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宫寒”忽悠了

宫寒的误解

大夫,我爱吃冷的,又手脚冰冷,是不是“宫寒”啊?

大夫,我平日痛经是不是“宫寒”导致的,你给我调理一下!

大夫,我“宫寒”还能怀孕吗?

大夫!大夫!你说我到底是不是“宫寒”呀?

这些在妇科门诊天天上演的台词,你听说过吗?不知何时开始“宫寒”之说铺天盖地,如十个女人九个宫寒,宫寒的女人不容易怀孕,宫寒的女人气色差等等…… “宫寒”一词在养生保健机构成为女性疾病的万金油,所有的妇科疾病都可以用它来解释。那么,中医到底有没有宫寒这个概念呢?宫寒的表现是什么呢?宫寒应该如何预防?

宫寒的出处

古代医家对宫寒早有认识,如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载:“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孕。” 《妇人大全良方》有言:“寒气客于血室,以致血气凝滞。”《傅青主女科·种子门》载:“妇人有下身冰冷,非火不暖,交感之际,阴中绝无温热之气,人以为天分之薄也,谁知是胞胎寒之极乎”。此 处血室、胞胎即胞宫。可见古代医家已对宫寒病症已有较深刻的认识。

但是,随着中西医理论的交流和技术结合,近代所指的“宫寒”更似是一种通俗说法。而从中医学角度而言,“宫寒”一词涵盖病位和病因。宫与寒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宫”即子宫;广义的“宫”包括子宫、胞脉、胞络等。狭义的“寒”即子宫受寒,感受寒邪;广义的“寒”可理解为胞宫、胞脉、胞络的阴寒内盛、阳气不足、肾阳虚衰,致胞宫、胞脉、胞络气血凝滞收引,机体功能减弱的状态。

所以说宫寒并不是单纯的宫体寒冷,而是涉及中医理论的寒热辨证,当中所说的“寒”和温度不是一个概念,是指机体的阳气被遏制或者受到损伤,使胞宫失于温煦的病理状态。

宫寒的病因表現

那么中医怎么理解宫寒?

一般认为宫寒以虚实分。实寒指饮食贪凉、外感寒邪等外寒侵入人体,停滞胞宫而导致的寒证,主要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绞痛,常伴月经后错、月经色暗有血块;虚寒指人体平素脾肾阳虚,机体失于温煦,寒从中生,“内生之寒”凝聚胞宫,常表现为小腹隐痛,月经量多、色淡,出血不止,伴腰膝酸软、四肢不温、小便清长、夜尿频多、大便溏薄等。

当然,如果有相关疑问或不适,应找中医妇科医生辨证论治。

如何预防宫寒

不可贪食寒凉

虽说两者不是必然的关系,但中医理论对食物的性味亦有讲究,如绿豆、苦瓜、西瓜等寒性食物要分季节吃。平时可吃些姜,以化解寒性。尤其应注意少喝冷饮,长期坚持对调理宫寒十分有益。


别被“宫寒”忽悠了

保暖

尽量做到防寒保暖,在空调房里准备外套或披肩,不要让腰背肩部受凉。尤其注意脚部保暖,平日多用温水泡脚,刺激足底的经络和穴位,能改善受寒状态。


别被“宫寒”忽悠了

生理期保健

月经期间、产后、哺乳期要注意避免过多接触寒凉,如经期女性不要冒雨涉水、坐卧湿盛之处,不要带着月经游泳、泡澡等。

多运动

中医有“动则生阳”之说,即运动可以改善体质,每天坚持有氧运动30分钟,让身体微微出汗,能改善循环,使气血流通,寒湿不易留滞。

别被“宫寒”忽悠了,适时就诊,拥抱健康的身体。

(妇科)#清风计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