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猶“生態活水”澆開“扶貧之花”

客家新聞網 鍾芳億 記者梁晟

立冬過後,暖陽和絢。近日,記者走進江西省贛州市上猶縣梅水鄉園村,一棟棟青瓦白牆的客家民居十分惹眼,行步於瀝青路面的村道上,兩旁翠綠的茶園、整齊的蔬菜大棚盡收眼底……然而多年前,這裏卻是一個“人多田少”,村民都外出“討生活”的“苦地方”。

近年來,在精準扶貧的帶動下,園村已經成爲了旅遊示範村,吸引着一撥又一撥的遊客慕名前來旅遊休閒,村民共享生態扶貧帶來的“紅利”,走出了一條脫貧攻堅加生態建設的路子。

改善環境 增強綠色發展後勁

園村位於陽明湖畔,四面青山環抱,自開展新農村建設以來,村內環境不斷改善,來此旅遊的遊客數量逐年上升。

圖爲上猶縣梅水鄉園村。

可在過去,這裏曾是一個水土流失嚴重的村莊,小流域內共有水土流失面積12.32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導致生態惡化和土地生產力下降,村莊整體環境普遍存在髒亂差的現象,直接影響了鄉村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也嚴重地掣肘了農村和農業經濟的發展,致使羣衆捧着金飯碗卻過着苦日子。

爲徹底改變上猶縣部分村莊環境髒亂差的情況,近年來,該縣把小流域綜合治理與推進以生態修復、水土資源保護、防治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水、垃圾處理爲主要內容的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緊密結合起來,高標準打造秀美鄉村建設點和水土保持生態新村。

通過開展生態修復、河道整治、房前屋後綠化、農村垃圾處理、水污染防治、農田面源污染防治等工作,上猶縣的村莊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小流域面源污染明顯減少。其中園村的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5.3%,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92.6%。2016年,園村生態清潔小流域被評爲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工程,成爲了江西省第一個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清潔小流域建設工程。

生態扶貧 拓寬百姓增收渠道

近兩年,在上猶縣梅水鄉園村,村民之間都流傳着這麼一句話:“要說變化大,就屬老張家!”

這裏的老張指的是園村的張可樹。2014年,由於兒子患有精神障礙,張可樹夫妻年邁,一家被列爲貧困戶。在幫扶幹部的幫助下,張可樹申請辦理了貼息貸款,蓋起了一間70多平米的製茶車間,同時將茶園面積擴大到17畝。

得益於生態環境的改善,來園村旅遊人數逐年上升。加上張可樹的悉心打理,現在張可樹把自家的茶園打理得井井有條,茶葉生意也做得風生水起,每年有五萬元的收入,還蓋起了兩層小樓房。

近年來,上猶縣在生態扶貧政策的支持下,激發了羣衆發展現代農業產業的熱情。該縣社溪嚴湖、油石清溪2個集中連片500畝的高標準蔬菜基地建成投產,全縣蔬菜累計播種面積6.8萬畝;新植或低改油茶、茶葉6.8萬畝。

得實惠的不僅僅是“張可樹”們,隨着生態扶貧的不斷深入推進,上猶裏還將建立綠色創業扶貧基金,培養農村地區綠色農業發展帶頭人,帶動更多的羣衆享受到生態扶貧的“紅利”。

產業帶動 打造生態旅遊品牌

雖然已入冬,旅遊產業進入淡季,但在上猶開展“研、學、旅”、親子體驗遊的遊客和幼兒園師生家長卻繹絡不絕。

生態扶貧不僅帶來村莊的變化,還帶來了旅遊產業的蓬勃發展,爲村民們帶來了更多的就業崗位和“政策紅利”。春天採茶製茶、夏天漂流嬉水、秋天採摘秋遊、冬天賞菊嘗美食……一年四季,上猶梅水園村推出不同款式的“旅遊套餐”,吸引了各地遊客慕名前來。

今年夏天,在園村大金山漂流的遊客就超過18萬人次,門票收入達2100多萬元,帶動了180多人就業,其中貧困戶43戶。

上猶縣緊扣“生態休閒旅遊度假區”功能定位,發揮上猶自然山水、田園風光、特色農業、客家古村民居、民俗風情等鄉村旅遊資源優勢,深入踐行“旅遊+”發展戰略,打造了園村等一批旅遊扶貧示範村(點),構建了以核心項目引領、示範鄉(鎮)支撐、示範點(村)帶動的旅遊扶貧體系。

今年上半年,全縣共接待遊客107.78萬人次,同比增長39.83%;實現旅遊總收入6.98億元,同比增長42.13%,書寫了上猶山青、業興、民富的脫貧新篇章。這種既輸血也造血的生態扶貧之路,引來了“生態活水”,澆開了“扶貧之花”。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