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精神勵鬥志 楊韻來 攝

信陽日報全媒體記者 曾令菊 通訊員 楊緒偉

初冬的大別山層林盡染,山下,波光粼粼的灌河自南向北縱貫商城縣全境,見證着這個國家級貧困縣深入推進精準扶貧以來的滄桑鉅變。

道路更寬了,村莊更美了,產業更興旺了,老百姓的腰包更鼓了……信心百倍、鬥志昂揚,笑容綻放在80萬老區人民的臉上,他們正用勤勞與智慧實踐着縣域整體“脫貧摘帽”的夢想。

“全縣廣大黨員幹部羣衆不懈奮鬥,社會各界衆志成城,各項扶貧政策精準落地,當前,我縣的脫貧攻堅已經進入全面總攻階段,我們有責任、也有能力打贏這場史無前例的硬仗,向黨和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11月13日,在該縣第十四次脫貧攻堅推進會上,縣委書記李高嶺擲地有聲的話語,激起現場經久不息的掌聲。

上下同心,扛牢“第一責任”

11月2日上午8時30分,商城縣政府四樓會議室座無虛席,由縣委書記李高嶺主持、縣處級領導和職能部門負責人蔘加的脫貧攻堅“全面總攻”階段指揮長會議如期召開。這已是該縣今年以來第十九次指揮長會議,研判問題,認領任務,高位推動,成爲該縣脫貧攻堅工作的一項重要機制。

下午3時30分,距縣政府30多公里的吳河鄉,縣指揮長會議精神已經傳達完畢,就基礎設施建設情況,該鄉黨委書記簡冬梅決定再下村實地走訪。

與此同時,吳河鄉清塘坳村的駐村第一書記餘少達,正和幫扶隊員們入戶開展新一輪“大走訪、大宣講、大排解”活動。

聚力脫貧,主動作爲,各司其職,分層推進,在商城縣,這樣的場景每天都在發生。

多彩田園織錦繡 廖 煜 攝

“脫貧攻堅,責重如山。”該縣縣委副書記曾兵坦言,“商城縣既是老區、山區、庫區,又地處‘三山一灘’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脫貧任務十分艱鉅。我們以責任強化促進措施強化,以責任落實推進工作落實,讓積極投身脫貧攻堅不僅成爲各級‘一把手’必須履行的‘第一責任’,也成爲廣大黨員幹部的政治自覺,爲脫貧攻堅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

爲夯實責任,該縣成立了由縣委書記任政委、縣長任指揮長的脫貧攻堅指揮部,建立了縣級抓總、鄉鎮爲主、部門配合,工作到村、扶貧到戶、精準到人,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失職追責的工作機制,形成“上下聯動、左右銜接、三級書記一起抓、公職人員一齊上”的強大合力。

進入總攻階段,該縣將全縣劃分爲7大戰區,每個戰區由一名縣委常委任指揮長,全面負責本戰區脫貧攻堅工作。明確脫貧攻堅指揮部、戰區、行業扶貧主管部門、幫扶責任單位、鄉鎮(街道)、村“兩委”、村級脫貧攻堅責任組、駐村第一書記、幫扶責任人等9級工作職責,派出179支駐村工作隊,落實第一書記“五天四夜”工作制,組織7300餘名公職人員與建檔立卡貧困戶結對幫扶,壓實責任。

責任落實,重在踐行。該縣以“3624”工程爲抓手,即打贏基礎設施建設、產業扶貧、農村人居環境改善“三大戰役”;抓好問題排查、集中整改、檔卡規範、政策宣傳、政策落實、村容戶貌“六個攻堅周”;開展“紅旗引領扶貧路”“引鳳還巢助脫貧”兩項全民動員活動,啓動責任、調度、督導、獎懲“四項戰時機制”,將責任轉化爲行動,脫貧攻堅得到快速推進。

上下同心者勝,同舟共濟者贏。如今的商城縣,以明責爲先、以盡責爲本、以擔責爲榮,正闊步走上決勝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徵程。

精準發力,斬斷“致貧病根”

讓商城縣鄢崗鎮楊橋村貧困戶余文琴想不到的是,自己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25天的36973元住院醫療費用,報銷五道醫療保險費用後,個人僅需承擔603元。

“感謝黨和政府的醫療扶貧好政策,讓我沒有因病返貧!”聲音哽咽的余文琴難掩內心的激動。

讓余文琴受益的是該縣爲防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而創新的醫療衛生扶貧機制。通過建立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大病補充保險、大病醫療救助、貧困人口愛心醫療救助等五道醫療防線,落實貧困羣衆看病住院“一站式”即時結算和“先診療、後付費”服務,幫助貧困戶“除了病根、拔了窮根”。

精準幫扶拔窮根 張玉雪 攝

“因病、因殘、因學、缺技術、缺資金……羣衆致貧的原因多種多樣,如何才能真正讓幫扶見實效?”該縣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李靖告訴記者,“我們的做法就是對貧困羣衆幫到關鍵處,扶到心坎裏,堅決落實‘六個精準’。”

該縣在全面調查摸底的基礎上,精準建立脫貧攻堅臺賬,在實際幫扶工作中,堅持因戶而異、分類施策、精準退出、穩定脫貧的原則,有針對性地實施幫扶計劃和增收措施,大大提高了脫貧攻堅工作的精準度。

貧困村基礎設施薄弱怎麼辦?狠抓項目建設,爲脫貧攻堅提供基礎支撐。僅2018年,該縣就統籌整合涉農資金3.8億元,用於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羣衆出行條件,規劃建設鄉鎮道路252公里,實施“村村通”公交車工程;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新建整修塘、堰、壩、渠、河道752處,惠及行政村162個;在不具備建設集中供水工程條件的村組改造自備水源1000處,解決飲水安全問題;實施危房改造“清零行動”,5240戶危房全部納入改造計劃;建設安置點9個,易地扶貧搬遷112戶430人;建設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40個,推進“村村通”廣播電視扶貧建設,完成16個深度貧困村電網改造工程,公共服務水平極大提升。該縣還安排5500萬元財政專項資金用於發展村集體經濟,2018年所有貧困村村級集體經濟收入超5萬元。

羣衆怎樣才能實現穩定脫貧?抓產業促增收,增強貧困羣衆的自我“造血”功能。該縣以“多彩田園”示範工程建設爲載體,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產業樹”扶貧模式,重點發展優質稻米、茶葉、油茶、食用菌、中藥材、水產、林業、畜牧、蜂業、光伏、電商、鄉村旅遊等12種優勢產業,建成“多彩田園”產業扶貧示範工程355個,帶動貧困戶1.8萬餘戶5.3萬餘人,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漁業養殖喜豐收 楊緒偉 攝

不僅如此,該縣還爲缺資金的貧困戶累計發放金融扶貧貸款4.2億餘元,爲缺技術的貧困戶開展技能培訓91期8144人,爲缺崗位的貧困戶開發公益崗位4013個,建成扶貧車間45個,組織各類招聘會11場,發佈就業信息1000餘條,爲因病致貧戶建立醫療衛生扶貧機制,爲建檔立卡貧困學生建立教育資助體系,確保不讓一名學生因貧失學,不讓一個家庭因學返貧。

“立下愚公志,更要下足繡花工。”該縣縣長周哲充滿信心,“我們按照一戶一檔、一戶一策要求,宜養則養,宜種則種,宜工則工,短短3年時間裏,全縣2/3的貧困人口實現了穩定脫貧,2018年還將有40個貧困村2.7萬人‘摘貧帽’,並最終實現‘脫貧不落一人’。”

凝心聚志,轉動“內生引擎”

物質貧困易解,精神貧困難除。

這一點,該縣達權店鎮石船村張灣組的63歲的張道香深有感觸。

“前些年,俺娘和老伴患病幾乎沒勞動能力,娶媳婦又欠了外債,房子破了沒錢修,最後結婚沒幾年的兒媳又撇下兩個孫子離家出走不給信兒。全家人就破罐子破摔,啥也不想幹,日子越過越悽惶。”回憶起過去,張道香說,“多虧了幫扶幹部給俺加油打氣!”

“有句話說,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生命。像老張這樣脫貧動力不足的,咱得從扶志做起。”石船村時任第一書記鄭衛東介紹,那段時間他和幾個村幹部天天往老張家跑,領着他看、帶着他幹,終於讓老張下定決心走出陰影,用雙手趕走貧困。

種脫毒紅薯、制手工粉條、養豬、養牛、種水稻,針對性的幫扶措施一項項落實,老張一家重新忙碌了起來,家庭收入也隨着“芝麻開花節節高”,現在不僅摘了“窮帽子”,還建了4間兩層的新樓房,兒媳婦也回來了,成了貧困戶爭相學習的脫貧示範戶。

稻蝦共作效益好 楊緒偉 攝

隨着脫貧攻堅攻城拔寨不斷取得戰果的同時,不僅有部分貧困羣衆“坐等靠要”、非貧困羣衆“攀比爭鬧”、少數扶貧幹部“厭懶散拖”等一些隱性問題也日益成爲決勝脫貧路上的攔路虎。

如何解決以上難題?商城縣堅持以問題爲導向,因地因事因戶因人制宜,綜合施策,打出了扶貧先扶志的組合拳:創新理論宣講、文化扶貧,講清政策繪藍圖,讓貧困羣衆有希望;堅持精準幫扶見效果,以今昔對比看變化,讓貧困羣衆有信心;大力弘揚敢幹、苦幹、實幹、巧幹的黃柏山精神,讓貧困羣衆立志氣;學習焦裕祿同志的“三股勁”,獎優罰劣強督導,讓廣大黨員幹部有擔當;動員社會各界齊參與,樹立導向聚合力,讓脫貧攻堅有支撐。

該縣還以精神扶貧、扶貧扶志爲切入點,在全縣廣泛組織開展“紅旗引領扶貧路”專題創評活動,通過脫貧、扶貧、帶貧、文明、奉獻五類“紅旗標兵”的“創、比、評、獎、學”,變“扶志”爲“聚志”,樹立脫貧攻堅“風向標”,充分激發了貧困羣衆、扶貧幹部、帶貧主體、愛心人士和非貧困羣衆共同投身脫貧攻堅的強大內生動力,有力推動了脫貧攻堅工作。

“紅旗引領扶貧路”專題創評活動以身邊人教育、影響、引領身邊人,轉動了廣大黨員幹部羣衆投身脫貧攻堅的“內生引擎”。該縣湧現出各類“紅旗標兵”2000餘人,建成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達標村197個、示範村100個、美麗鄉村示範村居536處,以及22個“四位一體”示範村,2018年收到社會扶貧捐贈2200多萬元。

美麗鄉村入畫卷 廖 煜 攝

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變“要我脫貧”爲“我要脫貧”,在商城這片紅色土地上,血脈深處傳承的那種激越豪情,正以另一種方式,點燃了跨越發展的激情歲月,照亮了這個老區縣脫貧攻堅、全面小康的現實路徑,譜寫着精準脫貧、鄉村振興的時代華章。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