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从陆象山、王阳明等先贤留下的言论可知,儒家的静坐功夫不是人多能坐,而是追求人事上的成功。从《大学》《中庸》来看,儒家静坐的目的是悟道,但在悟道之前,儒家追求的是静心、澄意、明心见性。

不仅是普通人,喜欢国学的人也很少知道儒家自古以来就有打坐的方法,为更好的介绍三家打坐之目的,此处先介绍儒家打坐之法。

《庄子》里面有孔子传授颜回心斋;《孟子》一书有养气之法;后世的王阳明,就是在近代让日本免于变成殖民地的那帮维新志士,很多都是他的粉丝,如领导黄种人在近代第一次战胜白人的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一生所信就是王阳明。

在阳明心学里打坐是悟心体之法,对于打坐王阳明言“初学时,心猿意马,栓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姑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槁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

这不是王阳明自己发明的,是先秦儒家修身养性妙法,在儒家重要典籍《大学》开篇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经常被曲解成鸡汤的《中庸》里更有中和、慎独等多种静心养性之法。王阳明的思想不是凭空而来,他所传承的儒家流派是陆象山,曾言“学者能常闭目亦佳”。朱熹一直看陆象山不爽,曾批判其学是“不读书,不求义利,只静坐澄心”,可见此流派静坐有多流行。

一 儒

从上文我们可知以文献看先秦儒家对静坐修身非常在乎,写入了《中庸》、《大学》等重要典籍,且一直有儒家流派传承静坐。

那么儒家静坐的目的是什么了?

从《大学》《中庸》来看,儒家静坐的目的是悟道,但在悟道之前,儒家追求的是静心、澄意、明心见性。

而从陆象山、王阳明等先贤留下的言论可知,儒家的静坐功夫不是人多能坐,而是追求人事上的成功。

如今天很多人自觉打坐很厉害,但儒家不是以打坐论,而是以人在世间的行为论断,如能做到修身齐家,作出大事业才算是功夫好。

二 释

佛教不管打坐还是怎样,追求的目的不出八正道、四圣谛,皆在求菩提、涅槃、解脱等。

三 道

道教静坐在中国还包含了气功,这两者的关系也很有意思。今天道教有影响力的时候气功多说和道教有关,在八十年代道教没存在感,佛教影响力大的时候,多说自己和佛教有关。

客观来说气功导引自古有之,有出生于道家,也有医家,乃至于巫术,甚至有的真是佛教从印度带来的。

以道家为例,有追求成仙的;有炼内丹的;有强身健体的;还有追求神通的;当然也有极少数是要见性的。此处不评价别人的追求,只是儒家典籍里的打坐程序也写在道教经典中,第一追求从来都是静心,而后才能谈别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