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FM·管理一點通

提升時間使用效率的5個建議 來自鳳凰讀書計劃 00:00 14:36

提升時間使用效率的5個建議

職場中,我們都懂得時間的重要性。但上網查資料,一兩個小時也沒找到有用信息;拿出手機聯繫客戶談事情,卻因爲幾條未讀消息而刷起了朋友圈;我們一邊焦慮時間不夠用,一邊做着浪費時間的事情。那麼我們該如何提升時間使用效率呢。《認知突圍》一書總結了幾條實用的建議。

第一條是列出任務條目,明確任務目的。書中建議,你可以把當日重點要完成的任務,條目式地列在某張便籤或手機便籤上,不用做的太細緻,且隨時可增添或刪減,完成一件就劃掉一件。但要注意的是劃掉,而不是直接刪除,它會清晰地告訴你一天內究竟幹了多少事。

第二條是尋找高效時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高效時段,有的人是清晨,有的人是夜晚,在明確了自己的高效時段以後,儘量把每日最燒腦或最希望完美收尾的任務放到這一時段來完成,以保證腦力的高效利用。

第三條是遠離噪聲干擾。你很難對手機的信息提示音充耳不聞,書中建議,你應該選擇儘量安靜且不容易被打斷的環境進行重要工作。比如很多作家在寫作時旁邊都不放手機,這麼做的目的就是讓自己保持長時間的專注,避免思緒被突然扯斷,增加時間的損耗。

第四條是合理利用碎片時間。一天當中我們有很多的碎片時間,比如上下班的路上,午休的時間。你可以充分利用好碎片化時間,做碎片化的事,比如閱讀幾篇文章。這樣可以降低很多大塊的時間損耗。

第五條是減少後臺運行。很多人在工作中遇到困難時,會選擇將其暫時擱置,隨後開始處理一項新的任務。書中指出,由於你刻意迴避困難,每項任務都卡在了關鍵處,哪樣都無法繼續下去,也會因此感到煩躁。書中建議,處理任務時如要選擇暫時擱置,應儘量處理到階段性收尾,以便最大限度地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當前任務中。

互聯網公司3個“大仗的打法”

互聯網行業裏從不缺乏“戰爭”,從最早的千團大戰,到O2O巨頭之爭,再到互聯網出行,這些行業巨頭可以說是踏着無數“屍體”走到了如今。那麼一場大仗,誰能獲勝,是“作戰能力”還是“戰略佈局”?近期,湖畔大學產品模塊學術主任、被譽爲中關村才女的梁寧,從湖畔大學教育長曾鳴的新書《智能商業》中,整理了三個“大仗的打法”。

第一個是網絡協同效應。“沒有網絡協同效應,單靠規模經濟無法形成壟斷。”梁寧解釋說,像京東、美團、唯品會等公司,都在某個品類裏做雙邊市場。做法是快速擴張供給側,用供給能力吸引用戶,形成規模優勢,也擁有了很大的規模。但是,這些公司的需求端沒有網絡協同效應,即使供給端的規模效應再強大,用戶的轉移成本依然很低——就無法壟斷。所以,企業要想打贏大仗首先要有網絡協同效應。

第二是“黑洞效應”。曾鳴曾說:“流量越用越少,數據越用越多。所以曾鳴把阿里設計成了一個巨大的“數據黑洞”。而阿里雲是整個數據黑洞的關鍵一點。

”“盒馬鮮生”就是阿里黑洞效應的產物,亮相一年就盈利,坪效遠超同行。比如盒馬選址一項:淘寶天貓積累了大量的購買客單及快遞地址數據,透視這些數據可以得到目標消費人羣的聚居圈,然後找其中價格合適的場地。也就是說,開店的核心是選址,傳統店面選址還靠站在馬路邊上數人流,找麥當勞、星巴克做對標的時候,阿里是站在雲端選址的。然後,盒馬經營產生的所有的數據,會回到阿里的數據黑洞,做進一步的增強。

第三是“長期”和“終局”思維。梁寧解釋說,公司發展有四種驅動:用戶驅動、機會驅動、資源驅動、戰略驅動。一個公司如果能夠抓住用戶驅動,並抓住一次關鍵機會,那麼就是一次小的成功,比如聚美優品。但它的問題是沒有戰略驅動,因此沒有關鍵資源,所以創業10年之後,依然在辛苦的對抗戰裏。擁有一次增長之後,想要擁有第二條增長曲線。真的要看“長期”、看“終局”,以戰略驅動來辨識和選擇。

危機時代 企業創新面臨的5個趨勢

目前,全球經濟面臨着發展減速的困境,部分學者和企業家在高估困難的時候,卻忽略了對創新的關注。而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教授看來,“越是在困難的時候,企業更應該持續創新,專注於商業模式和技術的發展。”他表示,企業於後危機時代開展創新,應順應五大重要趨勢。《哈佛商業評論》整理了他的觀點。

第一,迴歸實業。現在大量的金融機構倒閉,發達國家都在思考,如何繼續發展一些製造業?如何把金融的發展落實到實業?因爲金融業是建立在其他實業的基礎上。比如英國,過去的國策是不搞實業,只搞金融,現在英國人也開始思考發展自己的實業基礎,這個趨勢正在形成。企業家不能看衰製造業和實業。

第二,低碳經濟正在成爲新的經濟增長點。樊綱教授說,這不是趕時髦,確實是大趨勢,美國、日本把它作爲刺激經濟計劃的絕大部分,日本佔60%,美國佔40%。對於中國企業來講,怎麼分享這個增長點,怎麼抓住這些機遇將是個挑戰,同時也是非常重要的機遇。

第三,新興市場國家在世界市場的地位將越來越大,越來越成爲主要市場。危機之前,新興市場佔40%的市場,危機中受的打擊比較小,而發達國家在衰退,如何抓住新興市場的機遇,是中國企業面臨的挑戰和新機會。比如阿里巴巴的印度業務,在2018財年的營業收入,較上一財年增長73%。

第四,整個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變化,危機成爲了中國企業開始成爲跨國公司的分水嶺。中國有些行業逐步走到了前沿,開始具有了在全球範圍內整合資源的能力,但“這個趨勢不是說大面積形成了,現在只是開始”。

第五,世界消費市場和消費指數的比例關係將發生變化。這主要是由於美國的消費會下降,儲蓄會增長。美國在世界範圍內調整儲蓄率,將降低外部市場對我們增長的支撐力度,我們需要通過國內消費市場的開發,來彌補增長的不足。

基因編輯將爲全球創造大量工作機會

如今,基因編輯技術越來越頻繁地進入醫療領域,解決了不少人類遺傳疾病的問題。專家預測,基因編輯技術會成爲未來醫療的重要工具,它將爲全球創造大量工作機會。BBC英倫網的一篇文章,分析了這一現象。

文章介紹,英國政府預測到2030年,基因和細胞治療技術將在英國創造超過18,000個新的就業機會。美國勞工統計局也預測,未來在美國,生物醫學工程師的就業機會將增加7%,醫學家的就業機會將增加13%,總共會增加17,500個就業機會。專家還預測,從2017年起的五年間,全球因爲基因編輯技術產生的商業價值,有可能翻一番,達到62.8億美元。

爲什麼基因技術產生的人才需求會這麼大?

文章介紹,全球目前已經有大約 2,700例利用基因治療技術的臨牀試驗。主要是爲了攻克癌症、肌肉萎縮等多種疾病。中國的科學家們也走在基因編輯領域的前列,他們已經用基因編輯技術,治療了86位癌症和艾滋病患者。這些案例背後,是全球各種規模的基因治療公司和醫藥公司,它們都在尋求大量基因治療科學家。

卡洛斯是美國基因與細胞治療學會主席、也是斯坦福大學的遺傳學教授。她認爲,基因治療這些年發展迅速,已經成爲醫學研究和產業發展的一部分。現有的各種基因治療公司,以及整個基因治療產業,都會需要各種學科背景的專業人才。主要集中在遺傳學、醫學、分子生物學、病毒學、生物工程和化學工程等專業。

另一位英國分子生物學家泰勒也強調,基因治療涉及多門學科技術。目前,這一技術大量應用在癌症治療、遺傳病的預防、和輔助生殖技術上。她表示,這些診斷案例已經積累了大量醫療數據,所以,未來一定需要更多分子科學家、工程師、計算機學家,甚至人工智能的幫助,來分析這些數據,完善治療方案。

專業的“遺傳顧問”也將成爲更熱門、需求量更大的職業。專家分析,基因編輯技術和其它治療方式一樣,都存在風險和隱患。尤其涉及到基因改造這樣的關鍵技術,病人和醫生都需要了解更多的基因知識。遺傳顧問,就是解讀遺傳信息、爲醫療人員提供支持和建議,並能引導病人做出最後決定的人。美國勞工統計局已經把遺傳顧問列爲20個增長最快的職業之一。並預測,到2026年,這一職位的需求將增加29%。

如何逆襲成爲高潛力人才?

以通用電氣爲代表的很多國際大公司,爲了能吸引到創新人才,都紛紛將自己的總部遷移到人才聚集區。這表明對於人才的爭奪已經上升到了公司戰略層面。但什麼纔是企業必須要爭奪的“高潛人才”,個人如何成爲高潛人才呢?對此,海爾大學執行校長孫中元在接受“哈佛商業評論”的採訪時發表了他的看法。

孫中元首先談到了自己對中國人才市場的看法。

一是人才的邊界會逐漸消失。邊界消失主要來自於未來企業邊界的消失,未來,每一個企業都應該成爲無邊界的組織,所以對於人才來講,就不再侷限於我一定是這個企業的人才,人才應該是共享式人才。

二是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就業會去選擇創業,或者去一些新興互聯網公司。這會產生兩個後果,一方面是就業困難,另一方面很多企業找不到人才。

三是,組織對於人才適應能力的要求發生了變化。企業過去都注重“短板理論”,應聘者的短板決定了這個人的能力大小,但現在企業看重的是“長板理論”,讓應聘者把他特別擅長的發揮到極至,這可能也是對人才很好的利用。

接下來,孫中元說,高潛人才的核心就是“具備很高培養價值的這些人才”。想成爲高潛人才必須擁有有3個特徵。

一是,具備極強的自驅力。也就是說,過去的高潛人才大多是經過選拔培養出來的,或是在被動的情況下成爲了企業的管理者;但未來的管理者應該是自驅型的,他必須具備自我驅動,不斷學習,不斷革新和成長的能力。

二是,具備很強的魂商。魂商是指智商、情商以外的第三種能力,比如抗壓能力、試錯能力、抗挫折的能力等。“在未來的組織中,員工要面對非常非常多的挑戰。此前,這些挑戰大多由企業承擔,但在未來,這些挑戰將主要由員工來承擔。人才要主動應對這種挑戰,把自己的潛能真正釋放出來,這個過程當中你要面對非常多的挑戰和失敗,需要具備的是抗壓能力,適應失敗巨大的壓力,這樣的話你纔可能在未來職場中走得更快。”

三是,學習能力。無論是行業還是企業,都越來越多強調的是跨界,一旦你的學習能力跟不上的話,沒法接受新的事物,也沒法接受新的思想,最終被時代淘汰。

長按下方二維碼,收聽更多精彩內容

問伴讀君

要讀書,更要發聲!不論你是想吐槽還是有疑惑,有觀點還是想表達見解,都歡迎私信我們暢所欲言,伴讀君每週精選精彩問題彙總。

分享討論

關注鳳凰讀書計劃公衆號,點擊下方寫留言,即可分享精彩讀書感悟。

如果您喜歡本文,歡迎轉發,分享知識是一種快樂。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