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梯田是六盤山人長期與乾旱做鬥爭的過程中總結出來的農耕智慧。78歲的蒙昌賢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梯田建設者之一,至今仍堅持使用牛耕。他和眼前的這塊田地,像老友一樣,互相熟悉,彼此信賴。

西吉縣宣傳部新聞幹事戴輝曙,這些年來一邊走鄉串戶尋找新聞素材,一邊蒐集即將退出歷史舞臺的農耕用具。幾個月前,他終於將多年的心願付諸現實,建成了一座120平方米的農耕民俗博物館。

西吉縣是馬鈴薯種植大縣,王繼強是馬鈴薯種植大戶——他種的不是食用馬鈴薯,而是種薯。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一顆土豆在到達餐桌前,大都經歷了5次種植。在技術專家蘇林富的幫助下,王繼強的種薯事業迎來了大發展。

種藥材種植者李文德有過一段不堪的打工經歷。揹負着鉅額債務漂泊他鄉時,他想起了幼年跟父親一起種植黃芪的往事。回到家鄉後,他以黃芪爲突破,重振人生,帶領全村人一起種植起了藥材。

彭陽縣的楊忠是新型農民的代表。依靠機械化作業,他流轉了2000畝土地,種植了萬壽菊、玉米、土豆、小秋雜糧等多種作物。他有自己的農耕哲學,信奉多種經營,不想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

從傳統牛耕到全程機械化作業,從單一作物到特色種植,六盤山人賦予了這片土地更多的可能性。

在他們眼裏,黃土高原的底色不是土黃,而是金黃,那是豐收的顏色,也是喜悅的顏色。

編輯:馬文偉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