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金鍚

中國古代的文人喜歡植物來形容人的高貴品格,比如大名鼎鼎的“歲寒三友”,亦或者是“花中四君子”。歷朝歷代不少文人通過作詩寫文讚賞植物,來表達自己對道德風骨的理解。

但是用動物比喻品格就感覺差了很遠,比如狗是忠誠、牛是勤懇……說了半天好像於風骨沒有半毛錢關係,很少有文人用筆墨歌頌這些人類的朋友。

可牛畢竟是耕地的,狗是看家護院的,這些伴隨人類生息繁衍幾千年的動物自有他們的內涵。再比如尋常不過的魚,正是以它們爲媒介發生的故事,更能活生生體現出名譽和操守,比寒雪中傲立的植物更加生動、更加形象。

一、喫魚我自己買

公儀休在魯國是個學識非常淵博的人,後來因爲才學優異當上了國家宰相。他非常愛喫魚,酷愛到魯國權貴階層都知道這件事。

有一天,公儀休正在和自己的學生討論知識,有人上門送來了兩條鮮活的大鯉魚。公儀休婉言謝絕了,說:“喫魚我可以自己買。”

學生不解地問:“老師不是非常喜歡喫魚嘛,現在有人送來了,您爲什麼不接受呢?”

公儀休說:“正因爲我愛喫魚,所以才堅決不能收人家送來的。‘禮下於人,必有所求’,他有求於我,所以才根據我的愛好來送禮。如果我因爲兩條魚就收下,那麼明天他就會送給我玉製的魚盤,後天就是金子雕刻成的魚形物件……如此下去,喫了人家的、拿了人家的,就只能乖乖爲人家辦事,這樣就難免會觸犯到國家的法律。

如果因爲犯法成爲了罪人,不再是宰相,那他還會再送魚給我嗎?我還能快快樂樂地喫魚嗎?所以我就是再喜歡也堅決不能收。宰相的俸祿足夠自己買魚的開銷了,想喫魚就自己買,這樣不是一直有魚喫嗎?”

學生聽了點點頭,“送禮的人投您所好,就是爲了達到他的目的。如果因爲是自己喜愛之物就收下的話,難免會被別人所左右,毀了一生名譽,老師您做得對。”

二、我是傲嬌的菜一品

某天,揚州的鹽商給王安石家送來了兩車黃花魚。因爲王安石當時正在宮裏議事不在府內,所以王夫人只好代夫迎客。

有人看到這裏相信一定會笑:王安石作爲宋帝國的宰相,公職人員工資最高者,會缺兩車黃花魚?還有那些鹽商也是,作爲當時最有錢的職業之一,怎麼送禮會如此寒酸?難不成每個魚肚子裏都藏着黃白之物?

其實還真不怪這些商人,因爲王安石本人對私生活有着近乎嚴苛的標準。比如他早年間在樞密使韓琦身邊當祕書。那時候官員間宴飲成風,大家都很珍惜這種“團結同事”的機會,尤其是韓琦那個級別的,基本都是控制國家中樞的權勢人物。很多人擠破腦袋都沒辦法進去,可是暢通無阻的王安石卻壓根沒在宴會上露過面。

這讓韓琦一度懷疑王安石這小子是不是看不上我們這幫老頭子,天天去青樓與小姐姐們談心去了?其實王安石下班回家就研究佛、道、儒三家著作,爲日後躋身“唐宋八大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還有王安石雖然也清廉卻好懟人,上文提到的公儀休遇到送禮的還知道“婉言謝絕”,而王相公則直接開啓“懟天懟地懟空氣”的模式。比如有一次大夫查出他患有氣喘病,開出的藥方裏有一味紫團山人蔘。我們雖然不知道這紫團山人蔘到底是什麼人蔘,但聽着一副高大上的樣子。

這種人參在當時宋朝的京城也買不到,碰巧有位官員聽說此事,就送了一些過去。他知道王安石平日非常牴觸禮錢往來,就說:“這是治病的東西,健康要緊不必拘泥於小節。”

而王相公則說:“這什麼破人蔘我一輩子沒喫過不也活到現在了?!你的意思是我不喫它就得死嗎?”

拉回正題,結合上面兩件事我們有理由相信,那些揚州的鹽商或許就是專挑王相公不在府邸的時候纔敢前來送禮。話說王夫人看着這兩車黃花魚納悶,問到:“你們這是何意啊?”

商人們回答:“宰相也不喜錢財讓我們沒有了用武之地,不過我們發現他最愛喫黃花魚,所以特意選了一批上等的,送過來表表心意。”

王夫人驚詫地問:“黃花魚?!我和他一起生活三十多年了,我怎麼不知道他愛喫黃花魚?!”

商人們也很納悶,說:“不會啊,上次宰相到揚州視察,我們請他喫了一頓飯。席上他只喫了眼前那一盤黃花魚,其餘的菜他看都沒有看。”

王夫人聽了哈哈大笑,說:“如果你們把黃花魚換成青菜,他也只喫青菜。”

原來王安石爲了推進自己的變法日理萬機,喫飯這種不可或缺的雜事則能簡單就簡單,這樣節省下來的時間可以用於工作。所以喫飯也只喫眼前那一道菜,這樣下來時間耗費最短。

在宋朝一品是榮譽頭銜,實職最高的宰相也只是正二品。因爲王安石喫飯只喫一道菜,在那些享受生活的同僚眼中屬於異類,於是政敵們揶揄王相公爲“菜一品”。爲顯自己文化水平高,他們將綽號改成不那麼難聽的“一品宰相”,卻無意間彰顯了王安石的偉大。

之所以出現這種事,歸根結底是因爲宋朝沒發明餐桌上的轉盤!

三、我懸魚乾在房檐

東漢時期,有一個叫羊續的地方官,曾做過廬江、南陽的太守。他一世清貧,對請託受賄、以權謀私這一套從未染指,所以有時開銷一大家人就喫不上飯了。沒飯喫就得找飯轍,幸虧上班的地方離河水比較近,所以羊續不忙的時候就去河邊釣魚。

碰巧當地有一個年輕的釣魚高手,一會兒上鉤一條,過一會兒又上鉤一條,速度比別人快得多。着急喫飯的羊續請教年輕人:同樣都是釣魚,爲啥只有你能獨秀?

高手回答:釣魚最重要的就是心靜,心裏想着魚卻要不動聲色。其次是地點,在光亮比較強的地方纔能釣到容易上鉤的魚。什麼魚容易上鉤呢?當然是最貪婪的。

因爲它們不願意到更昏暗、更偏僻的地方去覓食,不願自食其力。看見魚餌就容易讓自己喪失判斷力,爲了喫就不再操心是否安全。

過了幾年,那名釣魚高手因爲舉孝廉制度當上了官。又過了幾年,那名釣魚高手因爲拿人錢財替人消災而觸犯刑律,後被判處極刑。行刑前幾日,羊續特意看望了他,高手悔不當初地說:“我善於釣魚,卻忘記自己也有魚的秉性,會被別人利用。”

這件事深深震撼了羊續,他出任南陽郡太守後對官員奢靡成風,託請送禮這種事情非常不滿,決定從自身做起,扭轉這種風氣。

下屬們看到堂上坐着一位油鹽不進的太守,心情自然是可想而知。既然領導不喜錢財,那總有興趣愛好吧。有一個下屬打聽到羊太守經常去釣魚,天真地以爲他愛喫魚,就送來一條南陽當地特產的白河鯉魚。下屬一是誇耀鯉魚味道鮮美,二是再三重申魚是自己釣的,沒花一分錢。

羊續又不是傻子,當然知道對方是什麼意思。如果一條魚都不收,駁了下級面子將來工作不好交流;如果收了,會引發別人紛紛效仿。羊續再三推脫之後只好把魚收下,卻沒有送到廚房,而是等人走後掛到了自家的房檐下。

過了幾天,那人又來。神奇的是,這次送了一條比上回還大的白河鯉魚。羊續把他引到房檐下,說:最近不喜歡喫魚了,上次你送的都曬成魚乾了,這次麻煩你把兩條都拿走吧。

此事傳開後,南陽郡的百姓紛紛稱讚,封羊續爲“懸魚太守”。羊續懸魚拒禮這件事是對送禮者的不責之責、不辱之辱,是明智之舉。後世很多文人都作詩作詞表達對羊續的崇敬,比如明朝的民族英雄于謙曾經寫到過:喜剩門前無賀客,絕勝廚傳有懸魚。清風一枕南窗外,閒閱牀頭幾卷書。

儉以養德,吉慶有餘。一條魚引發的幾則故事不僅展現了古人的風骨,更是現世的楷模,比深冬中的梅花、筆直挺立的松竹更加真實,更加接地氣。

參考資料:

《廉潔品質培養與教育》

《王安石傳》

作者:李金鍚

版權聲明:本文由「魚羊祕史」原創制作,並享有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