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清史故事丨大臣以死谏君 希望骂醒道光 为何最后道光却毫不知情

《清史故事》122

在三十年前的林清事变中,天理教徒突进内城时,当时还作为皇子的道光帝以一人之力,在养心殿外举枪射击,力却众敌,大有古时候皇帝出巡,储君监国之风,何等勇猛无畏。嘉庆在事后封绵宁为“智亲王”并秘密立为太子,最看重的其实还不是他的智慧,而是他所展现出来的勇气,一夫当关,虽千万人吾往矣。

因为在那个社会风气逐渐沉沦,官场因循怠玩的时代,嘉庆迫切地需要找到一个坚定的改革者,有足够的勇气和能力领导大清进行一场变革,从泥足深陷的境况中抽身出来。那时候嘉庆看着年轻的绵宁,就在他身上发现了这种自己所不具备的素质。

然而在三十年之后,道光的表现恐怕会让自己的父皇大失所望。多年的帝王生涯,磨平了道光身上的棱角,君臣上下互相配合粉饰太平,把道光变成了一个畏畏缩缩的油腻中年人,就像把头埋进沙子里的鸵鸟,逃避自己不敢面对的现实,王鼎的谏言便是其中之一。王鼎无奈以死谏君,则是想制造一场官场大地震,把还沉浸在温暖沙丘中的道光给震醒。

按照王鼎最初的设想,以他大清宰辅的身份,等尸谏的消息一传开,必然引发朝野的滔天舆论。届时道光皇帝便无法再回避他的谏言,无论是对五口通商和议,还是对林则徐的处分,都会给全天下一个交代。然而,王鼎还是低估了穆彰阿在朝廷中的能量。

由于王鼎自缢之后,无法再干预后续事态的发展,结果剧情没按着他的剧本来演,他的舍命一击,被穆彰阿硬生生掩盖了下来,并消弭于无形。这起事件中有两位关键人物,一位是我们在前面提到的张芾,另一位是后来继续搅动晚清政局风云的人物——陈孚恩。这两人在当时都是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备受其宠信。

按照清朝皇帝的工作日程安排,每天都必须要召见臣工,在军机处成为定制之后,每天召见的第一批必是军机大臣,因为军机处的事务最为紧要,因此要放在最前面处理。皇帝召见军机大臣的时间大概在辰时,因此军机大臣一般在天亮前就要抵达军机处,做好进见皇帝的准备。

陈孚恩当时为军机章京,即在军机处的普通办事职员。在王鼎自缢那天,陈孚恩见所有军机大臣中只有王鼎未到,联想起前一天王鼎刚在大殿上苦谏道光,陈孚恩猜想必有变故,连忙赶到王鼎家中。陈孚恩进门后,发现王鼎家人乱作一团,他的尸体还未解下。陈孚恩命其家人解下王鼎尸体后,在他衣带中找到了那封弹劾穆彰阿的遗疏。据《庸庵笔记》记载,陈孚恩得此疏后反应非常迅速,拉着王鼎的儿子王沆与他分析利弊:

“上方怒甚,不愿再闻此言,若奏之则尊公恤典也不可得,而子亦终身废弃。子而犹欲仕于朝也,不如屏此疏勿奏,且可为尊公邀优旨,子其图之。”

此时穆彰阿的另一位门生张芾亦登门造访,张芾是王鼎的陕西老乡,与陈孚恩一起劝王沆将其父遗疏销毁。王沆抵挡不住二人的威逼利诱,答应让陈孚恩另写一封遗疏,说王鼎因急病而死。

“孚恩代为改草遗疏,以暴疾闻。上震悼,命成郡王奠茶酒,晋赠太保,入祀贤良祠,孙三人皆俟及岁时带领引见,饰终之礼隆焉。”

掩盖遗疏的结果,对王鼎家族而言,是王鼎本人得到了优厚的身后恤典,并且荫及子孙,光耀了门楣;对穆彰阿而言,是虚惊一场,躲过了一劫;对陈孚恩而言,完成了职业生涯中第一次政治投机,有了对穆相的“救命之恩”,往后的仕途一帆风顺,迎来了其职业生涯中的第一次小高潮。

但对王鼎本人来说,他为唤醒闭目塞听的道光,为坚守自己的理想,舍弃生命所写下的这出悲剧剧本,竟被自己的仇敌和至亲一起导成了一出大团圆喜剧,清朝君臣仍在这一团和气中继续沉沦。王鼎若能泉下有知,必为虎父有此犬子而不得瞑目。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