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機選點、不打招呼。爲推進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落實,4日上午,北京組織專項突擊檢查,市城管委聯合市住建委、市民政局、市城管執法局等多部門,分別前往東城、西城、海淀、朝陽、昌平等區的多個居民小區、密閉式清潔站、垃圾轉運站、垃圾處理廠,檢查垃圾分類投放容器設置、密閉式清潔站改造等垃圾分類工作推進落實情況。(5月4日北京日報)

隨着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5月1日正式實施,更嚴格、更科學的垃圾分類時代正式開啓。儘管開啓時間恰逢“五一”小長假,但從實際情況看,相關工作並未“休假”而是有序推進。比如統一顏色、統一圖案、統一樣式的垃圾轉運車5月1日在多個社區首次亮相;“四桶”齊全的垃圾分類投放點正在一些小區中鋪開;很多小區垃圾分類指導員也在堅守崗位……

同時,有關部門也放棄“五一”休假,對垃圾分類實施情況開展專項突擊檢查。從檢查情況看,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如垃圾分類指導員能正確回答檢查人員的提問;社區垃圾分類通知以及圖文結合的垃圾分類宣傳海報已經張貼等,即被檢查小區的桶站設置、數量,宣傳環境佈置以及監督員工作符合要求。這說明一些小區前期做了大量準備工作,爲實施垃圾分類創造有利條件。

但突擊檢查也發現了不少問題。如居民精準投放率還有待提高;衚衕裏的垃圾桶沒有分類貼標;某餐飲店存在混投混放、分類不仔細等問題。在垃圾強制分類實施初期,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不太意外,但也暴露出部分居民、某些區域、一些商家的垃圾分類意識還有待提高。而此次突擊檢查發現的各種問題,既對被檢查對象是一種提醒,也有助於相關部門進一步完善管理措施。

顯而易見,實施垃圾分類是一場“持久戰”。無論是提高居民、商家的垃圾分類意識,還是完善相關監督、執法等措施,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個過程。不過關於垃圾分類這場戰役,能否打出漂亮仗,“第一槍”很重要。也就是說,如果“第一槍”打響——從一開始就嚴格檢查、嚴格落實制度,對於後續垃圾分類工作都是有益的;反之,可能會影響垃圾分類效果。

只有打響“第一槍”,才能讓具體實施垃圾分類的基層各方真正重視起來,嚴格按制度規範操作,就爲以後樹立了標杆,奠定了基礎,那麼實施垃圾分類就有望早日見到成效或者取得更好效果。假如“第一槍”沒有打響,從居民到社區再到商家對垃圾分類的重視程度就有可能打折扣。而北京在垃圾強制分類剛開始時就進行專項突擊檢查,此舉有助於打響垃圾分類“第一槍”。

這是因爲,早檢查垃圾分類有利於早發現問題、早解決問題。北京採取的還是隨機選點、不打招呼的突擊檢查,更能發現真問題。這對垃圾分類的實施各方是一種警示,即不嚴格實施垃圾分類就有可能被檢查發現,再被發現有可能要“喫罰單”。因爲垃圾強制分類的一大特點是違規會受到相應的處罰。同時,這種突擊檢查對於期待垃圾分類的公衆來說,在信心方面是種提升。

進而言之,此次突擊檢查行動表明了有關方面對待垃圾分類的態度,即從一開始就高度重視落實相關制度。這大概也暗示,突擊檢查今後或將成爲督促《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落地的常規武器。希望這種突擊檢查能經常化,能不斷擴大檢查範圍;同時,也要藉助監控、市民、媒體等監督力量,彌補行政檢查的力量不足。當檢查、監督力量同時發力,垃圾分類效果可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