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爲了促進農業機械化全程全面發展、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並根據市場需求變化,2019年中央財政農機購置補貼資金突出綠色、需求導向,對保護性耕作、殘膜回收、秸稈處理、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機械裝備,以及丘陵山區、特色產業急需的農機新產品,實現應補盡補。各地圍繞農機轉型升級的意見方案正在不斷加快落地實施,這對農機行業未來的發展是持續利好,但需注意的是,各地在立足本地的同時,也要着眼全國大局、協調推進,如果各地都在搞重複建設、投資,那將造成資源浪費、同質化競爭、產能過剩。

2019年農機行業10大特點:“零增長”居首,智能農機受青睞

20年1月13日,農業機械雜誌社主辦的“2019中國農機行業年度盛典”發佈了行業10大特點,從政策、產業、創新、市場、產品、營銷、用戶等方面回顧和總結了2019年農機行業的主要特點,爲業內人士提供參考和借鑑。

1. 行業創新低,呈現“零增長”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9年1—11月,我國農機工業業務收入2191.51億元,比2018年同期增長0.06%。這是歷年來最低的增速,創下新低。

2004—2013年被稱爲農機行業的“黃金10年”,農機工業業務收入年均增長達到兩位數,尤其是2011年,更是創下了33.78%的高速增長紀錄。而2014年開始至今,行業增速持續下滑,進入低速增長的轉型調整期。

2019年的形勢更爲嚴峻,從年初開始,行業增速就出現了非常罕見的明顯、持續性下跌,2019年前9個月,行業甚至首次進入了近十幾年來的負增長通道。這預示着行業發展所面臨的環境更爲複雜,不確定因素增加。

預計2019年全年農機工業主營業務收入2400億元左右,呈現零增長。與2016年4500億元的主營業務收入相比,出現大幅減少,一方面由於統計口徑調整的問題,另一方面也表明行業規模進一步縮小。

2. 大企業經營困難,新勢力強勢崛起

在行業低速發展的近幾年中,出現一個特別的現象,即傳統大企業由於規模大、人員多、管理成本高等因素的影響,在市場低谷中掉頭難、經營更困難,而一些二三線企業憑藉各種優勢強勢崛起。2019年,這種現象表現得更加突出,骨幹企業虧損面增加,大企業財務和經營壓力更大。

在“黃金10年”期間,大企業基本都是在規模導向下快速發展起來的,靠產能和供應能力迅速佔領市場。這個階段,企業比拼的是供貨能力、終端控制能力。在市場進入低谷時,企業產能過剩、閒置,產銷規模嚴重下滑,現金流緊張、虧損就不可避免。

而一些新興的企業,利用社會化配套資源輕型組裝、靈活的營銷政策、強大的資本資源,或者在某一細分市場領域的專業優勢等,迅速崛起。一些發展較好的、曾經被認爲是二三線的企業,大有進軍一線企業的勢頭。

3. 規模企業減少,行業洗牌加劇

2019年農機行業10大特點:“零增長”居首,智能農機受青睞

據統計,2019年全國規模以上農機企業數量同比減少340多家,大批企業關門停產或半停產。這一方面是原來看似發展較好的企業加速退出行業;一方面是由於企業的產銷規模急劇下滑導致,很多企業的產能利用率不足50%。

在農機發展的寒冬之時,行業洗牌不斷加劇,規模企業數量減少也是行業洗牌的必然結果。目前,市場競爭已經陷入紅海拼殺,很多企業受到衝擊甚至引發生存危機,行業格局重構不可避免。

更多缺乏優勢的中小企業將在這一輪洗牌潮中銷聲匿跡,同時,那些具備資本、技術以及規模優勢和挖掘差異化市場的企業將在這一輪競爭中贏得未來。

4. 基礎研究薄弱,創新乏力

目前,基礎研究薄弱、創新乏力依然是制約農機行業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行業缺乏基礎性、理論性研究,大多是應用性研究,創新乏力,後勁不足。大部分是常規產品的微創新,對新產品的研發、創新不夠。

農機行業一直是利潤率較低的行業,創新投入難以加大,行業平均研發投入低於2%,導致創新能力不足,核心競爭力不強,共性核心技術難以重點攻克,企業作爲創新主體地位不強。

低端產能過剩,同質化競爭嚴重。糧食作物機械相對過剩,經濟作物和養殖業機械不足;耕種收機械相對過剩,收穫後處理機械不足;平原機械相對過剩,山區丘陵機械不足。核心技術匱乏,高端產品發展緩慢。一方面是很多產品還處於空白,另一方面是核心關鍵零部件匱乏。

5. 多地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

自2018年12月29日,《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國發[2018]42號)發佈以來,各地堅持以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爲主線,結合本地農機化和農機工業發展實際,相繼制定了《關於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明確了推進本省(自治區、市)農機化和農機產業轉型升級工作的實現目標、主攻方向、工作重點、實現路徑及保障措施。

各地圍繞農機轉型升級的意見方案正在不斷加快落地實施,這對農機行業未來的發展是持續利好,但需注意的是,各地在立足本地的同時,也要着眼全國大局、協調推進,如果各地都在搞重複建設、投資,那將造成資源浪費、同質化競爭、產能過剩。

6. 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向綠色需求導向傾斜

2019年農機行業10大特點:“零增長”居首,智能農機受青睞

爲了促進農業機械化全程全面發展、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並根據市場需求變化,2019年中央財政農機購置補貼資金突出綠色、需求導向,對保護性耕作、殘膜回收、秸稈處理、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機械裝備,以及丘陵山區、特色產業急需的農機新產品,實現應補盡補。

各地方財政補貼資金,也根據各地農機化發展實際需求,向本地急需的短板、薄弱環節所需農機裝備,以及綠色、環保型農機裝備傾斜。

2019年9月,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還專門印發了《關於加大農機購置補貼力度支持生豬生產發展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將全國農機購置補貼機具種類範圍內的所有適用於生豬生產的機具品目原則上全部納入本省補貼範圍”,並“對生豬養殖場(戶)購置自動飼餵、環境控制、疫病防控、廢棄物處理等農機裝備應補盡補”。

7. 傳統產品下滑嚴重,短板產品快速增長

2019年,多數農機產品產量下降,尤其是傳統產品下滑嚴重。據中國農機工業協會統計,2019年1—11月,73.5kW(100hp)及以上大型拖拉機生產41809臺,同比下降6.9%;玉米收穫機生產21903臺,同比下降3 .9%;履帶式水稻收穫機生產50780臺,同比下降20.1%;手扶插秧機生產31061臺,同比下降18.8%。

而採棉機、花生收穫機、辣椒收穫機、殘膜回收機、畜禽處理設備等新產品呈現較好的增長。

這一方面說明傳統農機產品產能過剩、同質化競爭激烈,市場需求乏力;另一方面說明短板產品、薄弱環節農機裝備是市場急需產品,全程全面機械化發展初見成效。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小衆產品由於市場容量有限、規模較小,難以拉動整個農機行業走上快速發展通道。

8. 產品升級步伐加快,智能農機受青睞

2019年農機行業10大特點:“零增長”居首,智能農機受青睞

2019年,農機產品升級步伐加快,無人駕駛、自動換擋、變量施肥播種、遠程控制等智能技術得到應用,受到用戶青睞。

如相關部門、單位在黑龍江農墾、江蘇、重慶、新疆、河南、海南等地開展了農業全過程無人作業試驗,多家科研院所和企業組成的智能化農機團隊參與該項目,多種無人農機藉助北斗衛星導航,並加入傳感器和控制器,實現了無人駕駛作業。

4月,200臺東方紅LX904型自動駕駛拖拉機交付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匯雙利農機合作社,這是我國自動駕駛拖拉機首次大規模應用。這些預裝北斗農機自動駕駛系統的東方紅LX904型拖拉機,能夠實現精確到2.5cm的精準作業。

10月,在青島中國國際農機展上,中聯重科展出了人工智能小麥收割機、水稻收割機與植保機,這些智能農機通過傳感器識別農作物狀況並自動設置參數和優化操作,降低收割機與植保機操作難度,幫助農民提高作物質量和產量。

另外,德邦大爲公司的電驅雲技術高性能免耕精量播種機也在中國國際農機展上亮相。該播種機是國內首臺集成FOC(矢量控制)電驅精量免耕播種施肥、作業信息感知傳感、播種智能監測以及末端控制於一體的電驅智能精量播種機。該技術的應用將大幅提高免耕精量播種機的信息採集、智能決策和精準作業能力,引領我國精量播種裝備向高效、精準、智能方向發展。

9. 流通渠道受衝擊嚴重,大批經銷商多元經營或退出

2019年農機行業10大特點:“零增長”居首,智能農機受青睞

2019年,受農機市場下滑影響,各級流通渠道業務量嚴重萎縮,實力小、抗風險能力弱的經銷商大批退出;規模經銷商開始走多元經營之路,從農機經銷向服務商轉變。

國內傳統農機已經進入飽和期,新機銷售量越來越少,單一經營的經銷商很難盈利,所以需要多品類、多品牌、多元經營。一些經銷商不僅賣農機,還賣工程機械、農資產品、各種配件;有的開展融資租賃服務、農機作業服務、培訓服務、維修服務等,向綜合服務商轉變。

在發達國家成熟的農機市場,以銷售主機爲主的前市場和以維修服務爲主的後市場在產品生命週期利潤比例爲3:7或4:6,而我國目前的農機市場,利潤還主要來源於前市場。隨着後市場時代的到來,能創造更大盈利空間的後市場將成長起來一批企業,這些企業可由傳統的農機經銷商轉型而來,也可能是新進入者。

10. 用戶消費迴歸理性,更注重產品性能質量

農機用戶掙錢難是普遍現象,消費逐步迴歸理性,不再盲目追求“大功率”,也不再貪圖“小便宜”,而是更看重產品的性能質量,以及是否適合自己的當前需求。

前些年,在農機市場快速發展時期,用戶對比較看重產品功率升級、喂入量升級等,加之大型產品補貼額高,認爲“大的就是好”。而近年來,伴隨着市場下滑、用戶作業收益下降,用戶消費逐漸迴歸理性,更加看重農機產品的性能質量、可靠性、工作效率以及售後服務質量等。

另一方面,質優價廉的二手農機,尤其是國內一線品牌、外資品牌的二手機比較受青睞。用戶認爲購買二手機更划算。由此也帶動了二手農機市場的活躍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