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贊·科普中國”活動已連續舉辦三屆,每一屆都會讓大家認識到這樣一羣人,他們有的是科學家,有的是醫生,有的是教師,有的是營養師……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科學傳播人物。他們在各自的領域中爲科普發光、發熱,積極面向社會公衆開展科普創作,傳播科學權威的科普知識,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傳播科學內容。接下來人民網科普中國將從物理、醫學科普、食品健康、科普教育等領域回顧前三屆“典贊·科普中國”中民衆關注度較高的“十大科學傳播人物”獲得者。

  “典贊·2017科普中國”十大科學傳播人物(翁奇羽/人民網)

  物理領域

  晦澀難懂的物理學知識在他們的詮釋下變得生動有趣,他們研究得了高尖精的技術,也能深入淺出,爲大家呈現了物理的魅力、知識的美好。

  張雙南

  積極進行線上線下的科普創作及傳播,榮獲“2017年十大科學傳播人物”

  張雙南

  張雙南是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擔任2016年9月發射的天宮2號“伽馬射線偏振儀”和2017年7月發射的慧眼HXMT天文衛星首席科學家。在工作之餘,他積極地進行線上線下的科普創作及傳播,爲公衆開展專題科普講座,撰寫了大量科普文章,作爲嘉賓參與央視多個科普欄目的錄製,其在科普領域取得的成績,被媒體大量報道,並受到了公衆的普遍關注。

  李淼

  讓物理變得生動有趣,榮獲“2015年十大科學傳播人物”

  李淼

  李淼是中山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研究院院長,在網絡上擁有幾十萬的粉絲,從博客“閒談物理”到微博再到專欄文章,唯一不變的是他用講故事甚至是談八卦的方式講科學道理,用一種生動有趣的口吻談物理。他出版的《三體中的物理學》從科幻出髮帶領讀者領略有趣、深邃的物理學,另一部科普作品《越弱越暗越美麗》則從生活的最細微處着手,講述物質世界中簡潔又美麗的法則。他讓公衆看到了物理學家感性、多情的一面。李淼,用才情爲科學代言。

  醫學傳播領域

  醫學知識向來爲人關注,有這樣一羣醫生,他們在治病救人之餘,積極傳播醫學知識,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演繹疾病的來龍去脈,幫助大家防患於未然。

  王韜

  發起“達醫曉護”全媒體醫學科普品牌,榮獲“2017年十大科學傳播人物”

  王韜

  王韜是中國科普作家協會醫學科普創作專委會主任委員、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急診部主任,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發表平臺包括國際權威期刊《柳葉刀》,撰寫科普文章200餘篇,主編科普著作4部,發起了“達醫曉護”全媒體醫學科普品牌,曾獲上海科技進步獎、中華醫學科技獎、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金獎,也是上海科普教育創新獎“傑出人物獎”獲得者。

  繆中榮

  推出熊貓醫生科普漫畫系列,榮獲“2016年十大科學傳播人物”

  繆中榮

  作爲我國腦卒中防治領域的著名專家,繆中榮教授深知腦卒中防治重在預防和科普。2016年3月份,繆醫生和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何義舟醫生合作,在微信公衆號“小大夫漫畫”上推出熊貓醫生科普漫畫系列,每天推出一期,利用現代便捷的互聯網和微信交流平臺做全科醫學公衆科普,每天一期漫畫科普,受到讀者的一致好評。

  “典贊·2016科普中國”十大科學傳播人物(北京科技報供圖)

  食品健康領域

  民以食爲天。圍繞“喫”的話題層出不窮,“喫什麼?怎麼喫?”成了現代人的飲食焦點。而這些“傳播人物”身體力行,告訴你如何喫出健康、喫出活力。

  範志紅

  以最健康的方式詮釋“喫貨有道”,榮獲“2015年十大科學傳播人物”

  範志紅

  範志紅是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哪裏有食品謠言,哪裏就有範志紅“戰鬥”的身影。她出版的食品營養科普著作,從營養專家、消費者的雙重立場出發,結合專業知識和生活經驗,解答了大衆關心的日常飲食問題。從大蒜到植物油到關東煮,從天上飛的地上跑的到海里遊的,她將食物裏的營養知識娓娓道來。她還身體力行,以最健康的形象示範“喫貨有道”,潤物細無聲地促使人們在飲食習慣上做出改變。

  顧中一

  致力於營養科普工作,榮獲“2017年十大科學傳播人物”

  顧中一

  顧中一是註冊營養師,中國營養學會營養科學傳播獎獲得者,清華大學公共衛生專業碩士,微博2015十大影響力醫療大V,著有《顧中一說: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喫》等科普書籍,致力於營養科普工作,並作爲第一作者發表有關社交網絡科學傳播的評論文章《社交媒體時代的疫苗危機》。2017年底,他在微博V影響力峯會主會場、中國健康傳播大會進行了演講和科學傳播心得分享。

  科普教育領域

  科普教育任重而道遠,他們相信,只要將科普的“種子”種在每個人的心間,總有一天,這些科學知識會“開花結果”,作用於人們的生活中。

  歐陽自遠

  做研究時不忘科學傳播,榮獲“2016年十大科學傳播人物”

  歐陽自遠

  歐陽自遠是中國月球探測工程的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被譽爲“嫦娥之父”。在忙碌的科研工作之餘,歐陽自遠一直堅持作大量科普報告,其聽衆層次多樣,報告富有感染力,受到了各年齡、各階層聽衆的歡迎。在他看來,做好自己的研究是科學家的天職,做科學傳播也是科學家的使命。

  孫怡(小雨姐姐)

  24年中爲孩子們講了科普故事近萬個,榮獲“2017年十大科學傳播人物”

  孫怡(小雨姐姐)

  孫怡是北京人民廣播電臺主持人,在從業的24年裏,她爲孩子們講了近萬個故事,熱情地致力於對青少年進行普及科學知識的事業中。她不僅講科普故事、創作科普童話,還演出兒童科普故事會,特別是熱情地爲殘障兒童和紅絲帶的孩子們演出。她根據殘障兒童的不同特點製作動畫,設計不同的互動環節,用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多媒體形式傳播科學。

  “典贊·2018科普中國”將於2019年1月中旬在北京舉行,現場將揭曉2018年度“十大科學傳播人物”,今年的“十大科學傳播人物”又會花落誰家?敬請期待!點擊閱讀原文,立即報名吧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衆號“人民網科普”。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