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陽光小房子

丹尼爾.戈爾曼說過:情緒失控具有嚴重的危害性,就像脫繮的野馬,會把主人置於死地。

前段時間一位孕媽媽就因爲情緒失控,做了一件可能她這輩子都不能原諒自己的事。

這位媽媽在輔導孩子作業時,發現孩子總是不用心,情緒一上來就沒有摟住,體罰了孩子,並且毆打的是孩子的頭部。

第二天凌晨,兒子突然開始嘔吐,家人將其送到醫院,之後被宣佈治療無效,離開了這個世界。

法醫鑑定後發現,孩子的死亡是因爲頭部多次遭鈍物擊打,造成了蛛網膜下腔出血後嘔吐,之後誤吸引起了呼吸道阻塞,最後窒息死亡。

現在,這位母親已經被判刑。

相信這個世界上多數母親都是非常愛孩子的,這位母親一定也是如此,不然就不會陪寫作業,還那麼着急上火的。

身爲父母,倘若容不得孩子不聽話或是犯錯,動不動就情緒失控,真的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孩子在安全的環境和平和的狀態下,纔會願意去學習,去探索,而倘若有這樣情緒不穩定的父母,他們很難成爲一個優秀的人。1

在不少人心目中,演員孫儷算是一個好媽媽了,她曾經在微博裏寫道:現在拍戲錄音師都會表揚我,嗓門變大了,有穿透力了......爲什麼進步那麼大,是媽媽的應該都懂,還不是這7年練出來的。

說這句話是寫給自己的,可見她也曾經在養娃的過程中,生氣過,大吼過,崩潰過。

越來越多人認同,父母的情緒,會決定孩子的性格,甚至能決定孩子的命運。

不得不承認,養育孩子的確需要很多很多耐心,孩子在的地方就是各種意外的現場,可父母畢竟長於孩子,不管是力氣、情感包容度等方面,要優於孩子,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大人,不然就是沒長大的孩子。

曾經一次在餐廳裏喫飯,遇上一對小兩口帶着他們的女兒進來了,孩子大概4歲的樣子。

他們坐定後就開始閒聊,不一會服務員端上了菜,正在手舞足蹈說話的女兒一不小心,弄撒了盤子裏的菜湯,燙到了胳膊,也撒得一桌子都亂七八糟的。

突然見到這位母親大吼起來,你怎麼回事,剛給你買的好看的裙子,就被你弄髒了,一會怎麼玩?

孩子完全被嚇呆了,剛開始是震驚,反應過來之後就大聲的哭起來了,還會時不時的看看媽媽。

大概是媽媽也覺得自己有些過分吧,過了幾分鐘後,趕緊哄孩子,哄不成又威脅孩子不要再哭了。

女孩膽怯的看了看媽媽的臉,便強忍着哭,眨巴着眼睛,內心的委屈還寫在臉上。

不少父母會認爲孩子犯了錯,就該立刻教訓教訓孩子,跟孩子發脾氣,是爲了讓她長記性。父母在發脾氣時候,因爲腎上腺激素迅速增多,極有可能發展成體罰孩子的行爲。

打罵孩子的行爲,多數時候並不能讓孩子認識到錯誤。當父母冷靜下來之後,還會內疚不已。2

日本有部電影叫《你是好孩子》,劇中一個母親在外對別人很好,很溫柔,可是一到家就像變了一個人,她對自己的女兒特別兇。但凡女兒做錯了一點小事,就一定會招來一頓毒打。

小女孩穿衣服穿錯了,媽媽立馬就對這孩子的頭就是一巴掌。小女孩玩耍時候不小心弄翻了一杯牛奶,不僅要被打一頓,媽媽還會惡狠狠的丟下一條毛巾,然後冷冰冰的就走了。

女孩出去玩,都是扭扭捏捏的,她怕把衣服弄髒,怕說錯話,怕做錯事,她最怕的就是惹媽媽生氣,因爲生氣的後果就是嚴重的體罰。

而這位媽媽也並沒有很好過,她經常在狠狠揍完孩子之後,把自己獨自鎖在房間裏哭着說,對不起,只是從來沒有讓孩子聽到過而已。

女孩的媽媽從小也經常被自己的父母體罰,她的胳膊上總是帶着一個手錶,就是爲了掩飾那塊的傷疤,一塊用菸頭燙的傷疤。

心理學家發現,在兒時形成的傷痛記憶會被儲藏在人的潛意識裏,而當遇到和此前一樣或是類似的情景時,便會觸碰到這塊記憶,這時人的潛意識就會自動開始發揮作用。

簡單的說,如果從小父母對自己的管教就是發脾氣和體罰,那麼這個人會以爲處理錯誤的方式本該如此,於是就不自覺地繼承下來了。

原生家庭的確會對人的行爲產生影響,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會有代際傳遞效應,因爲自己是被揍大的,自己有孩子時候,很有可能會採取同樣的方式對待孩子。3

演員陳喬恩曾經在節目裏講過她的經歷,她小時候非常害怕媽媽,因爲她不知道什麼時候,媽媽就會過來揍她一頓,她那時候聽媽媽走樓梯的聲音,嚓嚓嚓,越來越近,她感覺就是魔鬼來了。

當她媽媽聽到女兒的這段話前,她並沒有感覺到自己的教育方式有什麼不妥,她說到:那個時候,我覺得我們的責任就是你要把功課弄好,把書讀好,就這樣。那你沒有做好這些事,就打。

在陳喬恩的媽媽眼中,發脾氣或是打孩子能夠讓孩子聽話,懂事,所以她纔會堅持貫徹自己打罵孩子的政策。

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中質疑過一個觀點,想讓孩子表現得更好,就要先讓他感覺糟糕。被打罵的孩子,並不是真正的聽了父母的話,只是被父母的力量和權力震懾到了,恐懼攫住了他們。

父母發脾氣孩子必然會害怕,倘若加上打孩子,孩子會覺得沒有尊嚴。被打罵後,孩子往往不會言聽計從,反而會跟父母爭執,或者是報復父母,更嚴重的可能會認爲自己沒有價值。

著名作家劉墉曾經講過自己是如何促進孩子學習的方法,真的是讓人眼前一亮。

劉軒中學時候學習成績很不好,考卷上的選擇題他都選C,整天喜歡做白日夢,十分的調皮,最大的夢想就是做個賽車手。

劉墉就跟他兒子說,如果你考試能夠考0分,那麼你想幹什麼我都同意。於是劉軒就努力的朝0分努力,結果他發現就算是考試隨便寫,也總是考不到零分。

爲了得到0分,他努力的記憶和理解課本上的知識,終於最後取得了自己想要的成績。

這時,他才發現爸爸的方法,不僅讓他掌握了知識,還從不同的角度激發了他的學習興趣。

其實在打罵之外,有太多的可以讓孩子變得優秀的方法。但依然有太多父母有路徑依賴的慣性行爲模式,使用打罵讓孩子在短時間內屈從,可結局往往是孩子怕父母,卻並不敬愛他們。4

盧梭說過,世界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對孩子而言這三種方式中最可怕的就是發脾氣了。

曾經有一項針對全國32個省市的7000多位家長進行了問卷調查,數據顯示,64%的家長不知道用什麼方法教育孩子,55%的家長表示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由此可見,在漫長的養育過程中,多數父母都有情緒失控的時候,吼叫打罵孩子的情況並不少見。

做父母不易,但不管是什麼理由,都不該用吼叫和體罰的方式對待孩子。

有些父母對待情緒的方式就是忍,“忍”在心理學的術語是表達抑制。

相關研究顯示,在忍的時候,大腦掃描的結果是,忍的腹內側眶額皮質有顯著的激活。簡單說來,大腦依然認爲當前的情緒是負面的,這種負面的情緒還保留在人的身體裏。可見,忍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方法。

那麼在看到孩子不聽話時,犯錯時,該怎樣調節自己的情緒呢?

首先,承認和接納自己的情緒

如果孩子放學回家,不好好寫作業,你看着心裏有氣,你要快速的覺察道自己的情緒,承認它,並且接納它。

當你看到自己的情緒時,情緒反而不會在體內暗潮湧動了。這時你可以找別人輔導作業,也可以自己先躲開現場,去處理好情緒。

其次,認知重評能夠幫你調節情緒

認知重評,就是說我們解釋事情的方法本身是可以改變的。

不同的兩個人回家看到自己孩子在潔白的牆壁上畫了一隻烏龜,其中一個覺得太有創意了,而另外一個卻覺得孩子把牆壁弄得亂七八糟,內心自然一團火。這個中的差別就在於如何解釋這件事。

認知重評就是讓我們用不同的角度,再去思考一次當下惹你生氣的這件事。比如孩子不肯寫作業,你先別忙着生氣,你想想想孩子是不是遇到了什麼困難,是身體不舒服,還是題目太難了,大腦開啓了理性思考之後,你便不會那麼衝動了。

任何人都會有情緒,因爲情緒是有利於生存的,父母也很難做到永遠不發脾氣,因爲永遠不發脾氣的人是不真實的。

父母可以承認孩子有某些行爲或是表現時,自己是無法接受的,是有情緒的,但對孩子管教的方法應該是和善與堅定的,因爲這種方法既尊重孩子,又尊重自己。

漫長的養育過程,是一條自我修行的路,沒有誰一開始就會做父母。養育本該是親子之間互相滋養的過程,雙方都該是輕鬆的快樂的,而過程中只有能夠好好調控好情緒,才能和平相處,共同進步。

願做父母的我們都能成爲調節情緒的高手,溫柔的牽着孩子的手走向美好的未來。

(本文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