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下午2點30分,楊先讓先生《中國民間美術》講座如期在牟平區文化館四樓舉行。先生的講座,震撼了在場的好多人,他的一生,見證了民間美術近半個世紀的艱難發展的歷程。

楊先生自1952年從中央美院畢業,其後在人民出版社當編輯,一個偶然的機會使他走上了版畫的創作之路。直到上世紀80年代,無師自通的他已在版畫屆聲名卓著。就在此時,見到了西方對民間藝術的重視和我國民間藝術衰落的楊先生,在中央美術學院開創了民間美術系,走上了從事民間美術之路。這不是一個刻意的選擇,是對藝術的大愛在無形中推動了他,是一個熱愛藝術的人自然而然走出的路。

民間美術系創立之初,可謂一無所有。於是楊先生就找教員、找教室、爭經費。爲加強對民間美術的瞭解,楊先生親自帶隊,三年時間走訪了黃河流域一百多個縣、鎮、鄉,記錄和搶救消亡的民間藝術。1987年夏到1989年底,他的“黃河十四走”讓他第一次對民間藝術有了全面認識,“走完了,走通了,我也懂了”。

而今三十多年已過,從無到有,國人對民間美術的重視程度已大有改觀。有人說,楊老如果堅持畫畫,那拍賣畫作能使他名利雙收。他說,我沒想過那個,以前我是資本家出身,家裏那麼多錢,現在都到哪裏去了呢。追求藝術,纔是我最大的財富。我想,這就是赤子之心吧,唯有以赤子之心,才能挖動我國幾千年歷史沉澱產生的民間藝術寶藏。

講座現已結束,但我感到,楊老的聲音仍繞樑不止。他講話聲不大,但好像每個字都能刻在人心上。人生百年,不唯財富論英雄,唯有赤子之心,唯有對生命的尊重和熱愛,才能產生源源不斷的、旺盛的生命力。這也是我們生命的寶藏,用這樣的生命力來面對生活和工作,方不辜負人生。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