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術後患者頭暈症狀明顯好轉,複查CTA結果顯示:右側頸動脈內膜剝脫術(頸內動脈起始部)+右側頸內動脈成形術後改變,右側頸內動脈管徑未見明顯變窄,未見明顯充盈缺損。醫療團隊經過討論,制定縝密的手術方案及風險預案,徵得患者及家屬同意,患者在全身麻醉下成功施行右側頸動脈內膜剝脫術(頸內動脈起始部)+右側頸內動脈成形術。

術前

術後

近日,國家高級卒中中心建設單位重要技術項目之一的“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在閩東醫院神經外科成功開展。該手術通過剝脫頸動脈裏的粥樣硬化斑塊,重建正常管腔和血流,可消除頭暈、意識障礙、黑朦等腦缺血癥狀,預防腦梗死的發生。

患有高血壓病、糖尿病的福安55歲鍾先生,反覆頭暈不適2個月後就診於閩東醫院。門診做頸動脈彩超檢查顯示:右側頸內動脈起始處狹窄(管腔狹窄率80-99%),雙側頸動脈斑塊,雙側頸動脈內膜中層增厚。住院後完善相關檢查,計算機斷層血管造影(CTA)、血管數字減影的檢查(DSA)檢查顯示:右側頸內動脈起始部管腔狹窄,可見偏心性充盈缺損。醫療團隊經過討論,制定縝密的手術方案及風險預案,徵得患者及家屬同意,患者在全身麻醉下成功施行右側頸動脈內膜剝脫術(頸內動脈起始部)+右側頸內動脈成形術。術後患者頭暈症狀明顯好轉,複查CTA結果顯示:右側頸動脈內膜剝脫術(頸內動脈起始部)+右側頸內動脈成形術後改變,右側頸內動脈管徑未見明顯變窄,未見明顯充盈缺損。目前患者已康復出院。

頸動脈是將血液由心臟輸送至頭、面、頸部的大血管,是腦的主要供血血管之一。人們對腦血管疾病常常把關注的重點放在發生中風後的治療上,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則是把關注的重點前移,即中風發生前的預防。有文獻報道顯示,重度頸動脈狹窄患者,即便採用有效的藥物治療控制,2年內腦缺血事件發生率也高達26%以上,而60%以上的腦梗塞是由於頸動脈狹窄造成,嚴重的腦梗塞可導致患者殘疾,甚至危及生命。

“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的頸動脈狹窄常位於頸總動脈末端,頸內動脈起始段、頸內動脈虹吸部以及頸內動脈末段分爲大腦前及大腦中動脈部。部分輕、中度頸動脈狹窄患者可無臨牀症狀。症狀性頸動脈狹窄的臨牀表現主要與血管狹窄導致的腦缺血相關。”神經外科主任醫師陳水鈺介紹說道,頸動脈內膜剝脫手術可有效預防缺血性卒中的發生,還可改善卒中的預後,降低複發率和致殘率,一直被認爲是治療頸動脈斑塊伴狹窄和預防腦卒中的“金標準”手術。

陳水鈺建議說道,有高血壓、糖尿病、髙脂血癥等病史的中老年人,尤其有吸菸史的男性,每年應進行一次頸動脈超聲篩查。對於有缺血癥狀及頸動脈狹窄超過50%的患者,應採取必要的措施,通過危險因素的控制、藥物、手術或介入治療,及時將疾病控制在萌芽狀態。( 王信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