水下,还有一座古城堡,但今不可见。

里峪古长城构筑形式基本同于鸭水河段,略有不同的是:因其位处陡峭的山坡之上,因而墙体略窄,现存高度仅有2米左右。这段古长城墙体保存基本完好,也是就地取材的毛石构筑,内填土石,无石灰勾缝。这道古长城越过大石河峡谷之后,便不见踪迹,古代文献在记述长城之构筑时,常提到“因险制塞”,前面提到的鸭水河一线古长城,也有很多利用山险石崖作墙之例,里峪石河峡谷之东侧是危崖如壁的一道山梁,山梁上未见有人工构筑的古长城遗址。在这里,因山峰险绝又隔水面而无法到达,不能再作进一步的考查。

里峪一带古长城,是控制石河峡谷与石河峡谷西侧山岭的一道长城,从防御方面看,它可以防御沿石河峡谷南来的敌军,从古代的军事特点上看,它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3、黄崖古长城遗迹

黄崖古长城遗迹是今山海关北部群山(后石胡山)崇山峡谷中的一段长城遗迹。这段长城遗迹为东西走向,西面是由石河峡谷东侧山梁逶迤而来的高山峻岭,东面是崖壁如削的黄崖,其北是白庄子,穿越大山可达山北沙河寨一带,其南经暖泉下石河峡谷可出今山海关西北沿海走廊。

这段古长城遗迹规模较小,是一段横锁山谷的石墙。全长仅30米左右,东西两端连接山崖,底宽3米,顶宽1米5,由不规则的大小石块垒砌外皮,无灰缝,内填碎石,石料系就地取材,石墙外侧东山坡上有一道古代泥石流堆积带,经观察,筑墙石料基本取自该处。在石墙南侧靠谷底东面坡脚下,有石砌台基一处,台基长方形,东西约8米,南北约4米,保存尚完好。

黄崖古长城遗址虽为甚短的一段锁谷石墙,但它与东西大山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地段。《北齐书•斛律金附子羡传》在谈到当时的长城修筑有这样的文字:“斩山筑城,断谷起障”。黄崖遗址大概是古代利用天险构筑的一个“障”,军事目的用以横锁山谷,阻挡从北面越山而来的小股敌军。

4、老边沿古长城遗迹

老边沿古长城位于山海关区三道关村西北,是一道东西走向沿山梁构筑的岭上长城。它横垣于自黄崖到后寺山之间的山梁及山垭口之上,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老边沿北面林茂坡陡,沿峡谷西向可至白庄子、黄崖;其南侧坡缓,行约300米有一处规模较大的古庙遗址,这座古庙当地群众呼为后寺,今仅存洞室一间,其它建筑无存。

老边沿古长城垭口部分底宽约5米,顶宽2米,土石堆筑,外包毛石,无灰口,保存状况较好,残存高度约为2米至2.5米。两侧山坡的延伸部分墙体较窄,东侧到后寺山崖底为止,西侧则跨越小山头至高山之巅,遇一道壁立的石崖而止,全长约400米。

在小山头上,有依山头垒筑的小堡一座,小堡现存为一组石砌建筑,东西沿内墙排列,开口南向,其三间,每间面积约4——5平方米,这组无顶的建筑墙残高1.3米,顶宽0.7米,毛石垒筑,小堡居高临下,甚险要。老边沿古长城建筑风格及特点同于鸭水河、里峪、黄崖,应该是同时代之物。这是一段保存状况较好的古代长城。

5、长寿山景区石门横岭古长城遗迹

长寿山景区石门横岭古长城遗迹处于今山海关长寿山景区的“石门”南侧横岭之上。这道基本为南北走向的横岭,横垣在后角山山谷之中,南连角山东去的主山脉,北至高山绝壁之下,通往山海关侧后的山谷至此骤然变窄,形成一道天然的“隘口”,人称“石门天堑”,危崖之上有明代摩崖石刻“百二山河”(据长寿山景区工作人员讲:危崖顶端见有古代堆放的雷石,应该是过去防守“石门”的雷石滚放地。)

处于这道横岭上的古长城全长约2000米,下起“石门”南侧的“钓台”,上至南面东西向主山脉顶端的明长城,并与明长城有一种打破关系。这道岭上长城大部分保存的较完好,但与明长城交汇之顶部则损坏严重,目前仅存遗迹,经观察,似乎是修筑明长城时将这部分拆毁,借用这些建筑材料于新修筑的明代长城之上。

石门南侧横岭古长城,是山海关境内古长城保存较好、类型特征较为明显的一段。这段古长城构筑特点基本与鸭水河、里峪、黄崖、老边沿一致,也是就地挖取的混杂着风化碎石的黄土堆筑,外包大小不一、未经任何加工修整的毛石,其建筑方法有似今天的河堤及护坡,这种墙体下部用石较大,上部砌石则较小,顶部石块有的径不盈尺,全部不见勾有灰缝,墙面凸凹不平。这些岭上长城底宽3.5米至4米多不等,顶宽不足2米,收分甚大,且为两面收分,里外有异,外墙面角度为60°——70°之间,里墙面角度在45°——50°之间,现存高度保存较好处约3米余。

在“石门”附近,有两处古代建筑遗址,一处较大的在“石门”西约50米,是一座古城堡的遗址,当地群众称其为“高丽营盘”。该“营盘”目前仅存不足1米高的残垣和基石,当年建筑形迹不可见。另一处建在南北均为绝壁、涧水中流的“石门”南侧石崖之下,横锁俯视谷口,为一座不规则圆形的墩台。此台高约10米,毛石垒砌,顶部4米见方,因地势高险,目前保存尚完整。

这座俗称“钓台”的人工构筑物,应为扼守“石门”的一座堡墩建筑。此墩台与西侧的古营盘遗址,可能是这道古长城上设置的亭障隘口,用以控制通往今山海关后侧的石河峡谷及沿海平原通道。

6、剪子口、馒头山古长城遗迹

剪子口、馒头山是今山海关城东北、由燕山余脉南行的丘陵矮山。剪子口北山北接明长城所在的东西主山脉,顺山北上可与长寿山景区石门横岭相联接。剪子口南山一路南下:馒头山、边墙子、望夫石直至海边,均分布着或高或矮的小山丘陵。自剪子口北山南坡,见有土石构筑的城垣遗址,高处不明显,在灌木丛生的谷口两侧山坡上,遗迹则较为清晰。剪子口谷底,有石块垒砌的、类似隘口建筑基础的遗迹,因年久涧水冲刷,已不甚完整,但依稀可辨。

剪子口南山至于馒头山一线,古长城遗址甚为明显,在这道向南延伸的丘陵顶部,有一道类型特点相同于鸭水河古长城的古代长城遗址。这条位于人烟较稠密的沿海走廊地带的古长城,损毁程度较为严重,经观察,多数地段只见到地表有一道底宽4——5米的带状土垅,个别地段,可看到墙体下部的残留基石。古长城为混有碎石的山皮表土堆筑而成,从人为破坏的剖面上看,无明显的夯层,残存的石砌墙面凸凹不平,无灰缝,是由大小不一、随地拾取的天然石块堆砌而成,墙体收分较大,形似堤坝状。

这条蜿蜒曲折南去的古长城,每隔三二华里便在山头至高点建有小城堡,在有石的山头上,为土石构筑,无石的黄土丘陵上,便为土筑,一般周长100米至200米不等,多依山头形势修整而建。在剪子口南山一个小山头顶部的城堡遗址中,数年前曾由河北省考古研究所做过一次调查性考古发掘,发掘中还发现两处小型房基址。这是一种长方形的小房址,南北长3米,东西长2米,东侧开门,石块垒砌的墙基保存完好,从房址状态判断,这是一种半地下式的小型房屋,这种房屋可能没有屋顶,在建筑好半地下矮墙之后,上面似为木架支撑草铺。这种地铺式的墙面还抹有泥层,南北两个类型相同。这个有铺房的小堡就是依山顶整修而筑的,在小城堡的中央位置,还保留着未被全部挖走的山体岩基部分。

剪子口、馒头山一线古长城遗址上,内外上下挖有许多近代战争掩体状圆坑或壕沟。现在可看到的古长城石砌墙基,多是在这种施工中挖出来的,这些遗址,是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的产物,因而,当地群众称这道土垅及取土沟壕为“直奉战壕”。经实地考察,古长城和战壕是两个时代的东西,后者是依前者而建,是历史上战争中的重复利用关系。在以前的考古调查中,曾依此误认其为“直奉战壕”,忽视了这道古长城的存在,前述鸭水河西山的此类遗迹为同一种情况。

这道起自剪子口北山的古长城越过馒头山后,渐渐消失在农田之中,看不到明显的地面遗迹。可能是历史上长期农耕的破坏所致,有待今后的进一步考察。

二、古长城遗迹特点、时代的分析

1、古长城修筑特点的分析

从考察的实际情况方面看,这条古长城与现存同地区的明长城是有很大区别的。从形制及构筑方法上分析,它们有以下几个显著不同:

(1)古长城均为不经任何加工的毛石(自然石块)垒砌,墙面凸凹不平,无石灰勾缝;明长城或砖砌或石垒,均为石灰勾缝,且石料经过一定的加工,墙面平整。

(2)古长城构筑形式底宽顶窄,收分甚大,墙面甚至呈65°——70°角,状似堤坝;明长城收分小,几乎是垂直壁立,墙面斜角约为85°——90°之间。

(3)古长城土筑墙体(特别是外表砌石的一种)看不出夯层结构,似乎是堆筑而成:明长城多为夯土砖包或石包墙,内部填土层层夯实,剖面夯层明显。

(4)古长城走向除高山区域外,一般均沿民区周围的河川及低矮丘陵修筑:明长城除平原地段外,多修筑在远离居民区的主山脉上。这条古长城西起抚宁县上庄坨张赵庄的西山,沿车厂河、石河南岸丘陵构筑,西段部分经人烟稠密的柳江盆地及大石河开阔谷地,中段高山地区域也不是走主山脉,而是沿老龙台、里峪北山、石河峡谷东侧山梁、黄崖、老边沿、石门横岭延伸,目的也是防范利用山间峡谷进入沿海平原地区的敌人。

而同区域之内的明长城则是沿燕山余脉的主山脊,顺山势居险构筑,从古长城西端起点的张赵庄村西北之轿顶山北行,经大烟台山至北洞山折往东向,到九龙洞山又折为南向至于九门口,再沿九门口南山主山脉一直延伸到山海关北的角山,折了一个很大的“门”字形弯子,所到之处都是高山险岭、地辟人稀之处。

(5)这道古长城与现存明长城有一种打破关系。石门横岭古长城上端与明长城的连接部分,明长城打破了石门横岭古长城,经观察,修筑明长城时,曾拆除了原有的横岭古长城顶端部分建筑材料,拆旧墙筑新墙的做法体现出它们不是一个时代的东西。

2、古长城时代的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这道存在于山海关境内及其邻近地区的长城遗迹,应该是一道先于明代修筑的古长城。据文献记载,山海关地区明以前筑长城是有迹可寻的。经统计,明以前修长城与山海关地区有关系的记录主要有以下几处:

(1)《北齐书•文宣帝纪》:“(天保)七年,先是自西河总秦戌筑长城,东至于海,前后所筑东西凡三千余里。率十里一戌,其要害置州镇,凡二十五所。”

(2)《北齐书•斛律金附子羡传》:“河清三年转幽州剌史,羡以北虏犯边,须备不虞,自库堆戌,东拒于海,随山屈曲,二千余里,其间二百里中,凡有险要或斩山筑城,或断谷起障,并置立戌逻五十余所。”

(3)《周书•于翼传》:“大象初,征拜大司徒,诏翼巡长城,立亭障,西自雁门,东至碣石,创新改旧,咸得其要害云。”

以上记载,前两条虽无确指,但学术界已有成论。李文信《中国北部长城沿革考》中说;“到天保七年,这段长城工程大体全部完成了;自西河的总秦戌起,东至于海,先后所筑的全长凡三千余里。按‘西河郡’北魏初设于今山西临汾县西南境内,北接黄栌岭长城。东端则由北夏口——即今南口附近,直东到渤海,可能就是山海关一带。以三千里计算,由山海迳居庸、崞县、汾阳、临汾一带地也大致符合。”

罗哲文《长城》:“北齐天保三年(公元552年)自西河总秦戌(大同西北)筑长城,东至于渤海(今河北山海关)”。

第三条“东至碣石”就比较具体了,这个“碣石”就在今天的秦皇岛、山海关及相邻的辽宁省绥中一带。

说山海关长及其邻近地区的古长城是北朝时期修筑的,是有较充分之道理的。北朝长城修筑,一般都因战事的发生驱民夫仓促修筑,不似明代长城为戍军经年累月长期修筑而成。这种仓促修筑的长城,符合此次考察的山海关地区古长城之修筑特点。山海关地区古长城土石堆筑,收分大,外包(有条件的地区)就地拣取的自然石块,外貌状似河堤,反映的正是这种短期内仓促修筑的长城之特点。另外,沿居民区构筑,也符合当时注重实际控制、便于调动军民修筑的时代特点。“斩山筑城”、“断谷起障”,是这个时期长城的一个特点,鸭水河、剪子口、馒头山一带古长城是典型的“斩山筑城”;里峪、黄崖、长寿山景区石门横岭锁谷墙垣则是“断谷起障”。

在考虑分析上述情况的同时,还应该考虑当时的历史环境有没有这种需要。北齐后期到隋初的一段时间里,山海关地区以及今冀东一带(当时平州境),一直受到契丹、突厥和地方实力派营州刺史高宝宁的袭扰,直到隋文帝开皇三年,幽州总管阴寿率步骑十万出卢龙塞,彻底打败高宝宁势力,山海关所在地区才相对安定下来。由此而论,自北齐后期到隋朝初年这段时间内,山海关所在地区是具备修筑长城之需要的。面对来自北方的侵扰,修筑这条营、平二州之间的长城,在当时是一种现实的需要。

山海关地区北朝时期修筑的古长城之发现及确认,是近年来中国长城历史研究上的一件引人注目的事,它的发现和考证,明确了山海关地区确实存在明代以前的古长城,而且,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这条修筑于北朝时期的古长城之特点、位置与走向,这在中国长城研究特别是北朝时期长城的研究上,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摘自王老师的《长城漫话》

(1)抚宁鸭水河西山古长城遗迹

(2)山海关里峪北朝长城遗迹

(3)山海关老边沿古长城遗迹

(4)山海关长寿山石门横岭古长城遗迹(上段)

(5)山海关长寿山石门横岭古长城遗迹(下段)

(6)山海关剪子口南坡古长城遗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