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既然某些合法登记注册的企业,在实际经营中会出现违规问题,那么已备案的教育App存在问题也并不奇怪,因为备案仅仅是备案,只能说明教育App在备案环节实现规范化,但备案后,教育App的所作所为未必就规范,甚至某些教育App会打着备案、合法的旗号,去干某些违规违法的勾当。比如,虽然八部委文件中规定,以未成年人为主要用户的教育移动应用应当限制使用时长、明确适龄范围,但并没有规定具体的使用时长和适龄范围,那么某些App就会利于规定的模糊性,对学生使用App不限时、不限年龄。


已备案的教育App隐藏猫腻不外乎三个原因


据《北京晚报》报道,自去年年底以来,全国已有628个教育App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的备案核验。进入备案名单,是否意味着这些应用靠谱好用?近日,记者发现一些乱象依然存在:不少面向未成年人的App未按规定限制使用时长或明确适龄范围,一些软件要求用户绑定手机号后趁机展开营销,还有的软件中暗藏类似微信朋友圈的“学习圈”,学生在使用时容易沉迷社交。

对教育App实施备案管理,既是因为“放管服”改革取消了网站网校审批许可,事前管理只能采取备案核验;也是因为此举可以准确掌握教育App供需双方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为事中事后监管提供支撑。从理论上来说,进入备案名单的教育App,由于其不少底细教育行政部门已经掌握,不敢再干出格的事情,但实际情况是,已备案的教育App仍存在猫腻。

实际上教育App备案核验,相当于企业注册登记,但比企业注册要宽松。既然某些合法登记注册的企业,在实际经营中会出现违规问题,那么已备案的教育App存在问题也并不奇怪,因为备案仅仅是备案,只能说明教育App在备案环节实现规范化,但备案后,教育App的所作所为未必就规范,甚至某些教育App会打着备案、合法的旗号,去干某些违规违法的勾当。

就媒体调查揭露的上述问题而言,这些教育App隐藏猫腻不外乎三个原因。其一,受利益驱使。无论是未成年人使用没有限时,还是暗藏社交功能让学生沉迷,这种教育App都是为了增加流量。对App而言,流量会带来多种红利。所以,在利益面前,这类教育App既缺乏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也不把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放在眼里。对此,应该明确并提高违规成本。


已备案的教育App隐藏猫腻不外乎三个原因


其二,制度规定不完善。比如,虽然八部委文件中规定,以未成年人为主要用户的教育移动应用应当限制使用时长、明确适龄范围,但并没有规定具体的使用时长和适龄范围,那么某些App就会利于规定的模糊性,对学生使用App不限时、不限年龄。要想避免这种问题,不能指望App运营商自觉规范,而是要用详细、明确的制度规定倒逼教育App运营规范化。

其三,监管尚不完善。虽然教育部已要求,在进行备案的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上建立投诉举报通道,但投诉举报通道正在搭建,似乎还未真正投入使用。除了方便社会监督外,教育行政部门还应当对教育App日常行为加大抽查力度。另外,能否采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施在线监控,也值得探索。当外部监督与行政监管形成合力,有望遏制违规行为。

目前,教育App仍处于集中备案核验时期。据报道,在2019年12月25日至2020年1月14日期间,完成了对605家企业的1300个教育App备案工作。当教育行政部门主要精力用于备案核验,恐怕就没有精力实施其他监管监督了。希望各级教育部门一手抓备案一手抓监管,尽最大努力保护学生。尤其要意识到,备案只是规范化管理第一步,备案并不等于这类App日常行为都规矩。

已备案的教育App隐藏猫腻不外乎三个原因

◎ 为正义“说话”,为公平“代言”,若喜欢本***评论文章,请您订阅并批评指正,谢谢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