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銀行家》“父子稿”僅冰山一角,學術圈腐敗比想象的嚴重得多)

開年後國內學術圈頗不平靜,核心期刊《冰川凍土》上吹捧“導師崇高感”和“師孃優美感”的論文剛引爆互聯網,前金融類核心期刊《銀行家》就緊隨其後,被爆開設“父子專欄”。

去年年初演藝明星翟天臨一句“不知知網”曾引發高校論文審查地震,如今的《冰川凍土》與《銀行家》又讓人大跌眼鏡,學術論文的亂象可能比普通人想象的要嚴重得多。

中國新聞週刊通過採訪順理髮現,《銀行家》所展現的問題恰如冰山一角,更多的深層次問題還在水面之下。

“父子專欄”的是與非

王松奇近日深陷輿論漩渦,原因是1月15日被曝光其主編的《銀行家》刊發了他本人的書法作品,和他兒子王青石的文章,至今已有數十篇。

此前媒體報道顯示《銀行家》屬於北大核心期刊,對外的宣傳口號是“聚焦業內發展的鏡頭,瞭解國外動態的窗口,反映中國國情的陣地”。

但查閱中國知網可以發現《銀行家》現在已經不是核心期刊,一位期刊領域的資深人士告訴中國新聞週刊,早在2017年《銀行家》就已經不在覈心期刊的目錄中。

據瞭解,《銀行家》雜誌社已於去年5月份轉入山西社科院主管。

尤爲惹人注意的是,王青石2006年首次在《銀行家》發表散文和詩歌時年僅10歲,王松奇本人還在期刊上發表《爸爸的話》,推介兒子新書。

《爸爸的話》中王松奇記述了兒子不同時期的求學經歷:人大附小求學受欺負後報跆拳道班,小學出版第一本書,高中在美國求學持之以恆地寫作。但這些與金融、銀行毫不相關。

在王松奇眼中,兒子無疑是非常優秀的,但一家專業金融領域期刊發書法作品和詩歌散文,而詩歌和散文又是主編兒子所寫,主編還在期刊中推介兒子新書,這種做法無論如何都不能讓人信服,由此種種質疑紛至沓來。

他也曾在一篇文章中自問算不算“以權謀私”,但經過思考後王松奇說了這樣的話:

“我連續三期甘冒風險刊登我兒子王青石的文章,實際上就是要顯露一種所謂‘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的處世姿態和不拘俗套,文章至上的辦刊理念。”

而新華每日電訊認爲,通過文章檢索可知,王松奇對他兒子的評價恐怕是言過其實,而且該期刊版面緊張,審覈時間長約兩個月,有“以權謀私”的嫌疑。

王松奇是這樣解釋的:《銀行家》有個《文化休閒》欄目,主要刊登各種詩歌、書法、繪畫、回憶錄等作品。“所有的稿件都有專門的團隊策劃、審稿”,刊登他及其兒子的文章沒問題。

王松奇的妻子劉女士也對媒體說,“(兒子)發的不是論文,是散文,誰都可以發”。

王松奇“父子專欄”一事在《銀行家》及山西社科院內部都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銀行家》雜誌社的一位工作人員1月16日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表示,要用歷史的眼光去看這件事,其實這件事是很久之前的事情,但現在被翻了出來。

“之前開辦這些欄目,雜誌社也要生存經營,在當時看是合理的,至於發表主編兒子的文章,他認爲只要文章質量好也沒問題。”

當記者提出要採訪王松奇本人時,他表示王松奇之前已經回應過媒體了,認爲“舉賢不避親”,再有現在內部已經開始整頓調查處理,再接受採訪可能時機也不合適。

王松奇曾是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的黨委書記,據後來山西社科院紀委的一位負責人稱,《銀行家》現由山西社科院主管,山西省社科院和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所共同主辦。

上述《銀行家》雜誌社工作人員稱,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所其實就是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

該所內部人士張彥軍告訴中國新聞週刊,其實王松奇本人的研究水平還不錯,但他認爲做事“不能給自己埋雷”,否則不管過多久雷總有爆的一天。

“你設置欄目發文章也可以,但首先保證的刊物的質量和水平,不能影響刊物的聲譽,”不能有“以權謀私”的嫌疑。實際上在經營中,因爲生存設置一些收費的版塊也是可以理解的。

整頓與查處

在王松奇“父子稿”事件出現後,被報道的當天下午,山西社科院對媒體表示,將對《銀行家》雜誌社進行全面整頓,規範制度,完善機制。同時依據相關規定對王松奇進行相應處理。

1月16日,山西社科院紀委的一位工作人員對中國新聞週刊表示,一切調查處理都在推進過程中,都是過去的事情,我們查明也需要一段時間。對此事以後會有通報,歡迎媒體繼續監督。

不管是《冰川凍土》吹捧師父師孃,還是《銀行家》“父子稿”都在學術領域引發了諸多憤怒和不平。

一位北京郵電大學的在讀博士甚至對中國新聞週刊直言,“濫用職權、荒唐可笑,現在學術圈已經烏煙瘴氣的很厲害了!”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李鈺透露,“你不混(學術)圈子就沒有機會,每年四處跑會的人很多,來北京拜山頭的人更多,爲發文章給編輯主編送禮的現象太普遍了”。

想要在覈心期刊發一篇文章是非常難的,而且事關個人前途,不管是評獎評職稱都用得到,爲了發佈文章吹捧主編,甚至稱 “我的主編父親”的人大有人在。

張彥軍以《銀行家》爲例,認爲這反映了文章審稿、錄用機制存在問題,學術期刊錄用文章應該有一套嚴格的,可遵循的標準,而不能僅是主編和編輯部部分人意志的體現。

一位社科領域的教授告訴中國新聞週刊,在覈心期刊中“人情稿”不能說沒有,但如此明目張膽還是第一次見到,應該算是一種“隱性”腐敗。

之前有媒體稱學術期刊已經成爲某些人的“自留地”,這是學術腐敗。而制度反腐專家,中國紀檢監察學院原副院長李永忠則向中國新聞週刊表示,更深刻一點說即學術權力的腐敗。

那麼這種腐敗是如何產生的呢?李永忠認爲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從來源上說,學術權力通常不來自於學術貢獻,也不來自於同行評選,而主要是領導任命;

二是缺乏有效的異體監督。自己主編的刊物不宜刊發自己的文章,否則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誰來監督呢?學術刊物也逐漸墮落爲以學術權力謀取學術私利的領地;

三是“學術批評太弱”,“輿論批評不足”。如果同領域學者和媒體機構能夠及時的批評,那麼涉事主編也會收斂很多,不會如此明目張膽。

李永忠進一步補充說,核心學術期刊很難發生這種難以想象的腐敗,因爲它與金錢、美色和權力不直接相連,值得我們高度重視和警惕,學術領域破除腐敗也應注重“重塑政治生態”。

李鈺認爲,“學術圈子相對封閉,這也是一些人敢於亂整的原因之一”。

更多亂象

學術論文領域的亂象遠不止於此。以核心期刊爲例,因涉及諸多學者研究人員評獎、評職稱的切身利益,商業化頗爲嚴重,收錢發稿現象超乎想象。

多位在讀博士告訴中國新聞週刊,正規的核心期刊發文是不收費的,最多是個版面費用,從來沒有“要好幾萬塊錢發一篇核心期刊的”。

一位國內知名智庫學者告訴中國新聞週刊,在學術領域核心期刊的編輯和主編是真正的“關鍵人物”,能否發文就決定了你的前途命運,決定了你的晉級和評獎。

他進一步補充稱,“主編與編輯資源”太緊缺了,學術圈的人誰都會想認識,即使想花錢發文也是“有價無市”不好找人。

天津高校博士李進(化名)證實了上述說法,“(核心期刊的)編輯們不是普通的編輯,他們都是業內的大牛”,“學術論文早已經淪爲商品,形成了產業鏈”。

1月16日下午,一位北京某科技公司的工作人員申凱給記者發來微信,“現在不建議發《銀行家》,他們要被整頓了”,說着還把有關《銀行家》的報道鏈接發了過來。

這家科技公司號稱能爲人發論文,而且是核心期刊,普通期刊更不在話下。《銀行家》上也是可以花錢發文章的。

中國新聞週刊就此事聯繫了《銀行家》主管機構山西省社科院的紀檢部門,一位工作人員稱,“現在正在查處,如果有你所說的問題,也會一併查辦。”

申凱說他們公司已經存在很多年了,稿件錄用流程是:

提交論文→支付定金→安排審覈→審覈通過相關雜誌社發正式錄用通知書→支付尾款→見刊郵寄。

爲了讓記者相信他們可以發稿,申凱發來了兩張截圖:

一是稿件錄用截圖,截圖顯示他們每一篇論文都是一個訂單,每個訂單都有動態跟蹤;

二是已發表稿件截圖,截圖顯示文章正是發在了《銀行家》上,不過題目和摘要做了模糊處理,打上了馬賽克,並說是保護文章作者隱私;

當記者表示質疑時,申凱說“我們本身就是文化公司,有九本自辦刊物,而且和300多家雜誌社是合作關係”。某金融類核心期刊,有文章發需5.35萬,寫加發需5.95萬。

當記者再次表示怕被騙時,申凱回覆“我們是對公賬戶收款,對公賬戶上工商局備案的,可以查法人信息”。

從申凱的朋友圈可以看到,哲學、醫學、藝術、環境科學、舞蹈教學、體育、數學、化學、教學、金融、法律和經濟管理等十幾門學科核心期刊論文均可花錢發表。

如果有國際學術會議召開,花了錢的文稿也可以被收錄其中。

就在去年11月初,一場國際學術會議在大連舉行,他還在朋友圈宣稱,國際核心學術會議每期收錄的文稿都非常有限,有需要(論文被收錄)的可以直接聯繫他。

申凱自稱衆多核心期刊都可以花錢發表。但具體有多少家目前尚不清楚。不過僅統計其微信朋友圈所展示的,至少囊括20家北大核心期刊,甚至還有國際期刊。

今年年初申凱還在朋友圈曬出了6本國際期刊,“學術價值2篇相當於國內北核,在評職加分、畢業升學、出國留學、申碩博方面可以很好的展現個人成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