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既然某些合法登記註冊的企業,在實際經營中會出現違規問題,那麼已備案的教育App存在問題也並不奇怪,因爲備案僅僅是備案,只能說明教育App在備案環節實現規範化,但備案後,教育App的所作所爲未必就規範,甚至某些教育App會打着備案、合法的旗號,去幹某些違規違法的勾當。比如,雖然八部委文件中規定,以未成年人爲主要用戶的教育移動應用應當限制使用時長、明確適齡範圍,但並沒有規定具體的使用時長和適齡範圍,那麼某些App就會利於規定的模糊性,對學生使用App不限時、不限年齡。


已備案的教育App隱藏貓膩不外乎三個原因


據《北京晚報》報道,自去年年底以來,全國已有628個教育App通過教育行政部門的備案覈驗。進入備案名單,是否意味着這些應用靠譜好用?近日,記者發現一些亂象依然存在:不少面向未成年人的App未按規定限制使用時長或明確適齡範圍,一些軟件要求用戶綁定手機號後趁機展開營銷,還有的軟件中暗藏類似微信朋友圈的“學習圈”,學生在使用時容易沉迷社交。

對教育App實施備案管理,既是因爲“放管服”改革取消了網站網校審批許可,事前管理只能採取備案覈驗;也是因爲此舉可以準確掌握教育App供需雙方情況,做到底數清、情況明,爲事中事後監管提供支撐。從理論上來說,進入備案名單的教育App,由於其不少底細教育行政部門已經掌握,不敢再幹出格的事情,但實際情況是,已備案的教育App仍存在貓膩。

實際上教育App備案覈驗,相當於企業註冊登記,但比企業註冊要寬鬆。既然某些合法登記註冊的企業,在實際經營中會出現違規問題,那麼已備案的教育App存在問題也並不奇怪,因爲備案僅僅是備案,只能說明教育App在備案環節實現規範化,但備案後,教育App的所作所爲未必就規範,甚至某些教育App會打着備案、合法的旗號,去幹某些違規違法的勾當。

就媒體調查揭露的上述問題而言,這些教育App隱藏貓膩不外乎三個原因。其一,受利益驅使。無論是未成年人使用沒有限時,還是暗藏社交功能讓學生沉迷,這種教育App都是爲了增加流量。對App而言,流量會帶來多種紅利。所以,在利益面前,這類教育App既缺乏倫理道德和社會責任感,也不把教育部門的相關規定放在眼裏。對此,應該明確並提高違規成本。


已備案的教育App隱藏貓膩不外乎三個原因


其二,制度規定不完善。比如,雖然八部委文件中規定,以未成年人爲主要用戶的教育移動應用應當限制使用時長、明確適齡範圍,但並沒有規定具體的使用時長和適齡範圍,那麼某些App就會利於規定的模糊性,對學生使用App不限時、不限年齡。要想避免這種問題,不能指望App運營商自覺規範,而是要用詳細、明確的制度規定倒逼教育App運營規範化。

其三,監管尚不完善。雖然教育部已要求,在進行備案的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上建立投訴舉報通道,但投訴舉報通道正在搭建,似乎還未真正投入使用。除了方便社會監督外,教育行政部門還應當對教育App日常行爲加大抽查力度。另外,能否採用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實施在線監控,也值得探索。當外部監督與行政監管形成合力,有望遏制違規行爲。

目前,教育App仍處於集中備案覈驗時期。據報道,在2019年12月25日至2020年1月14日期間,完成了對605家企業的1300個教育App備案工作。當教育行政部門主要精力用於備案覈驗,恐怕就沒有精力實施其他監管監督了。希望各級教育部門一手抓備案一手抓監管,盡最大努力保護學生。尤其要意識到,備案只是規範化管理第一步,備案並不等於這類App日常行爲都規矩。

已備案的教育App隱藏貓膩不外乎三個原因

◎ 爲正義“說話”,爲公平“代言”,若喜歡本***評論文章,請您訂閱並批評指正,謝謝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