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武漢疫情背後:“合法化”掩護野味倒賣惹大禍)

2019年12月,野生動物保護志願者劉懿丹接到爆料稱,武漢華南海鮮市場販賣野味現象嚴重。當時她正在安徽舉報一家借購銷水產之名收購野生動物的商販,因而沒來得及出發前往武漢。

《中國新聞週刊》記者曾於2019年12月31日到過武漢華南海鮮市場,當時“武漢發生不明原因肺炎”的消息剛被證實。當天,記者看到這裏照常營業,但有些人已經戴上了口罩。

網上有人透露,“華南海鮮市場表面賣海鮮,其實貓狗、活蛇活鱉,各種野雞、土撥鼠都賣,還有梅花鹿、活猴之類的招牌。”但這裏的多位商家當時都對記者表示,“市場只有海鮮是活物”“這裏禁止屠宰,沒有活禽。”

然而,源自武漢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最終波及各地。迄今,全國累計報告確診病例超600例,已致18人死亡。

1月22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新型冠狀病毒來源於華南海鮮市場,有野生動物在其中起了關鍵作用。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則在接受央視採訪時提到,從各方面的流行病學調查來看,新型冠狀病毒源頭,可能是竹鼠、獾一類的野生動物。

隨着武漢肺炎疫情的迅速擴散,中國野味市場的真實狀況也引起極大關注。多年來,像劉懿丹這樣的志願者奔走各地,與野生動物非法盜獵與售賣作鬥爭。他們認爲,在這場危機面前,有關部門應儘快改進野生動物管理制度,打破非法盜獵和買賣屢禁不止的魔咒。

武漢華南海鮮市場。彭丹妮/攝

“北輕南重”的野味版圖

全球共有8條候鳥遷徙線路,其中3條經過中國。長期從事野生動物保護工作的田蔣明說,候鳥在中國所過之處,幾乎都有捕鳥者出沒。被捕獲的候鳥,其中就有一小部分被送往華南海鮮市場售賣。

實際上,這裏的野生動物遠不止於候鳥。網上流傳的一張“大衆畜牧野味”宣傳單就來自華南海鮮市場的一家攤販。這份宣傳單羅列了上百種野生動物,均明碼標價,單隻價格從5元到6000元不等,並宣稱“均可活殺現宰、速凍冰鮮、送貨上門”。

華南海鮮市場只是整個武漢野味市場的一個點。公益組織“讓候鳥飛”的志願者嶽樺曾於去年短暫停留在武漢,他在天興洲沙灘、武漢大學老牌坊和靠近市中心的洞庭路,都遇到了賣野味的餐館。

“市中心能夠賣野味,從側面反映了當地食用野味的現象比較普遍、監管很鬆懈。”嶽樺向《中國新聞週刊》強調,亂喫野味的怪相遠不止於武漢。

“全國各地有森林的地方,當地的農貿市場就會有人賣野味。”嶽樺提到,幾個月前,湖北的鄰省湖南的洪江市森林公安局剛剛破獲一起非法經營野生動物案,查獲各類野生動物2萬多斤。據他了解,湖南以蛇宴聞名;除柳宗元的名篇《捕蛇者說》所述的永州外,岳陽、長沙等地都有喫蛇的習慣。

不同地方的人,對野味有不同的偏好。去年12月田蔣明到江西贛州調查,看到當地不少村民家在曬“野鳥幹”。據村民解釋,“野鳥煲湯有營養,適合剛出生的小孩喝。”此外,他還發現江西、福建等地,流行“老鷹泡酒可以治頭疼”的說法。在廣東,除了暢銷的竹鼠,當地人還認爲,喫禾花雀有補腎壯陽的功效。2017年,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宣佈的更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禾花雀(學名黃胸鵐)的評級已經從“瀕危”升爲“極危”。

劉懿丹則提到,北方的野味通常就地取材:“東北的餐桌上,熊掌、狍子、野豬比較常見。內蒙古人則喜歡抓候鳥來喫,有一次我發現,當地一個候鳥家族中,28只被打得只剩下一隻。”

幾名受訪的志願者都認爲,全國野味版圖呈現出“北輕南重”的特徵,並形成由北向南的野生動物跨區域交易路線。

廣東是全國野味的主要流入地。田蔣明稱,寧夏的野雞、天津及河北一帶非法催肥的候鳥、安徽的水鳥,多數是運往廣東的。護鳥志願者曾在天津、唐山等地巡查,發現大片非法捕鳥區域,當地農民用大量專門催肥候鳥的飼料,把鳥養肥後再殺掉。田蔣明說,“浙江衢州一帶盜獵的野味,不新鮮的通常運到湘西做臘肉,新鮮的則會運到廣東去。”

另一方面,廣東也成爲野味市場的集散地。北京草原之盟環境保護促進中心“荒野保護”團隊公開發文指出,目前國內存在一條倒賣非法野生動物的利益鏈條:“盜獵者將動物賣給中間收購商,中間商又賣給更高級別的收購商,高級別的收購商往往擁有林業部門頒發的野生動物馴養繁殖許可證,將非法捕捉和收購的野生動物洗白爲合法產品,再堂而皇之地運送到各個市場。”

據劉懿丹瞭解,這些高級別收購商多活動在廣東,他們爲不法商販提供從訂購到售賣的一條龍服務。

《中國新聞週刊》聯繫一個微信暱稱爲“龍騰養殖珍禽和種植水產交易服務”的收購商。“三十多斤活殺,安排發浙江,連夜殺好”,“明天幾十只繼續安排開殺,發湖南”。在這名收購商的朋友圈裏,充斥着各類野生動物的宰殺照片。1月20日,耙衝市場封市消毒,他在朋友圈裏評論道:“過年難道大家都喫青菜嗎?又一場對於養殖業的浩劫來到了!”

“受保護”的售賣與找不到的源頭

根據《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經營利用非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或者其產品的,應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申請登記註冊,取得相關野生動物經營利用許可審批文件。具體而言,從業者需要取得野生動物馴養繁殖許可證、野生動物生產經營許可證、衛生檢疫許可證等證件,才能合法售賣野生動物。

在野生動物保護圈,上述“馴養繁殖許可證”制度備受詬病。幾名受訪者均認爲,野生動物保護法對前述售賣行爲的合法化,是野味氾濫問題難解的關鍵所在。

“法律鼓勵大家繁殖利用,但是很多野生動物繁殖不出來,即便可以,代價也太高。比如斑頭雁,養四五年纔會下蛋,而且下蛋不多,所以斑頭雁的種源,往往都是從野外偷來的蛋。”劉懿丹解釋稱,被售賣的野生動物,來源很難確定,以至於取得證件的商戶往往會以此爲掩護,做非法野生動物貿易的生意。

1月15日至19日,劉懿丹等志願者在浙江舉報了10個公開販賣野味的攤販。這些攤販均持有《浙江省陸生野生動物經營利用覈准證》,然而執法人員現場調查發現,他們出售的所有野生動物及其製品都無合法來源、亦無檢驗檢疫證。

“《浙江省陸生野生動物經營利用覈准證》儼然成爲他們的護身符。他們的行爲看似合法,實際上都在大肆收購、出售非法狩獵來的野生動物,且長期無人發現,無人查處打擊。”田蔣明認爲,2003年非典事件後,“我們不僅沒有吸取教訓,反而在野味非法交易之路上走得越來越遠了。”劉懿丹則提到,有關部門應儘快改進野生動物管理制度,將指導思想從利用爲主轉爲保護爲主,以打破非法盜獵和買賣屢禁不止的魔咒。

武漢肺炎疫情發生後,華南海鮮批發市場自2020年1月1日起休市整頓。當日下午五時左右,《中國新聞週刊》記者曾來到這裏,看到市場已經封閉,身着防護服的工作人員在消毒和採樣。

“我們通過一些非常手段,已經找到了證據。比如說,我們懷疑有野生動物銷售的,那個環境裏檢測到有這個病毒。當然傳染源還不明確,找不到具體是哪個動物。”1月20日,高福答記者問時表示。

“對於一個新發的動物源病毒,我們必須找到它的源頭,我們在學術上稱爲自然宿主。”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石正麗說。有研究者推測,武漢新型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爲蝙蝠,不過從蝙蝠到人可能還存在更多的中間宿主。

找到病毒的宿主動物對於疫情防控意義重大。曾到武漢尋找動物源頭的病毒學研究專家管軼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到,“華南海鮮市場封掉後‘犯罪現場’沒了。追溯動物源是個比較複雜的過程,我不可能隨便找到一個帶有病毒的動物就把它歸咎是元兇。”

“病毒源頭到底是哪種野生動物,答案或許還在野味商販的冷庫裏。”田蔣明呼籲,“華南海鮮市場休市後,市場內商販或許已將野味藏匿轉移,但我們仍需要儘快、盡全力找到。”

就在武漢新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發生之際,1月23日,十九名來自全國高校、科研院所的院士、學者聯名簽字倡議,由全國人大緊急修訂《中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將公共健康安全的內容納入到野生動物利用的條款中,要求“應儘快修改完善相關立法並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動物,明確野生動物經營相關的市場監督的執法部門及其職責,加大野生動物非法利用的處罰力度,把非法消費也同樣納入到管理和處罰範圍。”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田蔣明爲化名)

杜碩 本文來源:中國新聞週刊 責任編輯:杜碩_NB12556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