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我國九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要歸功於歷史上歷朝歷代出現的將軍,這正是靠着這些人的努力,我國的國境線才一點一點的延長。雖然從晚清開始,我國經歷過列強的蠻橫,但是清朝在我國曆史上也是相當強悍的,這裏就來說這麼一位清朝時的將領,正是這個人在清朝的時候平定了新疆一帶,給我國收復到了160萬的國土面積,也讓我國的西北地區實現了安定。

那麼這個人是誰哪?拋開對晚清的偏見不談,說實話,清朝百年曆史,也出現過不少有勇有骨氣的官員將領,比如李鴻章,鄧世昌、林則徐、左宗棠等,這些人有的老成謀國爲清朝的穩定鞍前馬後,有的領兵沙場爲清朝的安寧馬革裹屍,都有赫赫功勞。這其中就有這麼一位牛人,在快五十歲的時候給清朝穩定了西北新疆,打下了一百六十萬領土,這個人就是晚清歷史上有名的將領左宗棠!

老祖宗有句話說得好:一個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就該聽天命了。沒想到我們故事的主人公不這麼認爲,他可是一個十足的硬漢,在38歲的時候,被林則徐看中,覺得這是一個難得的軍事天才,兩人私下交往也深,林則徐還跟他探討過晚清的危局,要知道那個時候的林則徐是清朝海軍統帥。

但是,林則徐和左宗棠相知深入的時候,左已經40多歲了,深知晚清陸地上面臨的真正威脅是西北方向上的沙俄,那個時候的西北地區相比來說不穩定,加上新疆也在那一塊;海面上面臨的危機情形很可能來自日本。都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林仔細跟左交流之後,當時便暗自佩服:“這是一個了不得的人物,雖然已經年近四十,但會有一番大作爲!”

根據《清史稿》記載,晚清的歷史相當的曲折,當時清朝風雨飄搖,很多問題浮現,也有一些有志向有學識的人跳出來出謀劃策,但大多是隔靴搔癢,不能夠透析清朝危機的關鍵。林則徐聽完左宗棠的分析,才明白真正有能力的人往往藏的深!左宗棠這個人,一藏就是三四十年時間。

可能,歷史就是這樣的難以捉摸,林因爲職務所限,沒有足夠的能力給左謀求更大的官職,反而是一項老成謀國的曾國藩,親自給皇帝寫奏疏,想讓皇帝重用左宗棠,派他到湖南軍中任職。那個時候的湖南已經被太平天國的人攪和的天翻地覆,當地的官員張亮已經被打的無處躲藏,清廷迫於無奈,採納了曾國藩的建議,已經年近五十的左宗棠,絲毫沒有聽信天命的意思,在長沙把太平軍打的夠嗆。

根據歷史資料顯示,左宗棠調任之後,沒有幹新官上任三把火的事情,反而大刀闊斧的訓練清軍,硬是把當地的太平軍打退了出去,那時的清廷就流傳着這樣一句話:“清朝雖大但不可失去湖南一日,湖南雖大但不可失去左宗棠一日!”從這一句話可以 看出,雖說清廷無能,可以就有一些心懷壯志的人默默堅持着。到了公元1865年同治四年的時候,西北地出現了一個由阿古柏帶領的反叛軍,想要獨佔新疆,沙俄的人看到後也開始對伊犁產生歹念,可清朝無暇顧及這麼多,並沒有派大軍反擊。

我們都知道,有些人就是喜歡得寸進尺,阿古柏就是這種人,在新疆賴着不走後,野心也越來越大。清朝這時候騰出來手,準備在更大的戰場上使用左宗棠這把利器。公元1875年光緒元年的時候,將他派到了新疆,當時的左宗棠已經63歲,也算是個老頭了,可是他依舊心存報國之心,想要用餘生剩餘的能量,幫清廷一把。左宗棠說到做到,到了新疆之後不惜老命的反擊阿古柏的軍隊,清軍越打越勇,把叛軍首領阿古柏打的氣急自盡,清軍也一鼓作氣穩定了新疆和伊犁,打下了160國土面積!光緒皇帝得知消息後十分高興,讓軍隊回清廷接受封賞的,許多老百姓聽聞了左宗棠收復領土的壯舉,都開始給他建立生祠,爲的是讚揚他的功勞!

這種行爲,在歷史上也出現過,是老百姓感謝對大將軍的付出!所以說,有付出就會有回報,當你真誠的付出的時候,會有人感謝並記住你的!對此你怎麼看?

(圖片來源於網絡,文章原創!)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