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湉波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中東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美國駐伊拉克大使館怎成熱門攻擊目標?只能打碎了牙齒往肚裏咽?

老虎屁股摸不得,可能是美國和美軍目標給人的印象,但美國駐伊拉克使館顯然不在其列。1月26日,美國駐伊拉克使館再次遭到火箭彈攻擊,造成一名美方人員輕微受傷。僅在本月,火箭彈已至少三次落在使館附近,直至本次擊中館舍。

事實上,這座使館長期是矛盾和衝突的焦點。2019年以來,使館多次遭到火箭彈或迫擊炮襲擊,迫使美國撤走了所有非必要外交人員。12月31日,伊拉克示威者衝進使館,在外牆和庭院縱火,與美國大兵一度隔窗對峙。CNN等美國媒體在跨年之際,對這種極具衝擊力畫面的轉播,或許是促成特朗普不管不顧,下令狙殺伊朗革命衛隊負責海外行動的蘇萊曼尼的導火索之一。

與此前一樣,本次襲擊也沒有任何個人和組織聲稱負責。在美國看來,“兇手”不言而喻,主謀自然是伊朗,而實際動手的則是伊拉克親伊朗的什葉派民兵武裝。然而,自2019年5月美國全面封殺伊朗石油出口、伊朗開始報復與反制以來,伊朗官方承認的對美軍事行動只有兩次。一次是2019年6月擊落美國“全球鷹”無人機,另一次就是今年1月導彈襲擊美國駐伊拉克軍事基地。兩次都是由伊朗正規軍實施的,當面鑼對面鼓地打擊美國軍事目標。其他對民事目標的攻擊,要麼如襲擊波斯灣油輪一樣無人負責,要麼如襲擊沙特關鍵石油設施一樣,由伊朗“小弟”也門胡塞武裝認領。至於炮打一國使館,從法理和道義上都更站不住腳,伊朗及其在伊拉克的代理人暫時都不願出這個風頭。


美國駐伊拉克大使館怎成熱門攻擊目標?只能打碎了牙齒往肚裏咽?

但是襲擊美國使館,伊朗和伊拉克什葉派民兵可謂是最大的受益者,甚至可能起到一箭三雕的效果。一是能繼續爲蘇萊曼尼之死進行報復。伊朗在蘇死後雖然導彈攻擊美軍基地,卻沒有打死任何美國人,還忙中出錯擊落一架烏克蘭民航客機,將支付鉅額賠償。這樣的表現在伊朗看來,只怕尚不足以告慰亡靈。伊拉克什葉派民兵“真主旅”司令穆罕迪斯與蘇萊曼尼一道被美軍打死,一些伊拉克人渴望爲穆報仇。通過持續襲擊美國大使館,伊朗和什葉派民兵多少能出一點惡氣,也多少能展現一些復仇的決心。

二是推動美國儘快撤軍。美國未經伊拉克政府同意,就在巴格達機場外打死了蘇萊曼尼等人,赤裸裸侵犯伊拉克主權,提升了該國的反美情緒。伊拉克議會隨即通過決議,要求美國撤軍。伊朗對此歡欣鼓舞,甚至將其視爲蘇萊曼尼以死亡給祖國獻上的最後一份禮物——如果美國撤軍,伊朗在伊拉克的勢力自然此消彼長,甚至可以宣稱在伊拉克“趕跑”或者“戰勝”了美國。然而,美國強勢拒絕撤軍,甚至威脅要對伊拉克政府施加制裁。此時,伊朗和什葉派民兵用有限的火箭彈襲擊美國使館,不是想造成多大的破壞,而是想通過持續的戰術騷擾,製造一種美國“防得了一時,防不了一世”的氛圍,令美國處於時刻可能遭到攻擊的陰影之中。這樣一來,美國在伊拉克繼續待下去的心理和防禦成本都會更高。

三是進一步挑動伊拉克的反美情緒。在多數報道美國使館遭襲的新聞中,多少都會提到美國使館位於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的“綠區”內,而“綠區”則是伊拉克人心中的一道傷痕:美國2003年入侵伊拉克後,在巴格達市中心利用底格里斯河岸和大量防爆牆、鐵絲網,建立起一個10平方公里安全區,供各國使館、伊拉克新政權和達官貴人所用。此後,不管伊拉克其他地方如何炮聲隆隆、缺水少電,綠區內多數時間都是一派安定繁榮的景象。可以說對伊拉克普通民衆而言,綠區有如租界,都是外國侵略及其扶持的本國腐敗特權階級的象徵。這個詞每多出現一次,美國在伊拉克的道德上可能就多失去一分。


美國駐伊拉克大使館怎成熱門攻擊目標?只能打碎了牙齒往肚裏咽?

襲擊使館的動機是充分的,接下來要解決的就是膽量問題。畢竟,難道伊朗和伊拉克的什葉派民兵不擔心一旦操作不當,打死美國人,會遭到美方的嚴酷報復嗎?至少從目前來看,伊朗的精明和美國的忍讓不太可能讓這種情形發生。一個有力的例證是伊朗在本月8日以導彈襲擊美軍基地前,故意提前向伊拉克透露口風,實際上相當於給了美國準備時間。美國則在襲擊後不惜唾面自乾,特朗普一開始說無人傷亡,本月中旬美國軍方承認襲擊造成11名美軍受傷,24日又稱有34人出現創傷性腦損傷。此時,美伊衝突的高潮已經過去了。(責任編輯:高霈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