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我們越來越多的製造業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能成長爲專精特新的“小巨人”,繼而達到單項冠軍的水平,我們國家的製造業就會大大地提升,也只有夯實了工業基礎能力,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才能順利推進,企業數字化轉型才能成爲可能。另一類是製造業企業自己形成的,他自己的數字化轉型比較成功,在自己的經驗基礎上總結成行業社會的平臺,比如航天科技的航天雲網、海爾的COSMO、紅領的模範工廠、三一重工的數根互聯,還有沈鼓設備的雲醫院,就是爲企業服務的。

“2020中國製造論壇”於2020年1月11日在佛山市舉行。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李毅中出席並演講。

談及5G時,李毅中表示,我國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從2G發展到5G,速度很快,大大提高了信息產業的水平,也提高了互聯網的服務能力。“如今我們在5G的專利、標準、評估許可、網絡部署都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5G的專利數佔了全球的30.3%,因此我們現在底氣比較足,特朗普封鎖我們,但你也繞不過中國所掌握的5G專利的30%”。

李毅中強調,5G商用已經開始,首先是要做好5G的產業化,其中有兩項工作,一項是網絡基礎設施的引進。“全國要建600萬個基站,現在4G的基站是550萬,我們建600萬不是把550萬個4G基站廢除,而是在550萬個的基礎上改造更新新建,大概要花1.2-1.5萬億,要用7年的時間”。第二項工作是開發5G的智能終端,最典型的5G手機。“現在十幾款都上市了,今年會有更多、更便宜,性能會更好”。

以下爲演講實錄:

李毅中:尊敬的朱市長,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各位企業家,各位朋友,首先祝賀論壇的成功舉辦。

剛纔朱市長介紹了佛山市的工業和數字化轉型的成績,有一個數字大家要記住,一個是佛山的GDP超過了一萬億。再一個,佛山的工業我算了一下,佔GDP的比例是55.1%,全國是33.9%,廣州是28%,這確實是很不容易的。就工業增加值來說在,全國地級市以上(含直轄市)排第六,更了不起。我們也祝願佛山市在發展先進製造、智能製造,特別是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方面取得更大的成效。

論壇讓我就數字化促進工業轉型做個發言,我想從數字經濟說起,準備了三個問題跟大家交流一下。

一、發展數字經濟是世界潮流、國家戰略,要統籌謀劃、積極推進

發展數字經濟既是全球的發展趨勢,更是我們國家的發展戰略,必須把握機遇、統籌推進。

發展數字經濟的目的是什麼?就是推進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各個領域,尤其是工業製造業轉型升級,加快加強制造強國,實現高質量發展。

路徑是什麼呢?就是抓好大數據、互聯網、雲計算、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從而催生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發展的關鍵是什麼呢?就是自主創新,矢志不移地開展科技攻關,實現核心技術、關鍵技術的自主可控。

方式是什麼呢?不同層面要各負其責,國家來說要加強規劃指導,行業要制訂具體的方案細則,地方要結合實際,落實推進。尤其是企業,我們是市場主體,應該優勢互補,協同推進。

數字中國在這幾年起步還是不錯的,取得了明顯的成效,首先是在商貿、物流、交通、金融、社會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效果,比如電子商務、智能物流、車聯網、支付寶等等給我們帶來了生活上的便利。同時信息技術與工業製造業深度融合,推動着工業企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大家問什麼叫數字經濟?確實沒有一個很全面的定義,我的理解就是兩部分,一部分是迅速發展的信息產業,它是數字經濟的技術裝備保障。另外一部分就是把信息技術用在我們工業製造業以及國民經濟各個行業,是它增加的那部分。和前面的信息產業合起來叫做數字經濟。這個看法不一定正確,大家來討論。

我認爲數字經濟不是劃分行業的標準,而是新時代新經濟一個明顯的特徵,比如綠色經濟,你也不能說這個行業是綠色的,那個行業不是綠色的,它是新經濟的特徵。因此要引出一個概念,數字經濟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升,將使我們更多領域、更多行業信息化的程度逐漸提高。

發展數字經濟,業內總結了兩句話,叫做“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總書記也很讚賞這兩句話。這兩句話是什麼關係呢?“數字產業化”我認爲是手段,不是目的,我們把3G、4G、5G技術產業化,使電信產業飛速發展,但這不是我們的目的,是我們的手段,這個手段使“產業數字化”,所有的產業數字化轉型。所以這兩句話本末不要倒置。

海量數據中蘊藏着規律和邏輯,但關鍵要挖掘、整理、分析、科學應用。大數據首先要與互聯網、雲計算等信息技術結合,並使用相應的智能終端,形成數據庫、計算中心等爲載體的數據產業,繼而在各個領域、各個行業實際應用,才能創造價值,資源才能變成財富。數據是資源,但你沒有挖掘,沒有開發,它不是財富。

我國十幾年的時間,從2G到5G,發展很快,大大提高了信息產業的水平,也提高了互聯網的服務能力。如今我們在5G、專利、標準、評估許可、網絡部署都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5G的專利數佔了全球的30.3%,因此我們現在底氣比較足,特朗普封鎖我們,但你也繞不過中國所掌握的5G專利的30%。

5G商用已經開始了,首先是要做5G的產業化,5G的產業化有兩項工作,一項是網絡基礎設施的引進,就是全國要建600萬個基站,現在4G的基站是550萬,我們建600萬不是把550萬個4G基站廢除,而是在550萬個的基礎上改造更新新建,大概要花1.2-1.5萬億,要用7年的時間。大家問我,你這一說不是很遙遠的事嗎?不是的,去年半年我們搞了18萬個,剛纔聽朱市長講佛山已經搞了2000多個了。今年要加大投入,要在全國地級市以上的城市城區先覆蓋,雖然要7年,但近一兩年是個高峯。第二件事就是5G的智能終端,最典型的5G手機,現在十幾款都上市了,今年會有更多、更便宜,性能會更好。

5G的產業化上去了,但是更重要的還是要把5G產業化以後爲世界經濟,尤其是工業製造業應用服務,要制定方案,開展應用的試點,推廣5G+工業互聯網。剛纔朱市長講佛山是第一批5G+工業互聯網的示範區,這個很好。協同開發應用場景,取得經驗以後逐步推廣。

二、數字經濟重點難點在數字工業,我們要從企業做起。

我國工業部門門類齊全、體量巨大、技術複雜,工業的數字化轉型是比較難的。對我們企業來講,怎麼數字化轉型呢?我認爲要抓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要構建企業的工業互聯網,一件是打造自己的智能製造。先說我們自己的工業互聯網怎麼建立呢?內網、外網,內網就是用物聯網把你工廠裏面的單元和控制系統、信息系統連成一體,形成數據的採集、分析、應用的網絡。外網就是企業要和你的供應商、銷售商、出資人,特別是你的顧客用戶要互聯互通,所以企業要建立自己的內網和外網。

第二個是企業要打造自己的智能製造,這個就是要從生產線、車間、工廠到整個企業要有步驟,有分層次地去搞。首先是自動化,如果沒有自動化談不上數字化,在自動化的基礎之上,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要分臺階逐步實現。對於許多企業來說要補短板、強弱項,搞好技術改造,防止千企一遇一擁而上。

我們要培育數字化解決方案供應商,爲製造業,特別是爲中小企業服務,大企業有人力,中小企業沒有這方面的能力和資歷,怎麼辦呢?那就是企業上雲,剛纔朱市長講了幾個佛山市鼓勵企業上雲給予獎補政策,非常好。

企業上雲以後有云平臺爲企業提供服務,一個是傳遞信息,第二是提供數字化管理,第三是合作開發應用場景,第四編制企業的數字化解決方案。平臺的構建大概有兩種類型,一類是由信息技術企業發展而來的,除了BAT超大型的互聯網企業以及三大電信運營商以外,較多的是針對某幾個製造行業更具先進的解決方案提供商,比如浙江中控,浙江中控的專家來了,我前年去過,他們的特點是流程製造業,爲流程製造業服務。

剛纔我聽說全國新建7個大型深化企業,有6箇中標了,浙江中控拿走了,搞得很好。再比如深圳的華龍訊達,跟騰訊合作,面向基建行業和汽車行業,這是一類,由互聯網企業形成的平臺。另一類是製造業企業自己形成的,他自己的數字化轉型比較成功,在自己的經驗基礎上總結成行業社會的平臺,比如航天科技的航天雲網、海爾的COSMO、紅領的模範工廠、三一重工的數根互聯,還有沈鼓設備的雲醫院,就是爲企業服務的。

我國工業互聯網平臺現在還在初級階段,要積極培育和發展,中國的工業互聯網剛剛興起,現在還存在不少問題。從產業的組織來看,業界對工業互聯網的內涵和構架認識不盡統一,力量分散,各類平臺水平重複。從技術層面上,我們現在工業互聯網所採用的智能設備、智能控制、通訊協議、高端工業軟件這些“命門”還掌握在別人手裏,制約了平臺之間的兼容轉化和設備的互聯互通,很多接口不一樣,是封閉的。

針對這些問題應該加強工業互聯網關鍵軟硬件系統攻關,比如工業操作系統、工業控制安全系統,加快制訂相關的標準規範,比如基礎共性標準、應用標準、安全標準等等。開展工業互聯網實施路徑研究,全國這麼大,全國的工業互聯網怎麼建?這個恐怕要研究,明確企業、行業、區域一直到全國工業互聯網工程怎麼搞,而且要借鑑國外的方法,我建議多用市場化的方法,少用計劃經濟的辦法來建立全國的工業互聯網。過程朱市長提了四條建議,我聽了以後我都贊成。

第三個問題,提升工業技術能力,是數字化的基石和前提。四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有兩句話: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什麼是工業基礎能力呢?《中國製造2025》提出“四基”:核心基礎零部件及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產業技術基礎。這“四基”依靠核心技術、關鍵技術緊密相連,組成了工業技術能力。恕我直言,現在都談5G,但很少談“四基”,這是不對的,所以希望這些基礎要高度重視。

四基怎麼形成工業基礎能力呢?一個是衆多的基礎零部件和元器件組合成整機,一個企業相關物理單元組成了生產線,所以沒有零部件和元器件,就沒有整機,就沒有生產線。

第二,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生物變化形成了工藝技術路線,不管什麼行業三大變化,而基礎工藝路線是先進的,你纔有先進的技術經濟指標。

第三,無論是金屬材料、非金屬材料、半導體材料、化工材料,材料是所有工業製品的母體。

第四,產業技術基礎包括了試驗設施、質量檢測認證、計量標準的核檢傳遞、本質安全保障以及各類技術信息輸入平臺,這都是技術創新必要的手段。爲什麼“四基”成爲基礎能力呢?我理解是這麼個關係。

要大力加強工業基礎能力,要看到國家的四基還是不強的,不能說我們四基很強,不強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核心基礎關鍵技術受制於人,有些行業的工業設備還是比較落後的。第二個問題是關鍵零部件、元器件和關鍵材料自給率只有1/3,70%要進口,最典型的芯片、集成電路,前年進口集成電路花了多少錢?3200億美金,進口原油才花2350億,進口芯片就要花3200億美金。第三個問題是產業技術基礎支撐的能力薄弱,剛纔講的試驗、計量、質量、安全、信息服務都還比較弱。

四基不強就難以實現智能製造,四基不強怎麼談精準製造、智能製造?也難以提升工業的供給能力,尤其我國行業、地區、企業情況各異,水平參差不齊。德國、美國還比較齊整,3.0、4.0,我們國家1.0、2.0、3.0、4.0都有,有的連1.0都不到,這是我們的國情。因此對於很多企業來講還不到謀求智能化的階段,要從四基做起,補欠帳,補歷史的欠帳,先把基建化、電器化、自動化不上,補欠帳,強基礎。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也要紮實做好“四基”。

同時我們還要注意在管理層面的基礎能力,中國製作2025的“四基”從物的方面。我們從人的方面,是基礎工作、基層建設和員工的基本素質。

要積極開展創建制造業“單項冠軍”和專精特新的“小巨人”行動。德國、日本的經驗,以及我們自己的探索,都證明提升“四基”有效的措施。像德國的隱形冠軍搞得狠好。我們國家從2016年開始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和產品向社會發布了4批,一共514家,其中佔比開始是53.9%,去年提到65.3%,搞得不錯,爲行業樹立了標杆,尤其受到中小企業的歡迎。他們的共同點,一個是專注執着,長期專注核心產品,不爲市場的誘惑而動搖,堅守主業、潛心研製、追求卓越。

二是創新驅動,這些單項軍企業平均擁有有效404項,去年年底公佈的第四批 更加聚焦新興產業,有14項“卡脖子”的關鍵材料取得了突破。

三是質量爲先,精準製造、智能製造、產品和服務的先進性、可靠性、穩定性、環保適應性和壽命週期的時間在全行業領先,甚至是國際領先。

四是擴展市場,他們的市場佔有率,國際市場佔有率全球排行前三名。

如果我們越來越多的製造業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能成長爲專精特新的“小巨人”,繼而達到單項冠軍的水平,我們國家的製造業就會大大地提升,也只有夯實了工業基礎能力,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才能順利推進,企業數字化轉型才能成爲可能。

耽誤大家的時間,講得不對的地方,請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各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